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尿微量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微量白蛋白(U-MAlb)和尿β2微球蛋白(Uβ2-MG)测定对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2例高血压病患者的U-MAlb和Uβ2-MG,同时测定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与22例正常健康者作比较.结果:不同级高血压组U-MAlb和Uβ2-MG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3级高于2级,2级高于1级,高血压组合并甘油三酯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蛋白排出增加,且随高血压级别增高而逐级增加,同时合并脂质代谢紊乱.定期检测U-MAlb和Uβ2-MG对发现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尿白蛋白(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免疫球蛋白G(IgG)等微量蛋白对高血压病肾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尿Alb、α1-MG、β2-MG、IgG等进行检测.结果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尿中Alb、α1-MG、β2-MG、IgG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但仅β2-MG二者结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期的加重,尿中Alb、α1-MG、β2-MG、IgG水平均呈现出逐渐增高的趋势,以Ⅲ组升高最为明显,而且与正常对照组检测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210例高血压病患者尿中Alb、α1-MG、β2-MG、IgG阳性例数分别为5例(2.4%)、4例(1.9%)、15例(7.1%)、6例(2.9%),阳性病例基本出现在高血压病Ⅲ组.结论:尿中Alb、α1-MG、β2-MG、IgG等微量蛋白的检测对于判断高血压病患者有无早期肾损害及损害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肾损害是其常见病变,也是小儿慢性肾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过敏性紫癜时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可能与患者年龄、检查方法、诊断标准及随诊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如何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指标对观察病例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找早期肾损害证据,并观察了低分子肝素钠及雷公藤多甙的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病毒感染与新生儿肾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柯萨奇病毒(COXV)对肾脏影响。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CMV,HSV,COXV,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补体C3,α2巨球蛋白(α2-M),尿分析,血尿素氨(BUN),肌酐(Cr)指标检测肾功能,对76例病毒感染(感染组),20例非病毒感染(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尿NAG酶显高于对照组(P<0.01),尿NAG酶变化与血基因拷贝数呈正相关(P<0.01),19例尿FQ-CMV-PCR阳性血基因拷贝数显高于阴性(P<0.01),前尿NAG酶显高于后(P<0.01),尿C3,α2-M,尿分析,血BUN,Cr两组对比无显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病毒感染可引起肾损害,早期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临床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血清肌酐及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对评价高尿酸血症早期肾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原发性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82例年龄相当的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两组人群分别进行血清胱抑素C、血清肌酐及尿13微球蛋白的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健康组β2-组人群中血清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肌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血清胱抑素C与血清肌酐及尿β2-微球蛋白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血清胱抑素C与尿β2-微球蛋白的相关性优于血清肌酐的相关性。结论血清胱抑素C和尿β2-微球蛋白的检测比血清肌酐的检测更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损害程度,是高尿酸血症肾损害早期诊断的敏感、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ystatin 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健康人及96例糖尿病患者的Ccr、β2-MG、尿mAlb测定结果进行平均值、相关性、敏感度比较分析。2型糖尿病组按Ccr分为DM1组(即Ccr≥80ml/min),DM2组(即50ml/min≤Ccr≤80ml/min)。测定血清Cystatin C、尿素氮、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结果:DM1组各项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Cystatin C与Cc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0.560、-0.893。Cystatin C与β2-MG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5、0.732、0.884。血清Cystatin C与尿mAl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0.676、0.854。各指标中血清CystatinC测定最为敏感,血清Cystatin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病情加重,Cystatin C水平逐渐升高。结论:Cystatin C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有助于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丙泊酚对心肺转流(CPB)患者肾小球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小剂量丙泊酚组(LP组)和大剂量丙泊酚组(HP组),每组30例。LP组和HP组于麻醉诱导后分别输注丙泊酚5、10mg·kg^-1·h^-1至术毕。分别于术前(T0)、转流后2h(T1)、转流后4h(T2)和术后24h(T3)留尿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和尿肌酐。结果与T0比较,三组患者T1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恢复至基础水平;与C组比较,HP组T1时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剂量丙泊酚能减轻CPB所致的肾小球功能早期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α1-微球蛋白(α1-mG),与尿微量白蛋白(u-Alb)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放射免疫方法对31例SLE患者(尿常规正常组10例,尿常规异常组21例)及19例健康对照组的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u-Alb进行检测,结果,SLE病人尿α1-mG,β2-mG,u-Alb明显高于正常对组(P<0.01),无论尿常规正常与否,其尿α1-mG,β2-mG,u-Alb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尿α1-mG及u-Alb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上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监测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意义.方法:以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 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作为早期肾损害指标,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并以30例正常人为对照,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高血压患者中有肾脏早期损害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压力负荷均明显高于无肾脏早期损害组(P<0.05);血β2-MG及尿微量白蛋白与SBP、DBP的水平及其压力负荷均显著相关(P<0.01),尿β2-MG只与DBP的水平及其负荷相关(P<0.05).结论:ABPM是诊断和预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在评价EH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评价小管性蛋白尿在含马兜铃酸中药肾损害不同阶段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了含马兜铃酸中药的暴露人群和临床患者进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尿β2-微球蛋白(β2-M)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检测,并分别与正常人群和肾小球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结果:尿NAG酶在暴露人群和含马兜铃酸中药肾损害患者中并没有显著性变化,而尿β2-M和尿RBP有显著升高.通过对不同肾功能阶段的含马兜铃酸中药肾损害临床患者进行观察,发现随着肾损害的进一步发展,尿RBP和β2-M呈现进行性升高.结论:尿RBP和β2-M是早期发现含马兜铃酸中药肾损害和反映临床患者小管功能损害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蛋白对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48例拟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8例在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采用散射免疫比浊乳胶增强法检测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并对2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尿微量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尿微量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及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同型半胱氨酸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胱抑素C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在糖尿病肾病不同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时的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1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5例)、大量蛋白尿组(17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血肌酐(Scr)、Hcy、Cystatin C水平,双变量相关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Hcy测值(分别为8.40±2.56,9.12±2.01,13.3±4.96)高于正常对照组(6.91±0.37),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糖尿病肾病患者各组间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Cystatin C测值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0.63±0.19、0.88±0.35、1.68±0.89,P<0.01);随着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加重,Hcy与Cystatin C水平均有一增长趋势,且两指标呈正相关(正常白蛋白尿组r=0.632,微量白蛋白尿组r=0.873,大量蛋白尿组r=0.747,P<0.01).结论联合检测同型半胱氨酸与胱抑素C可推断同型半胱氨酸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推断糖尿病肾损害的程度,更全面的评价早期糖尿病肾损害,提示临床应早期干预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测定对诊断胰腺炎早期肾损害的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0例正常对照者和25例水肿性胰腺炎、15例重症胰腺炎患者尿中的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分析其与胰腺炎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重症胰腺炎组尿中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的浓度显著高于水肿性胰腺炎组和正常对照组。水肿性胰腺炎组尿中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尿中的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IgG、微量白蛋白测定对诊断胰腺炎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血糖(Glu)、尿素、血肌酐(SCr)、尿酸(UA)、β2-微球蛋白(β2-M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74例,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除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n=28)、早期糖尿病肾病(DN)组(n=26)、蛋白尿组(n=20),另设正常对照组5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及UAER的检测,分析单项指标和各指标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糖尿病患者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及UAER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除β2-MG外,早期DN组和蛋白尿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蛋白尿组(P均<0.05)。各指标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灵敏度高达97.6%,明显高于每一项单项检测。结论:联合检测Glu、尿素、SCr、UA、β2-MG、HbA1c、尿MALB对早期诊断DN和评估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与β2-微球蛋白(β2-MG)、尿微量白蛋白(mAlb)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60例,正常对照20例。肾动态显像分别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及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尿β2-MG与尿mAlb。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程〈5年的糖尿病患者血、尿β2-MG与尿mAlb增加;且GFR、ERPF也上升;与病程5年~10年和〉10年者比较,而GFR、ERPF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Tcm-DTPA肾动态显像测定GFR、ERPF与β2-MG、mAlb联合检测对判断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治疗、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脉压水平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216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合并高血压分成正常血压组(D组)和合并高血压组(DH组)。每组根据脉压水平不同分为3个亚组,进行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测定,分析脉压与肾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随着脉压差的增大,两组3个亚组间尿MAU、β2-MG、NAG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肾功能损害指标与脉压正相关。结论:脉压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川芎嗪联合坎地沙坦酯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治疗组用坎地沙坦酯8 mg联合川芎嗪160 mg加用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仅用坎地沙坦酯8 mg.共观察4周.观察、记录治疗前、治疗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尿素氮,血肌酐,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压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组均能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血尿酸,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1).结论 川芎嗪联合坎地沙坦酯治疗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合并高尿酸血症,能明显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改善微循环,减轻肾损害,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ctatin C, CysC)、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 mAlb)和β 2-微球蛋白(β 2-microglobin, β 2-MG)联合检测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区成人高血压病患者中肾损害情况及其与Rho激酶的关系。方法:查阅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常住人口30岁以上人群健康档案,根据资料完整性共收集20 452例高血压患者。依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和临床蛋白尿组(C组),各组随机抽取100例,选取正常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各组血清Rho激酶1(ROCK-1)和TGF-β_1水平,分析ROCK-1和TGF-β_1在各组表达规律及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在高血压患者中发生肾损害比例为20.62%;(2)与对照组比较,A、B、C组ROCK-1及TGF-β_1血清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A、B、C组间ROCK-1和TGF-β_1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TGF-β_1与ROCK-1浓度与蛋白尿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TGF-β_1与ROCK-1浓度之间呈正相关(r=0.761,P=0.038)。结论:高血压性肾损害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程度与ROCK-1、TGF-β_1浓度呈正相关,Rho/ROC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高血压肾损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肾病的标记物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肾损害是糖尿病(DM)的严重合并症。Ⅰ型和Ⅱ型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达20~20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即预示着将出现肾脏和心血管并发症且预后不良。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伴微量蛋白尿的Ⅰ型DM患者的糖尿病肾病(DN)的进展,严格的控制血压(特别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以降低微量白蛋白尿。因此如果在微量白蛋白尿之前发现DN并进行干预治疗,则可以逆转DN甚至防止DN的发生。我们对目前认识到的肾损害标记物作一综述,并评价它们作为DN早期标记物的可能性。一、肾小球功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