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娩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CA-7000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360例临产妇(分娩组)与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APTT、TT、Fbg及D-D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分娩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9.44±0.90)s、(29.86±6.20)s、(13.41±1.86)s、(3.28±0.87)g/L、(1.08±2.23)mg/L,对照组PT、APTT、TT、Fbg、D-D分别为(12.24±1.08)s、(30.18±3.19)s、(16.31±1.03)s、(2.55±0.53)g/L、(0.27±0.08)mg/L。与对照组比较分娩组PT和TT均明显缩短(P<0.01),D-D和Fbg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应建立孕妇分娩前凝血各项指标和D-D的正常值参考区间,并常规检测分娩前的凝血功能和D-D,对防止异常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platelet, 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以及D-二聚体(D-Dimer, D-Di)和术后出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1月于我院进行甲状腺手术的775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病例对照组和出血组,另选择正常对照组100例,回顾性分析各组的出、凝血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出对术后出血的预测判断。结果:病例对照组PLT为(196.75±41.65)×109/L,Hb为(137.37±5.39) g/L,Fbg为(2.63±0.53) g/L,PT为(12.87±1.00) s,APTT为(28.80±4.46) s,D-Di为(0.27±0.16) g/L;出血组PLT为(164.17±14.61)×109/L,Hb为(139.72±7.92) g/L,PT为(17.43±1.06) s,APTT为(29.38±4.15) s,Fbg为(1.83±0.608) g/L,D-Di为(0.46±0.16) g/L。两组PLT、PT、Fbg及D-D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Hb、APTT、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患者术前的PLT、PT、Fbg及D-Di的水平可作为术后出血的预测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PT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病房2019年2月—2020年8月收治的危重凝血功能异常患儿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7例)。所有患儿入院后6 h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及血小板(PLT)水平。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与新鲜冰冻血浆,治疗72 h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凝血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前PT、APTT、FIB、TT、D-D和PL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及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T、APTT、TT和D-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FIB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PLT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 < 0.05);治疗后2组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及肺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联合新鲜冰冻血浆在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中的早期干预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使凝血功能尽早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及早期抗凝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确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D、PLT、Fbg、AT水平差异。将我院8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3例,分别采取早期抗凝联合LMWHca治疗以及单一LMWHc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D、Fbg、PLT、TT、PT、a PTT、AT水平差异,同时观察紫癜性肾炎患儿与正常儿童凝血指标差异。结果肾病组患儿D-D、PLT、Fbg显著高于正常组,AT显著低于正常组,可见紫癜性肾病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bg、PL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TT、PT、a PTT、A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早期抗凝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脓毒症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31例ICU脓毒症患者分为研究组(CBP联合LMWH)与对照组(CBP),比较两组治疗前后PLT、PT、aP TT、TT、INR、Fbg及BUN、Scr水平变化,结果两组PLT、PT、aP TT、TT、INR、Fbg治疗后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UN、Scr值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P联合低分子肝素及CBP无肝素治疗均可改善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合并SIRS的危重病患儿50例,及同期住院的非SIRS患儿60例,分别检测各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SIRS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单器官功能不全组患儿与非SIRS组相比DD含量升高更明显,PLT计数降低更明显,PT、TT、APTT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检测D-二聚体、PT、TT、APTT、PLT等指标,可了解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是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及肝素至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72例紫癜性肾炎患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6例,对比两组AT、Fbg、PLT、D-D的水平差异,观察单一LMWHca治疗和早期抗凝治疗联合LMWHca治疗的相关指标水平差异。结果患儿Fbg、PLT、D-D高于正常儿童,紫癜性肾病患儿有显著高凝状态。治疗前两组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Fbg、PLT、D-D明显低于对照组,AT、a 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紫癜性肾病患儿有显著高凝状态,早期抗凝有助于凝血功能改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病患凝血相关指标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 方便择取2013年8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30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体检中心的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ATⅢ、PT、APTT、TT、FIB、D-D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差异情况.结果 病例组PT[(12.10±2.45)s]、APTT[(30.47±15.93)s]、TT[(19.68±2.97)s]、FIB[(2.30±0.69)g/L]、D-D[(0.73±0.60)mg/L]、MAR[(56.60±16.78)%]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T(10.91±0.63)s、APTT(23.34±5.19)s、TT(15.61±1.13)s、FIB(1.98±0.25)g/L、D-D(0.24±0.11)mg/L、MAR(44.64±7.3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疾病患者机体处于易栓状态,同时患者疾病分期越重,ATⅢ越低.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25例加用三七总皂甙注射液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1、3和7d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浓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lt、PT、TT、APTT、FIB和D-D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后第7d两组Plt和FIB有明显差异(P0.01,P0.05)。对照组患者的PT、TT和APTT呈延长趋势,观察组患者的PT、TT和APTT无明显延长或有所缩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第7d的PT、TT和APTT明显缩短(P均0.05)。对照组患者的D-D浓度呈略升高趋势,观察组患者的D-D浓度稍升高后即逐渐下降,至治疗后第7d,两组间D-D浓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三七总皂甙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用随机数字分表法将该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HP)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LMWHC)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含量(PLT)]、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浆降钙素原(PCT)、血栓前体蛋白(TpP)]、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滤器凝血、管路凝血)的结果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PT、TT、APT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Fbg、PLT、IL-6、TNF-α、CRP、PCT、TpP、SCr、BU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MWHC联合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炎症反应,促进器官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急性脑卒中252例,入院后24h内进行修订的Rankin量表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等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预后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组,观察SIRS符合项目数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以及凝血功能在存活组与死亡组、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之间的变化。结果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也明显增高,PT、TT、APTT、DD亦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PLT与SIRS符合项数间无明显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危重组的PT、TT、APTT、DD高于非危重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SIRS存在明显的凝血机制的变化,形成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凝血反应。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重,凝血功能紊乱就越显著,预后愈差,病死率也越高。SIRS应早期干预,阻断SIRS的发展,防止DIC的发生,可降低危重急性脑卒中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汪江萍 《华夏医学》2006,19(2):193-195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 IRS)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 IRS诊断标准的60例新生儿患者,分别以S IRS符合项数及预后分组,另选同期病房中非S IRS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在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 IB)、D-二聚体(DD)含量和血小板(PLT)计数6项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结果:随着S 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PLT、F 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S 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 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脓毒症(Sepsis)患者血浆可溶性颗粒膜蛋白CD62P(s-CD62P)的表达及其与凝血/纤溶指标的关系。方法以ICU住院治疗的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Sepsis组38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组32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其入住ICU后24h内的s-CD62P、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并分别进行CD62P与上述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分析。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和SIRS组比较,Sepsis组s-CD62P水平明显升高(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epsis组和SIRS组D-dimer、PT、APTT均显著升高,而PLT计数、AT-Ⅲ活性显著降低(P〈0.05);③s-CD62P水平与D-dimer、PT和APTT明显正相关,而与PLT计数、AT-Ⅲ活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s-CD62P水平明显升高,发生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较为常见;s-CD62P不仅是血小板活化的标志物,也是脓毒症炎症反应与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指标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其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自动血凝仪及日本Kx-21血液分析仪对我院500例临产孕妇和50例正常婚检妇女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临产孕妇的Fbg、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PL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O.05);临产孕妇的PT、APTT和TT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O.01)。结论临产孕妇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指标的检测,对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及产后可能出现的大出血、对于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及诊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