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国银 《中州学刊》2005,(2):116-118
普世伦理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交往实践水平的提高和交往实践范围的扩大,它是"人类化了的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的历史的真正开端.普世交往实践是普世伦理产生的社会基础;普世交往理性是其产生的意识根源;追求共同善是其产生的根本条件;道德金律为其提供了伦理的资源,但惟有建立在平等的多际主体交往实践基础之上,普世伦理才具有其本真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走向社会主义实际的实践唯物主义──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张一兵在我国哲学界,实践唯物主义已经“火”了好一阵子。1988以降,这场讨论已经完成了一般外在结构和理论原则的论争,进入专题和深层逻辑的建构。这也是较为艰难的一步。由此,能在实...  相似文献   

3.
任平 《河北学刊》2007,27(5):1-5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的哲学发展——对交往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交往是使世界普遍联系、科技和生产力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使人类社会向“世界历史”过渡、实现全球化的动力。运用交往实践来观察和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世纪之交的哲学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金铭铭 《理论界》2005,1(6):65-66
传统的教科书一直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不乏其合理成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称谓以及与此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渐暴露出其理论上的缺陷。本文主要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内容极其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重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容。并说明“实践唯物主义”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展开了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在这篇文章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看法。一在近代哲学史上,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一个哲学大变革的时代。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  相似文献   

7.
实践唯物主义是我国哲学界针对教科书体系的缺陷提出并在克服教科书体系缺陷的过程中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就:(1)其研究打破了教科书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注重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范畴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阐释于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意义;(3)引发了从文本角度“回到马克思”的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综合、深入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体系研究转向问题研究;(4)把实践范畴从认识论中解放了出来,从而推动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交往·实践·交往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门科学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交往”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没有一家学说把“交往”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科学地说明人类社会交往活动的钥匙。主体间的交往性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中的应有主义,它是与实践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对象化活动不可分离的一种基本特性,实  相似文献   

9.
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概念或核心概念,当前有关实践的唯物主义讨论中存在的歧义,均与对实践概念的掌握相关,本文侧重于对马克思实践本质观的释义入手,顺此阐释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义。一、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本质的创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指出:“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应译为“主体”──引赌注)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  相似文献   

10.
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综述商逾从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这是继关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问题讨论之后我国哲学界的又一热潮。这次讨论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容等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而且也推动了马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很多人认为这只不过是马克思随便一提,不能由“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推出“实践唯物主义”的一般概念,笔者却认为,现实的共产主义是对唯物主义进行改造和提升的实践过程,用实践做武器,实现人类的理想境界,——共产主义。这个过程它既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过程,也是共产主义的现实的运动过程,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前苏联三十年代的一批哲学家们所发明的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至今还是我国唯一的占统治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改革这一哲学体系,使之适应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对哲学的迫切需要,早已是时代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人类思想史上完成了伟大的革命。这个革命的最根本标志是实践范畴的制定,并把它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在实践范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它的最高成果是唯物史观的发现。在实践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导致了剩余价值的发现,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使社会主义学说找到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现实基础,实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归宿。所以,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随后不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一概念,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实践的唯物主义可以视为由  相似文献   

16.
实践唯物主义转向,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这一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维度的注目、发掘和弘扬,有其深厚的人文根基。人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转向之根,具体地表现在:理论表达的人文化、思想支撑的人文蕴涵以及原发动力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马克思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融于唯物主义哲学,对哲学进行改造,开始于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而最明显和突出的表述,则是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点是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点,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阐述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新的世界观的主要之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是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阴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8.
郭先红 《理论界》2014,(5):80-82
在马克思之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哲学家对社会历史活动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但他们都没找到历史活动的规律,对实践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或知识或是道德活动或是精神的层面。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强调了实践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物质实践基础之上的。这种实践的观点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分水岭,又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0.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对如何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提供一种设想: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首先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的基础,把它的出发点放到"有生命的个人"上来;其次进入到这些个人的关系即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理部分;最后是方法部分即唯物辩证法,不论是历史辩证法还是自然辩证法都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