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已研究表明,母畜的整个生殖过程和生殖周期中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都受生殖激素调节和控制。当母畜处于不平衡饲养或带犊哺乳或劳役过度时,体内激素分泌水平下降或分泌不平衡或血液中维生素浓度降低,对母畜繁殖机能产生不良影响,以致造成繁殖障碍,表现为受精受阻,胚胎和胎儿发育遭到破坏而中断妊娠。本研究为确保母牛繁殖机能维持正常。在给自然发情母牛输精前或输精后应用与繁殖机能有着密切关系的外源激素和维生素,调节和活化母牛生殖器官的生理活动性,从而提高母牛受胎率。  相似文献   

2.
自动化、信息化是未来奶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突破安静发情母牛的自动化发情监测技术瓶颈,继活动量变化规律之后,体温变化成为母牛繁殖周期规律研究焦点。研究发现,奶牛体温呈现一定年龄特征和昼夜变化规律,同时,成年母牛发情、妊娠及分娩等均表现出特征性体温变化规律,并因测定部位而表现较大差异。其中,阴道与繁殖活动紧密相关,阴道温度变化规律对繁殖行为更具指导意义。另外,温度测定不同程度地受到生殖激素、环境温湿度、疾病、测定方法等因素影响,经过科学分析体温测定影响因素,构建体温数据自动采集技术及数据库,是科学利用体温数据的前提基础,将推动奶牛繁殖与健康管理的自动化、精细化以及智能化。  相似文献   

3.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的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奶牛生产中,不发情的较常见。奶牛不发情时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它使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残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牛场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繁殖人员对14月龄以上的后备牛不见发情症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相似文献   

4.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奶牛生产中,不发情较常见.不发情是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参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饲养人员对14月龄以上后备牛不见发情症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相似文献   

5.
该措施是指在用三合激素(ITC)促使母牛群同期发情的基础上,施以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RH)或类似物并配合其他技术措施,从而使母牛群表现正常发情→排卵→受孕等一系列繁殖控制技术。其依据是根据宁夏农学院繁殖技术组丰收工程原理,即根据各种生殖激素对机体的调节和应激作用,采用人为控制方法,使母牛处于正常繁殖生理状态,达到提高配种受孕率,缩短产犊间隔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缩短牦母牛产犊间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牦母牛产后不发情是影响其繁殖性能的主要原因。采用围产期补饲、发情季节生殖激素处理等措施以提高产后牦母牛发情和产犊,结果围产期补饲组、生殖激素处理组和补饲加激素处理组的产后当年发情率分别达到40.54%、25%和45.45%,而对照组为3.03%,试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37.51、21.97和42.42个百分点;各试验组的繁殖率分别为21.62%、20%和45.45%,对照组为1.52%,比对照组分别提高20.1、18.48和43.93个百分点。通过对产犊间隔的计算,242头自然生产的牦母牛的产犊间隔为758.7d,各处理试验组分别比自然生产母牛群缩短产犊间隔106.9d,101.7d和194.6d。  相似文献   

7.
生殖激素是调控动物体内复杂生殖过程并影响繁殖性能的一系列的重要激素。近年来,利用生殖激素的批次化生产繁殖技术被广泛使用,提高了母猪的繁殖效率,促进了养猪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的发展。目前在批次化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以及化学类激素进行繁殖调控。但是这些产品的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开发出成本低、活性好的高品质蛋白类生殖激素产品,应用于猪场批次化生产中,提高生猪养殖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提升我国乃至全球畜牧业的动物繁殖效率做出贡献,为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提供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在奶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证繁殖力的基础,如果没有正常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生产中,奶牛不发情是母牛受各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提高牦母牛繁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不同剂量生殖激素处理3.5岁的青年牦母牛,结果发情率提高5.84和23.26个百分点,繁殖率分别提高34.69和41.21个百分点。采用不同剂量生殖激素处理和怀孕牦母牛围产期补饲的措施,促进产后成年牦母牛发情配种,结果发情率分别提高42.42,54.67和37.51个百分点,繁殖率提高43.93,48.48和20.10个百分点。生殖激素处理和围产期补饲对提高牦牛繁殖性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高剂量生殖激素的促进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生殖激素与奶牛生殖机能关系密切,奶牛所有的生殖活动都离不开生殖激素的调节,它能保证母牛生殖器官正常发育,卵子生成/成熟与排出,妊娠,分娩与泌乳。规模化奶牛场为了更好地提高奶牛的繁殖性能、排除奶牛繁殖障碍,均会广泛地运用生殖激素。笔者介绍了奶牛场所用生殖激素的种类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肉牛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商品牛源紧张、牛肉供应不足。基础母牛繁殖率低是造成牛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母牛繁殖率对于缓解牛源紧张、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通过在短期内补饲催情饲料结合药物诱导催情的方法,来提高母牛繁殖率。结果表明。饲料催情结合药物催情2个月内母牛发情率达到81.8%,妊娠率为63.6%;发情率和妊娠率均有明显提高。对比目前生产模式,该技术方案使用效果比较明显,可以显著提高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辽市母牛繁殖成活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辽市是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类群)主产区,黄牛质量、技术集成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等都实现了率先跨越。但是,母牛繁殖成活率低一直是制约黄牛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方法]通过全市整体调查和典型镇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结果]提高繁殖成活率,必须从母牛吃饱吃好做起,抓好膘情、发情、冷配、受胎,接产、保育等每个生产环节,才...  相似文献   

13.
高丽华 《饲料研究》2021,(2):132-134
在规模化牛场的生产过程中,品种、营养、牛群结构、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因素对奶牛生产及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而选择高产品种、调整营养水平、建立合理的牛群结构、采取适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还能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文章对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论述,为促进我国规模化奶牛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泌乳早期在奶牛饲养中是一个基础时期,这一时期奶牛经受着激素、生理、代谢水平的强烈应激,导致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添加剂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青睐。文中对添加过瘤胃胆碱和过瘤胃蛋氨酸对泌乳早期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我国人民对牛肉的需要,牛的繁殖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繁殖性能的高低关系着养殖场的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本文针对母牛繁殖障碍疾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重点阐述,以期为提高牛的繁殖性能和生产效益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奶牛热应激综合征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高温刺激而产生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奶牛发生热应激后会激活体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改变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网络,引起奶牛体内皮质醇激素和多种激素水平变化,协同作用于机体以抵抗热应激对自身的影响;此外,热应激奶牛采食量和消化率普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奶牛会通过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来为机体提供能量从而缓解热应激。然而,严重热应激会导致奶牛代谢功能紊乱及免疫系统损伤,最终导致奶牛消化率、产奶量、繁殖率下降,而疾病易感风险性增加,从而影响奶牛生产的经济效益,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奶牛热应激的研究较多,且多集中于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等方面,而有关生理和免疫机能的研究报道较少。作者阐述了奶牛发生热应激时皮质醇激素的变化和调节、三大代谢过程的改变及免疫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泌等过程,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热应激对奶牛生理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奶牛热应激综合征的防控、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淮北地区黄牛不孕症研究 Ⅱ治疗和预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明黄牛子宫内膜炎的优势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药物敏感试验,确认氯霉素等最为敏感。试制促孕素四组配方中三组配方,对慢性子宫内膜炎疗效均在85%以上。检测并分析了育龄母牛微量元素营养状况与繁殖机能的关系,证实该地区母牛缺硒、锌、锰和碘,并研制了补料配方,经饲喂试验确认了对黄牛不孕症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依据南阳牛保种场母牛繁殖资料和配种实践,总结出南阳牛性成熟和适配年龄、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发情持续期、产后发情、左右侧卵巢机能等发情生理特点,在生产上用于母牛发情鉴定,以提高母牛繁殖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肉牛产业不断调整优化,母牛存栏量持续增长,但国内可繁殖肉用母牛数量持续减少,母牛受胎率普遍不高,犊牛成活率低,已成为制约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通过应用生殖激素处理调控母牛发情周期,促进母牛发情,从而提高母牛参配率,在提高母牛繁殖力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当今家畜繁殖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由于中国肉牛养殖集约化程度低,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在肉牛上的应用尚未得到广泛重视。不同同期排卵-定时输精处理程序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影响同期排卵-定时输精程序处理母牛发情配种妊娠率的因素很多,如何对该技术实现进一步优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国内外针对于同一生殖激素的不同浓度、不同激素组合及激素注射的间隔时间、激素的替换等做了大量的研究。文章综述了定时输精技术原理、主要程序及国内外肉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研究进展,以期为建立高效的肉牛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体系实现该技术在肉牛产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Reproductive efficiency is of economic importance in commercial beef cattle production, since failure to achieve pregnancy reduces the number of calves marketed. Identification of genetic markers with predictive merit for reproductive success would facilitate early selection of females and avoid inefficiencies associated with sub-fertile cows. To identify regions of the genome harboring variation affecting reproductive success, we applied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700,000 SNP marker assay. To include the largest number of individuals possible under the available budget, cows from several populations were assigned to extremes for re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DNA was pooled within population and phenotype before genotyping. Surprisingly, pools prepared from DNA of low reproductive cattle returned fluorescence intensity data intermediate between fertile females and males for SNP mapped to the Y chromosome (i.e., male sex chromosome). The presence of Y-associated material in low reproductive heifers or cows was confirmed by Y-directed PCR, which revealed that 21 to 29% of females in the low reproductive category were positive by a Y chromosome PCR test normally used to sex embryos. The presence of the Y chromosome anomaly was further confirmed with application of additional Y-specific PCR amplicons, indicating the likelihood of the presence of some portion of male sex chromosome in female cattle in various beef cattle herds across the U.S. Discovery of this Y anomaly in low reproductive females may mak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management of reproductive failures in beef cattle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