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5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病人临床研究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的常见合并症,且分级程度高,Lown氏Ⅲ级以上病人占92%,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占43%,成对室性期前收缩占39%,室速占39%,仅靠临床症状不能准确反映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性与多普勒超声指标有关.统计学分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速出现与左室时血分数下降、舒张末径扩大、E峰速下降、EA比值降低相关.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与左室舒张末经扩大、E峰速下降、EA比值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2.
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c离散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承军 《临床荟萃》2000,15(15):691-692
受国际多中心心律失常抑制试验 (CAST)的影响 ,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如胺碘酮、索他洛尔 )临床应用逐渐增多。本文观察了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近期致心律失常作用 ,测量了用药前后QTc离散度 (QTcd)的变化 ,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1.1 患者选择 入选患者具备下述条件 :1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基础 ;2经动态心电图检查为 L own分级 级以上的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速 ;3具有轻中度的心功能不全 (心功能 ~ 级 ) ;4常规心电图检查剔除束支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在小儿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心律失常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检查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并观察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关系。结果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及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和非室性心律失常者心率变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小儿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测定心率变异性有助于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电变化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72例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平行对照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胺碘酮)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普罗帕酮),每组36例。对比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Tc间期、QRS间期等心电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QTc间期均较治疗前延长,且研究组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性期前收缩数、短阵室速数均较治疗前减少,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R间期、QRS间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结论:冠心病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改善心电指标,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5.
正确评价和治疗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在明确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个体中常见 ,随年龄增大 ,而更为常见 ,并且常常无与之相关的症状 ,在体检或因其他原因就诊时意外发现 ,当然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时 ,如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等更为多见。1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在没有确切的器质性心脏病证据的前提下 ,随意把青少年的室性期前收缩归因于“心肌炎”或缺乏明确诊断标准的“心肌炎后遗症” ,把老年人的室性期前收缩归之于冠心病的作法一是缺乏科学根据 ,二是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精神心理上的压力与负担 ,导致医源性症状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卡马西平合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468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16~65岁)分为单用组和合用组,单用组(231例)给予胺碘酮(可达龙)0.4 g/d,5天后改为0.2 g/d,用药观察4周;合用组(237例)除给予胺碘酮(用法用量同单用组)外,治疗开始的前10天并给予卡马西平0.2mg.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询问病情,检测血压和心电图;治疗前及治疗4周末行Holter检查.结果单用组和合用组第1周末的有效率分别为20%和52%(P<0.01),第4周末为78%和81%(P>0.05).结论胺碘酮和卡马西平合用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早期有效率明显提高,胺碘酮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党书毅  王玮  王俊峰  曹政  陈彬  王斌  周建华  彭贵海 《临床荟萃》2004,19(17):1007-1008
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已取得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已有文献报道RFCA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明显。而起源于左室流出道的室性期前收缩则较少见,我科对1例左室流出道的频发性期前收缩伴短阵室速的患者进行了RFCA治疗,近期疗效显著,现报  相似文献   

9.
岑雪玮 《临床医学》2020,40(6):76-7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的有效性及其临床意义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房性症状检出情况、心律失常室性症状检出情况及两组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结果。结果 研究组房性早搏二、三连律、期前收缩成对、房性传导阻、房性早搏早发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室性早搏二、三连律、期前收缩成对、室性传导阻、室性早搏早发等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阳性检出率(90. 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 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进行检查诊断,其诊断效果比常规心电图更理想,阳性检出率更高更准确,且安全无创。  相似文献   

10.
室性期前收缩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经了现过室性期前收缩,根据患者有无临床症状及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等因素,又可将其分为高危性和低危生,对室性期前收缩的处理,临床医生意见不尽相同,特别是某些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和其他副作用使临床医生应用非常谨慎,因此,寻求疗效好且毒副作用少,长期应用增加死亡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国内外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我们采用中西药物结合的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收到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阳性诊断率,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具体检查结果。结果: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52.1%和60.9%,组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短阵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的阳性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两种方法对室性期前收缩早发及房性期前收缩早发的阳性诊断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心电图检查方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常规心电图57例分为对照组,动态心电图55例分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房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情况、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8.18%、58.18%、14.55%、30.91%、41.82%,均高于对照组(50.88%、31.58%、0、10.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房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心房颤动、阵发性房扑房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不同类型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室性逸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中有较好的诊断效果,监测的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
应用索他洛尔治疗房、室性心律失常59例。用药前、后分别测血压、心率、心电图QTc、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血生化指标。结果房性心律失常者有效率为60%,室性心律失常者有效率为87.2%,总有效率78.0%。用药过程中仅有心率减慢、QTc延长及早期收缩压下降。索他洛尔治疗房、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剂量以160mg/d为宜。  相似文献   

14.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且存在5%~10%的致心律失常作用[1],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长期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本院采用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院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均有胸闷、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乏力、失眠症状,以12导联心电图中2~3个导联ST段下移>0.05 mV,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提示24 h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及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在2000次以上,或伴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列入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张曹进  陈富荣  林秋伟 《新医学》2005,36(8):446-448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7例ARVC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UCG、电生理检查(心室晚电位和心内电生理检查)、核素显像、心室造影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入院时17例患者均有右心室结构或功能异常;12例心电图表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0例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胸导联V1QRS波群时限大于110 ms12例,见Epsilon波2例,胸导联V1~4见T波倒置7例;心室晚电位阳性4例.胺碘酮、利多卡因等治疗有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3例患者,仅1例射频消融治疗有效.结论:ARVC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诊断主要依靠UCG.治疗以药物为主,射频消融未显示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浅析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316例,对其分别开展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就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心动图相比,动态心电图室性、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及成对期前收缩以及短阵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室性、房性频发期前收缩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进行早期诊断,特别是无症状患者,能为临床医师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室性期前收缩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可发生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于健康人群,如何处理室性期前收缩,对临床医师提出挑战。室性期前收缩与大多数心律失常不同,常常无症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这些室性期前收缩与猝死危险增加有关。当临床遇到此类病人时在开始治疗前应当反复考虑治疗目标,目的是通过治疗控制症状使病人感觉更好,还是为了降低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而延长寿命?抗心律失常药能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发作频率而缓解症状,但能增加一些类型心脏病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与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部位的差异.方法 选择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的186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其中ACS患者91例、健康体检者95 例,计算不同起源部位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CS患者左心室前壁及心尖部期前收缩发生率、左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健康体检者右心室流出道期前收缩发生率、右心室期前收缩总发生率显著高于ACS患者(P<0.05).结论 判定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要结合期前收缩发生的部位.ACS患者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则应及时监测电生理活动,同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或处理威胁生命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正>室性期前收缩是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一种,见于各种原因,如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1],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甚至丧失生命。因此,对室性期前收缩的预防及治疗相当重要,尤其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有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具有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的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室性期前收缩多属中医学"心悸"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悸患者的病因,研究心悸与心律失常、心率变异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324例心悸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 DCG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ECG);心悸发作时心律失常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女性心率变异性降低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结论 心悸发作与心律失常、自主神经紊乱、内分泌紊乱有关,心悸患者(尤其是女性)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调控功能明显受损.心悸患者有器质性病变者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