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物质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基本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而且具有精神特性。物质生产的精神文化特性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是有利于人的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力内在构成要素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经济发展从客体性经济转向主体性经济。其本质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向现代性的物质生产方式转换,具有现代经济的精神文化特性,主体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从"直接劳动"向"科学劳动"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文化精神;发掘人的智能,以精神性的资源逐步替代物质性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创新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的二维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已经陷入"物本"趋向目标的困境,物质性与精神性统一必然成为创新高校扶贫工作的路径选择,即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理解贫困内涵为前提,以贫困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立足物质性和精神性二维视角创新高校贫困生扶助工作。  相似文献   

4.
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满足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是财富,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也是财富;具有物质形式的劳动产品是财富,不具有物质形式而以思维、活动的方式存在的劳动产品也是财富.在物质产品匮乏年代,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品被忽视或被排除出财富领域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当今时代,非物质产品的财富性质不能被否定.生产财富的生产活动既包括物质性的活动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活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进化史的观点看,自从“人猿相揖别”,人类的审美实践就开始了,在这种实践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早期文明活动中的洞穴画、岩画或歌、舞、乐,除了作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或有利于组织生产劳动而与物质生产直接相联系以外,其中蕴含的情感意味以及松弛、愉悦精神的功用,不能不说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巫术”兴起,“图腾”崇拜,游戏发生,审美的精神性逐渐与功利的物质性拉大了距离,强化、发展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并反过来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审美实践的无限丰富和发展。以中国为例,从“有用即美”到…  相似文献   

6.
德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台奥多·冯塔纳的“柏林小说姊妹篇”是德语文学中极具代表性的柏林城市书写文本。作品巧妙地赋予德意志历史以空间维度,城市书写中隐含了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变化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的建构与解构过程动态揭示了城市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的三位一体本质和互动发展模式,也由此折射出德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划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7.
美好生活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生活理想,新时代美好生活展现着丰厚的意蕴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主题,构筑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之上。就逻辑起点而言,新时代美好生活深植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过程之中,内嵌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断深化拓延的结构之内;就价值旨归而言,人民群众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创造主体和享受主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及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政治立场成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价值旨归。立足新时代,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前提条件与第一要义,方能确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展现人的解放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深入美好生活的内在本质,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8.
避险过当是指避险人实施的避险行为超过法定必要限度的情形.避险过当的主观方面只能由过失或间接故意构成,不能由直接故意构成.避险过当的客观要件主要是正确理解"损害"的含义.就质而言,"损害"仅指有形的、物质性损害;就量而言,"损害"应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法律形式而言,"损害"应具备法定性.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发展及其动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作为"个人"和"人类"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包括个体特征的发展和社会特征的发展。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身体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发展和精神活动的发展;人的社会特征的发展主要体现为人的社会素质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由多种动力推进的。人的需要的发展是引起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内在的精神性动力,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促使人不断发展的自身外在的物质性动力,社会环境的发展则是实现人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促进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将价值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但它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种种矛盾之处。具体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严格对立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生产劳动被严格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劳动包含范围广义化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将人与物的效用关系置于次要地位的倾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暗含的对单一按劳分配体制正义性、合理性论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迎来新一轮革命。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给人的发展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人的生存社会化,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利于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有助于消除异化劳动,促进社会关系的合理化。另一方面,它将在人的劳动权利、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的伦理等方面构成新的挑战。面对新挑战,需从社会层面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失业问题、思维异化问题以及技术伦理问题,以使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中提取了同化劳动的概念,阐述了同化劳动的含义、根据、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论述了同化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提出同化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根据的观点,以图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寻找一个主要的切入点。本文的结论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现实中所具备的同化劳动的主流是迈向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根据,不断提升和扩张同化劳动的质与量的过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性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这一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其根本着眼点在于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强调的教劳结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质上就是指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与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主张劳动人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将劳动作为社会一切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的终极来源。劳动创造人,因而劳动是人的本质。跟人的发展一样,劳动本身也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劳动的历史发展恰恰体现的是人与劳动关系的发展,标志着人的解放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人在最初的劳动中受到自然力的残酷摧残,之后又有社会异己力量的压迫和自我盲目力量的束缚,这使得人处于被奴役的状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逐渐摆脱某些奴役而将劳动变成一种以谋生关系为主要特点的过程。当人类消灭了主要的奴役劳动,并超越了谋生劳动之后,体面劳动的实现和为自由劳动做准备,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所以,劳动人权理论将人与劳动关系看成发展性的历史关系。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重要的人类价值贡献,因为它阐明了尊重劳动的基本法则,为实现劳动幸福指明了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超越了康德从人的动物性与道德性的区分中论证人是目的的抽象思路,着重从人与劳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论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的)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人的最高幸福,也不是超越感性欲望而趋向宗教境界(至善),而是享受生命自由表现的审美意蕴。鉴于幸福的全面性,我国社会应努力建构和营造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的生活方式的美学。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文化行为,是人的定义;语言的这种多重性质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统一。语言隐喻借重身体和直觉世界,形成社会实践的记忆,体现文化模式。身体是人类物性的根据,而体化和经验是"文化和自我的存在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当作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在客观上要求不断加快技术革新、科学进步和教育发展,知识经济的来临是必然的.随着生产关系从而整个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类将进入知识社会.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无形"经济,知识社会是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人本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从知识的本质上看 ,知识属于认识范畴 ;从知识的来源上看 ,知识的源泉是劳动 ;从知识的使用和运用上看 ,知识离不开人的劳动 ;从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上看 ,知识只能转移价值 ;从知识与知识性劳动的区别上看 ,是知识性劳动创造价值 ,而不是知识创造价值。因此 ,知识价值论在理论上站不住脚 ,在实践上行不通 ,知识价值论不能代替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目标和至善至美的终极状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核心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扩大劳动就业,在现实和可能性的基础上造福于人民,因而我们必须对人的自由和发展程度的有限性问题作出科学和理性意义上的阐释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论土地价值的内涵、来源及其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 ,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更有必要深化对土地价值的认识。我们认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 ,土地内涵也在不断扩大。土地日益成为人类的劳动产品并不断凝结着人类的社会劳动 ,从而具有其内在价值。土地价值及其形成表现出历史积累性、外部性、增长性和空间差异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