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污染物监测资料以及高空气象探空资料对2016年12月17—22日在辽宁省锦州市出现的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高低空环流形势、地面气象资料特征、空气污染物浓度以及大气边界层稳定度进行了分析,以期揭示该次雾-霾过程的转化机理。结果表明,高空纬向型环流配合地面均压场是形成雾-霾天气的先决条件。相对湿度变化是雾-霾天气转化条件,当空气未达到饱和时,随着湿度增长,污染物吸湿增长,霾过程加剧;空气饱和时,污染物粒子活化形成雾滴,完成霾转化为雾的过程。近地面风速小、较强的逆温层是雾-霾天气的维持因素,混合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呈负相关,混合层厚度越小,污染物浓度越高,能见度越差;能见度变化和污染物浓度变化都滞后于混合层厚度变化,并且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大于雾发生时混合层厚度。通过分析V-3θ图中的滚流效应可知,雾转化为霾时,逆滚流转变为顺滚流。  相似文献   

2.
利用1961—2013年广西90个地面观测站资料,分析近年广西霾日数和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广西霾日出现了显著的增加变化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5 d;广西雾日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6 d。霾和雾气候变化发生的原因与广西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和风速减小有密切关系,城镇化发展和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增加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1—2010年平顶山市雾日和霾日资料,对平顶山市雾、霾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平顶山市雾和霾日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雾和霾日数分别为13.8、15.2 d;冬季和秋季的雾日数最多,其次是春季,夏季雾日数最少,春季、夏季、冬季雾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只有秋季雾日数呈减少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霾日数最少,四季霾日数均呈增加趋势;2005—2010年年预报准确率为55.2%~6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雨日出现频率越高,雾、霾预报准确率则越高;雨日少,雾、霾预报准确率则相对较低,霾预报难度要高于雾,需加强雾、霾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济宁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85—2014年)的雾和霾的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济宁地区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近30年和10年雾日数的季节分布基本一致;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近10年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济宁市近10年霾日数呈显著增多的趋势,近10年夏季霾相对近30年比重增加;济宁地势东高西低,东南的丘陵地带雾日一直较少(比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济宁市近10年和近30年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近10年各县市霾日数显著增多;微山站近10年霾日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辽宁省营口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资料,对雾—霾天气的年、月、日分布特征和各等级雾—霾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市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雾—霾天气以轻雾和轻微霾为主,雾占9.1%,年平均雾日为7 d,重度霾和中度霾很少,平均每年约为0.25、0.58 d。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次年4月,轻雾和霾主要出现在7月至次年1月,轻雾和霾在1月和8月出现双高峰值,轻雾在8月最多,霾在1月最多,春冬季霾明显比轻雾多。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2:00,14:00最少;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14:00次之,2:00最少。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霾和雾的定义、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综述了霾和雾天气的研究情况,并对东明县近10年的霾、雾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霾和雾天气的重视,减少其对生产和生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济宁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点10年(2005-2014年)的雾和霾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济宁地区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11个市县雾日的逐月变化可分成单峰-单谷型、不规则波动型、U型和双峰-双谷型;11个市县霾日的月变化可以分成3峰-3谷型和3峰-2谷型;6月发生雾天气最少,但霾天气却是多发月份;济宁地区的雾日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即洼地多、丘陵少、平原居中;济宁地区的霾日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且四季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说明霾的发生也和地形有很大关系;济宁地区雾和霾在1~12月均有发生,其中秋冬季雾日最多(占72%)、夏季最少(占13%);霾日在夏季和秋冬季分布比较均匀,春季最少(占19%);近10年济宁地区霾日的变化规律呈波状上升;雾的月际变化呈U形分布。  相似文献   

8.
近30年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济宁市1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85-2014年)的雾和霾地面观测资料、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时间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近30年雾日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霾日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东南的丘陵地带地势较高,雾日一直较少(例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负相关,且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明显负相关;济宁市95%的霾出现在风速小于3.0 m/s的天气情况下,一半以上出现在风力小于1级的天气情况下;霾日的年代变化和济宁市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变化基本一致,这是未来关于霾防治应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正>近几年,每到秋冬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发生笼罩雾霾天气的事情,这种天气出现时,空气质量下降、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人们谈霾色变,中央到下面各级政府也都加大了治理的力度,所以我们必须找到雾霾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1雾霾的危害雾或霾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雾霾天气形成既  相似文献   

10.
分别从雾、霾的成因及产生的天气背景入手,叙述地面气象观测中根据各自的判别标准如何进行判别和观测记录,为掌握雾霾天气变化及发展趋势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1.
西安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 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 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 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 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 d)。  相似文献   

12.
王珊  孟小荣  金丽娜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7):1037-1040,1048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d)。  相似文献   

13.
对2004—2013年抚顺市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雾、霾天气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近10年,全年平均雾天气日数为152 d,其中以轻雾日数为主,占雾日的95%;大雾年总日数只占雾日的3%;2008年开始,抚顺市浓雾和强浓雾日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浓雾出现4次,强浓雾出现7次。轻雾天气夏季最多,秋冬次之,春季最少;而对于大雾、浓雾、强浓雾天气秋季最多,夏天次之。霾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75 d,且以轻微霾天气为主,其占总霾天气日数的96%。但2012年开始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逐渐增加,2013年出现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分别为12、2 d。同时,冬季不仅轻微霾日数最多,且轻度霾、中度霾天气日数也最多,说明冬季是抚顺市霾天气的高影响季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雾与霾的概念、形成的气象条件及成因等,并阐述了雾与霾的区别,针对雾霾天气的发生实况,提出治理建议,以期减少雾霾的发生,降低其影响与危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大部地区季节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讨论了雾霾天气学定义、霾与雾的特征和区别、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新乡市2000—2012年雾霾天气的特征,并针对雾霾天气的危害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以期为新乡市雾霾天气的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孟娟 《现代农业科技》2013,(19):268-269
近年来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大部地区季节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讨论了雾霾天气学定义、霾与雾的特征和区别、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分析了新乡市2000--2012年雾霾天气的特征,并针对雾霾天气的危害提出一些防范措施,以期为新乡市雾霾天气的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东市6个台站1956—2015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霾、浮尘、扬沙、轻雾、雾天气,结果表明:浮尘和霾是影响海东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天气,轻雾和扬沙次之;这些天气从中东部民和、乐都向西呈阶梯状递减;20世纪60—70年代属于多发时期,21世纪20年代初5年有所增加;其中霾、浮尘和扬沙冬、春季较多,霾冬季最多,浮尘和扬沙春季最多,轻雾和雾集中在夏、秋季,秋季最多;近年来海东市雾霾和沙尘天气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欧洲中心数值产品中高空、地面等气象要素资料、本溪市环境监测站AQI指数、本溪市气象观测站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此次霾天气过程的气象条件及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霾天气过程期间,辽宁上空以平直纬向环流为主,没有明显的冷空气南下影响本溪地区,对流层中低层盛行暖湿的西南气流,地面为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的弱气压场,大气层结稳定、风速小,地面上空出现逆温层,边界层内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能力差,污染物逐渐积累,造成此次霾天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霾天气过程存在密切关系。在霾发生前期AQI指数存在升高趋势,在霾发生、消散过程中与能见度呈显著相反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彰武地区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有迅猛增长之势。空气质量的下降,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出行,而且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通过对本地区雾-霾天气造成的污染问题,浅析其产生的因素和季节特点,以及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找到霾污染天气的特征和成因,笔者利用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污染物成分观测资料,以及后向轨迹的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2016 年11 月一次罕见的霾天气。结果表明:地面弱的气压场、中低空弱的低压槽、对流层中低层湿度和温度的增加、逆温条件、近地层弱的涡度平流,这些气象条件有利于大气污染聚集,浓度上升,能见度下降,引起严重的霾天气,而冷高压前部的偏北气流有利于霾天气消散。因此,比较弱的气象条件是造成霾天气的重要原因,而预报弱的天气条件是预报霾天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