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罗炳金 《纺织学报》2012,33(7):37-42
 为了使棉织锦能够体现传统Gobelin壁挂的艺术风格,简化棉织锦的组织设计和意匠的编辑过程,根据丝绸织锦的色彩与织物组织结构关系的相关文献和棉织锦的风格特征,基于空间混色原理和数码技术,将多种棉织锦纹样的各种色彩通过分解归纳,使其中的各种颜色经过有限的经纬色纱与相应的织物组织组合而成,通过多次的RGB试验和生产实践,设计出与传统丝绸织锦色彩组织模式不同的单色经六色纬、二色经六色纬、六色经三色纬、独特的棉织锦色彩组织设计模型。这样,设计人员可以采用少量的经纬色纱和最基本的几个织物组织,根据需要进行组合,使棉织锦表面图案得到丰富的多色彩过渡及很强的层次感。这几种模型对风格多样的棉织锦开发具有较强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罗炳金 《上海纺织科技》2012,40(1):37-39,45
基于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和数码分色技术,根据水粉画纹样的特征,结合棉织锦的自身特点,将棉织锦的水粉画纹样的各种色彩通过分解归并,使其中的各种颜色经过有限的经纬色纱多次组合而形成了6色经3色纬的棉织锦色彩排列与6色经3色纬的多层结接织物组织设计。这样,可以采用少量的经纬色纱使棉织锦表面图案得到丰富的多色彩效果,简化组织设计和意匠的编辑过程。  相似文献   

3.
王静  王宏付 《丝绸》2013,50(2):54-58
将佤族“万物有灵”宗教观中体现的物体崇拜和织锦纹样相结合,通过对佤族波形纹、十字纹、牛头纹、菱形纹、松鼠牙纹及茅草纹等织锦土布代表性纹样的来源、图案特征及色彩特征进行详细解说和分析,得出佤族宗教“万物有灵”说对佤锦土布图案的影响,认为“万物有灵”观铸就了佤族的纹样和色彩,彰显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图案.既加深了人们对佤族“万物有灵”宗教观的了解,同时也使人们更加具体地感知了佤族丰富的织锦纹样和色彩运用,对现代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家织锦是湘西酉水一带保留非常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地处偏僻,且多为山区,交通极其不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改土归流开始土家族开始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发生融合,丰富了土家织锦纹样。本文以土家织锦中民俗纹样题材为例,主要对土王五颗印、迎亲图、老鼠嫁女等代表性纹样从来源、纹样组成、色彩搭配等进行分析研究土家织锦的纹样特征。  相似文献   

5.
土家织锦的色彩是其一大特色,土家织锦的色彩搭配中,既有斑驳陆离的艳丽之色,强烈的色彩对比形成装饰性的锦面效果,使人眼花缭乱;也有古朴素雅的土家织锦,给人宁静古朴的感觉。土家织锦在色彩的运用上,表达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语义,形成了动静结合风格多样的色彩特点。  相似文献   

6.
《丝绸》2019,(11)
系列纹样"陵阳公样"出现在初唐时期,其图案题材以鹿等动物为主,因地域文化交流频繁,表现手法互相碰撞,形成的对鹿纹样异域特色明显。其文化内涵由秦汉时期神秘仙兽转换为满足穿戴者心理需求的"加官进爵""爵禄封侯""子孙繁茂"之意。文章以现存唐代鹿纹织锦为实物载体,对"陵阳公样"中鹿纹造型、色彩、骨架结构等三方面进行艺术特征分析,探究鹿纹的形意装饰与社会精神功能,揭示传统动物题材纹样的现代审美价值,丰富现代服饰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周赳  吴文正 《纺织学报》2008,29(3):47-50
以中国古代织锦的发展变革为线索,结合中国古代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的产生、发展及其品种的主要特点,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织锦的主要技术特征和艺术特征进行梳理,并对表现在古代织锦上的深层次的技术美特征——材质和加工技术,和表面的艺术美特征——纹样和色彩进行分析。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认清中国古代织锦在变迁过程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为现代织锦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傣锦的织造技艺精湛,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和工艺特征较为独特,是早期织锦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汉代以来,傣锦织物在云南傣族中长期盛行,但目前学界缺乏对其组织结构、工艺特征的定性分析与描述,随着传统傣锦织造传承人的减少,傣锦面临失传困境。文章对傣锦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合其接结特点对傣锦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同时对傣锦的挖梭工艺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傣锦一般为纬起花组织,结合其接结特点可分为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两大类;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正反面浮线均不参与接结,织物蓬松、立体感强;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通常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背部浮线进行接结,织物平整性好、坚牢度高;傣锦挖梭工艺可在织物任意位置织上任意颜色的纹样而不受组织结构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傣锦纹样的复杂度和色彩的丰富程度。  相似文献   

9.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施洞一带的服饰纹样进行分类总结与分析。得出:施洞苗族服饰纹样主要用于女上装、织锦围腰及银饰,题材以动物纹和人形纹为主,辅以植物纹、几何纹和宗教纹,组织形式包括单独纹样、连续纹样和适合纹样,工艺手法包括当地特有的破线绣、苗族堆绣、锁绣及铸银等。施洞苗族服饰的纹样不仅体现了当地苗民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服饰艺术,更通过纹样不同形式的协调搭配和作为二次装饰的完美表现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体现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壮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纹样类型,蕴含着千百年来壮族先祖对自然的感悟,极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本文基于壮锦的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探讨将壮锦纹样应用于现代家具设计中的方法,并提出对壮锦纹样的造型色彩采用直接借鉴、解构重构组合等设计手法将壮锦纹样融入现代家具设计中,形成广西地区独有的个性化现代家具。在彰显广西地域文化的同时为丰富现代家具设计艺术风格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缪秋菊 《丝绸》2011,48(10)
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基础上,保留缂丝色彩图案的传统风格,融入现代元素和流行色彩,赋予缂丝作品更加鲜明的民族感和时代感。从花卉、人物、吉祥和其他四方面对缂丝纹样的题材进行了梳理归类和产品开发,并对缂丝纹样的色彩运用和题材开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傣族织锦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民族支系和地域分布广泛,其图案具有明显的支系和地域特征。为深入挖掘傣族织锦的纹样艺术特征,分析和研究制定傣锦数字化技术标准及矢量化呈现,通过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文章重点分析了云南境内傣族3大支系的傣锦图案特征,以及云南傣族2个地区的傣锦图案特征,并用Matlab设计出了适合傣锦自动矢量化的软件。通过研究发现:云南境内的傣族主要有傣讷、傣泐、傣雅3大支系,分布在西双版纳和德宏2个地区;傣锦在艺术风格和图案内容上主要形成了动植物纹样傣锦和几何纹样傣锦两大类型,其中西双版纳傣锦主要以动植物纹样为代表,德宏傣锦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代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清末和民国时期丝绸纹样的对比,从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该时期丝绸纹样题材的传承与延伸,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丝织技术的快速进步,丝织品种的变革等。通过具体的造型手法、布局形式、色彩特点比较分析,表明了民国时期中国丝绸纹样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美术观念由功利至上转为单纯审美,纹样造型由繁复具象趋于简约抽象。与清末"满、多、堆、全"相比,民国丝绸纹样风格有向"简、少、精、新"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盘扣是衣襟上灵动的中国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凝结着传统手工艺的精髓。通过对中国民族织锦纹样藏品进行观察和纹样图片研究,从民族织锦纹样中抽象出轮廓符号和色彩符号,结合盘扣工艺设计"一以贯之"的编盘技法特点,借鉴民族织锦纹样内生意喻,探索纹样组织形式转化的方式,形成现代盘扣图案衍化的创新研究新思路。在此基础上,以期把传统盘扣手工艺与现代装饰艺术相结合,对传承并复兴民族手工艺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八答晕锦纹样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装饰纹样,技艺水平精湛且文化内涵深厚,兼具艺术及文化双重价值。文章以八答晕锦纹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八答晕锦纹样艺术的特征及成因。研究认为:宋锦八答晕纹样具有几何形骨架造型规整、主要纹样与次要纹样形式多样、配色层次分明且内涵丰富等艺术特征。除此以外,宋明理学的社会思潮影响八答晕锦纹样的造型结构,形成了内圆外方及八边形框架,从而体现古代先哲“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强调君王权威和等级尊卑;外来文化的传入影响着八答晕锦纹样题材和构成形式,纹样上选取佛教艺术中的如意团花纹、莲花纹和万字纹进行创新应用;织造工具和染色技术的改进大大提升了八答晕锦的技艺水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研究法、实物观察法和田野调查法,分析苗族打籽绣在图案题材、色彩搭配和构图形式上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实际案例归纳出其在现代服饰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研究认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打籽绣题材极为丰富,多采用复合形造型语言;构图布局因纹样题材的不同而各异,多见单独纹样和连续式纹样;色彩上一般使用紫红色的绣布,白色梗线,但绣制的图案颜色则根据地域的不同有所区别;传统苗族打籽绣与现代服饰品的结合有工艺纹样的嫁接、与其他针法技艺的结合以及材料的革新3条路径。  相似文献   

17.
宋代,蜀以冰纨绮绣之物冠天下.更以精美的蜀锦而载誉史册,宋代的蜀锦技艺精湛、纹样精美,具有当时的时代特征和显著特性.在传承唐代的风格和技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创意和新的发展.生产规模增大,品种花样创新繁多,织锦技艺也有了新的突破。其产品总括为两类:一类为官府皇室用的土贡锦、官诰锦、僚袄子等锦;另一类为经济贸易用的锦,其品种繁多,主要有:八答晕锦、六答晕锦、天下乐、盘球簇、四金雕、翠池狮子、云雁等,而锦的图案纹样,在宋代取材范围较为广泛,仅据费著《蜀锦谱》上记载的就有二十余种,其中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其纹样风格清秀典雅,形式多样,格调清新,生活情趣极浓,具有宋代时期巴蜀地方独有的风格与光彩,据《辍耕录》、《格古要论》、《博古要览》记载及《蜀锦谱》的记载宋代的织锦纹样设计有团花、翔鸾、舞凤、牡丹、芙蓉、柿蒂、龟背连钱、方胜簟纹、水纹、八答晕,在纹样上还有天马、盘球、聚八仙、天下乐、穿花凤、如意牡丹、宜男百花、瑞草云鹤、雪花球路、大窠狮子、大窠马打球还有紫曲水(落花流水),纹锦纹样繁多,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情趣深厚、观锦思绪,总括起来,宋代的蜀锦代表作品有三类: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西域吐鲁番地区发掘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了各种奇珍异宝。以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晋唐时期的丝履为对象,分析中国西域地区人民的鞋履文化特色。文章比较了6种代表性的丝履:织成履、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蓝色如意鞋、笏头绮鞋、翘头蓝绢履、翘头黄绢履,得出以下结论:造型上,丝履分为平头和高头两种;取材上,主要以丝绸为面料,兼有棉麻成分;织物组织上,采用多色提花的织锦或质地轻薄的平纹组织,结构紧密;色彩上,多采用红、黄、蓝、绿、紫等绚丽的色彩;纹样上,运用多种吉祥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纹样,又引进了西域特色纹样。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祖雅妮  苏静  张毅 《丝绸》2023,(5):135-142
晕裥锦是蜀锦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应用广泛的一类织锦,其特种晕裥技艺构造了蜀锦独特的艺术效果。蜀锦技艺独具特色,本文为了研究唐宋时期蜀锦晕裥技艺在织锦上的艺术效果,以唐宋晕裥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和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外观风格、晕裥艺术、织造工艺、组织结构、应用范畴方面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唐晕裥锦是将染色经线通过独特的牵经技艺配置出色彩衔接自然的“彩条晕裥”,色彩绚丽、以斜纹为基础组织,多为服饰和寺庙用锦;宋晕裥锦则是通过锦纹与色光的融合形成色光叠晕的“环圈晕裥”,色彩典雅、以斜纹和缎纹为基础组织,多用于服饰和书画装裱装帧。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有助于蜀锦晕裥技艺这一特种工艺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为现代织物创新设计提供灵感。  相似文献   

20.
蜀锦因产于蜀地而得名.把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由锦官进行管理,久而久之,成都又有了另外一个名称--"锦城"或者"锦官城";供锦官们南来北往居住的客栈,被称为"锦官驿".它坐落在成都城区内东南部锦江边上的九眼桥畔.由于古代成都人常在南河中洗濯彩锦,洗后的彩锦色彩比原先更加艳丽,濯锦江便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