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血管封堵器(VCD)广泛应用于血管腔内治疗后闭合股动脉(FA)穿刺点,具有快速止血、患者可早期活动等优势。Perclose ProGlide是一款缝合介导的闭合装置,存在导致FA闭塞的潜在风险。笔者通过报告序贯腔内手术应用切割球囊成功治疗1例心脏介入术后Perclose ProGlide血管封堵器导致股浅动脉(SFA)闭塞病例,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于2022年10月收治的1例心脏电生理术后Perclose ProGlide导致SFA闭塞引起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32岁女性,临床诊断:下肢缺血、SFA闭塞(右侧),行序贯腔内手术联合切割球囊开通SFA闭塞性病变。一期导丝经左侧股总动脉(CFA)鞘管过病变后,选用4 mm×4 mm普通球囊扩张后造影:见线样血流通过,明显残余狭窄,术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缓解;6周后二期手术,采用2.5 mm×40 mm球囊预扩,5 mm×20 mm切割球囊逐步扩张,5 mm×40 mm高压球囊进一步后扩,即刻及15 min后造影示完全开通SFA病变,无残余狭窄,未见夹层形成、破裂、远端栓塞等。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周后随访CTA示:右侧SFA管腔形态良好,血流通畅。结论 序贯腔内手术应用切割球囊治疗Perclose ProGlide导致的SFA闭塞安全、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导致慢性下肢缺血,此时股浅动脉常受累,多为长段、多节段和溃疡型斑块性病变[1]。由于血管腔内治疗材料的发展和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手术微创、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等特点,腔内治疗股浅动脉长段(>5 cm)硬化性闭塞也越来越受到临床推崇。但由于病变段长及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股浅动脉支架与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简称"PTA/S术组")或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简称"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治疗股浅动脉闭塞病变的122例患者(136条患肢)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TASCⅡ分级、远端流出道情况、一期通畅率、有无截肢、死亡等。结果 1 PTA/S术组有64例74条患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有58例62条患肢,PTA/S术组患者的年龄大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PTA/S术组TASCⅡA、B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高(P0.05),TASCⅡC、D级病变肢体所占比例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低(P0.05);PTA/S术组拥有1条和3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分别较动脉旁路移植术组多(P0.05);2组患者拥有2条远端流出道血管的患肢数目、术前合并糖尿病、合病高血压、合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以及术前吸烟史病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2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PTA/S术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7.2±1.2)d和(14.1±1.4)d,P0.05〕;而术后3年死亡率PTA/S术组高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比1.7%,P0.05);切口感染率PTA/S术组低于动脉旁路移植术组(0比3.2%,P0.05);2组患者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个月一期通畅率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明显高于PTA/S术组(50.0%比40.5%,P0.05)。结论对于股浅动脉闭塞采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能够获得较高的远期通畅率,但住院时间较长,个别患者会发生切口感染。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于年龄大,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有重要意义,但其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药涂球囊扩张治疗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短-中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10—2018-10行球囊扩张治疗的53例股浅动脉ISR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应用的球囊分为药涂球囊组(32例)和普通球囊组(21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短中期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其腔内治疗中应用的各类支架和球囊发展迅速。使用镍钛支架前,支架治疗股浅动脉病变的中长期通畅率无法与外科旁路术相比。90年代使用覆膜支架(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Natick.MA)治疗腹股沟以下动脉病变术后1年的一期通畅率只有29%~68%。因此,2000年TASC(Trans 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对于股浅动脉段病变推荐使用外科旁路术而非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穿刺入路治疗复杂股浅动脉慢性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俯卧位超声引导腘动脉逆行穿刺入路进行血管腔内治疗的复杂股浅动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条件的126例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65.3±9.7)岁,共17...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并比较单纯经皮血管腔内成形(PTA)与自膨式镍钛记忆合金支架植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6月支架治疗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22例(36.1%)PTA(PTA组)和39例(63.9%)球囊扩张后的支架植入(支架组)。49例(80.3%)患者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12例(19.7%)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3例(4.9%)为严重间歇性跛行,20例(32.8%)有静息痛,25例(41.0%)伴有足部溃疡,13例(21.3%)有足部坏疽。结果 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5%和94.9%,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随访15.5个月,PTA组和支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2%和89.7%,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PTA(P0.05)。PTA组和支架组的截肢率分别为13.6%和2.6%,两组在保肢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治疗股浅动脉病变所导致的下肢缺血的疗效,在短期内单纯PTA与支架植入没有明显差异,而在术后1年的随访中股浅动脉支架的疗效明显优于PTA。两组救肢效果在术后1年左右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ASO)由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病率逐年升高,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在8.3%~18.8%[1]。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就诊时多为下肢多节段广泛病变。为挽救患肢,目前治疗主要以传统血管重建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为主,但两者各具优缺点。杂交手术(hybrid operation)将传统外科手术与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以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tenting angioplasty,PTSA)为代表的血管腔内技术日益成熟,在股浅动脉(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SFA)硬化闭塞症的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闭塞(in-stent occlusion, I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例股腘动脉ISO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术后3、6、12个月使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患者病变长度为80~170 mm,平均(118.58±25.27)mm,单纯股浅动脉ISO 8例,合并腘动脉病变4例。1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术中无动脉破裂穿孔,术后无穿刺点并发症发生,无心脑血管意外及死亡病例。术后患者Rutherford分级下降,ABI由术前0.49±0.12增至术后0.93±0.10,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时间(12.08±3.78)个月。超声随访显示,靶血管再通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84.2%(10/12),12个月免于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干预率为91.7%(11/12)。1例患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并于术后第11个月行DCB处理后症状缓解。随访期间无死亡及截肢事件发生。结论 Rotarex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行复杂股腘动脉病变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管腔准备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采用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进行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复杂股腘动脉病变管腔准备的患者共7例。记录术中病变平均长度,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情况,钙化程度PACSS分级,球囊扩张前后狭窄率及夹层形成等。随访患者靶血管通畅率及不良事件、再干预等情况。结果 7例患者的病变平均长度为(197.71±73.79)mm,其中6例存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平均长度为(198.50±69.31)mm。PACSS分级:3级3例,4级4例。6例达到良好管腔准备,1例局限性C型夹层形成,行补救性支架植入,最终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随访(9.0±2.6)个月。随访期间均无主要不良肢体事件发生,无死亡及截肢。2例发生靶血管再狭窄,其中1例再干预成功再通靶血管。结论 切割球囊配合Chocolate球囊行复杂股腘动脉病变药物涂层球囊扩张前管腔准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腔内治疗时经双向开通的复杂髂动脉闭塞患者的长期通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因慢性髂动脉闭塞尝试双向开通并且最终成功完成腔内手术的58例患者(66条肢体)资料,统计长期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6.6%。1年的一期通畅率96.6%(56/58),5年一期通畅率82.6%(19/23),二期通畅率91.3%(21/23),主要不良事件率为8.7%(2/23)。结论腔内双向开通复杂髂动脉闭塞性病变,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而且其长期通畅率并不劣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1月—2010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患者26例共30条患肢,病变长度10.3~22.8 cm,平均15.89 cm,主要症状为静息痛,合并溃疡或趾端坏疽者15例。本组30条患肢均行腔内介入治疗,其中股浅动脉闭塞段单纯球囊扩张6条,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1条,术中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导致介入失败3条。股浅动脉闭塞段介入技术成功率86.7%,术后患肢静息痛消失、溃疡面积减小,围手术期截肢1例,截肢率3.3%。腔内介入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urbo Hawk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Turbo Hawk旋切术联合DCB治疗的21例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处理单侧病变。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中患病率高达20%[1]。目前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已成为首选方案之一,其疗效已与开放性手术相当[2]。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时常采用对侧或同侧股动脉穿刺入路,其优点是至病变距离近,便于提供支撑力以通过靶病变。但对于髂-股-腘动脉联合慢性闭塞性病变,经股动脉穿刺入路治疗比较困难。这种多平面、弥漫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闭塞行腔内治疗和旁路转流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67条肢体)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腔内治疗41例(47条肢体,腔内治疗组),旁路转流术19例(20条肢体,旁路转流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踝肱指数(ABI)及随访1~4年的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腔内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行走时间明显少于旁路转流术组(P0.01);两组术后ABI及技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一期通畅率与旁路转流术组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6%vs 50.0%,P0.05);术后18~48个月的随访,腔内治疗组二期通畅率及保肢率高于旁路转流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5%vs 50.0%,P0.05)。结论腔内治疗与旁路转流术治疗TASC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在短期内均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及较好通畅率;但腔内治疗有着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具有可重复操作性,有助于提高患肢远期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膝下动脉通畅性对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药物涂层球囊(DCB)扩张术后一期通畅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共13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数目将患者分为A组(通畅膝下动脉≥2条,34例患者,40条肢体)和B组(通畅膝下动脉≤1条,86例患者,92条肢体),并将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较低的B组根据术后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的通畅膝下动脉增加情况分为b1组(增加通畅膝下动脉,66条肢体)和b2组(未增加通畅膝下动脉,26条肢体)。分析膝下动脉通畅性对DCB扩张术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并分析B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患者、DCB扩张术后1年一期通畅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后1年下肢相关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术后ABI、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均高于B组患者(P<0.05)。亚组分析中,b1组患肢的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高于b2组患肢(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术后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TASCⅡC、D型股胭动脉慢性长段闭塞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腔内治疗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134例(172条下肢)TASCⅡC、D型股胴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技术成功率90.7%。43条患肢(83条次)出现并发症(27.6%)。其中动脉夹层29条(34.9%),动脉穿孔11条(13.3%),动脉栓塞8条(9.6%),穿刺部位血肿16条(19.3%),穿刺点假性动脉瘤5条(6.0%),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条(3.6%),造影剂过敏反应3条(3.6%),尿路出血2条(2.4%)和心脑血管意外6条(7.2%)。平均随访13.1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二期通畅率分别为61.1%、70.2%、81.7%。结论TASCⅡC、D型股胭动脉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熟练的腔内操作技术,及时正确的并发症处理和规范的术后随访是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维持动脉长期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76岁,左下肢间歇性跛行2个月,静息痛4天,既往冠心病史20年,高血压病史5年。查体:左侧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左足趾发紫,触痛,左足皮温减低。超声:左股浅、足背动脉闭塞,左腘动脉不完全闭塞,胫前动脉狭窄,血流减低,胫后动脉血流减低。下肢CTA:左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