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植物效率仪(Handy-PEA)测定水深0.6、1.3、2.0 m下苦草叶片的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并采用JIP test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研究水深对苦草生长和叶片光合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水深增加,水下光强显著衰减,苦草生物量、无性系分株数、叶片数、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等形态指标显著降低,而最大叶长、平均叶长、最大叶宽无显著变化,2.0 m水深对苦草的生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单位反应中心吸收、捕获、电子传递、传递到电子传递末端的量子效率(ABS/RC、TR0/RC、ET0/RC、RE0/RC)显著降低,单位反应中心的耗散量子效率(DI0/RC)也显著下降,导致3种水深处理下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能传递电子链末端的效率(φR0)以及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成功传递到电子链末端的效率(δR0)差异不显著,表明水深梯度对单位反应中心光合效率影响不显著;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RC/CS0)显著增加,相同受光面积时水深2.0 m处叶片光合作用显著强于水深0.6 m处;性能参数PIabs、PIcs和PIabs,total显著提高,表明低光胁迫有利于光能向活跃化学能转变.苦草叶片通过激活未激活的反应中心,而不是提高单位反应中心光能利用效率来适应弱光强,且水深1.3 m较适合苦草生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大气CO2升高对沉水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利用便携式植物效率分析仪(Handy PEA),在无损的情况下测定不同CO2浓度处理下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并采用JIP-test分析方法分析数据,研究CO2浓度对苦草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进行60 d后,与对照相比,高CO2浓度处理下的苦草叶片PSⅡ反应中心受体侧荧光参数Vj、Mo显著升高,Sm、ψo、φEo显著降低,叶片电子传递能力减弱;K相相对可变荧光Wk显著提高,PSⅡ反应中心供体侧放氧复合体OEC受到伤害;ABS/RC、DIo/RC、TRo/RC、DIo/CSo显著升高,ETo/RC、REo/RC、ETo/CSo、REo/CSo显著降低,苦草叶片用于热耗散的能量显著增加,导致用于电子传递及传递到电子链末端的能量显著减少;性能参数Fv/Fm、PIabs显著降低,苦草叶片PSⅡ潜在活性和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受到抑制。以上结果表明,在长期高CO2浓度处理下,苦草叶片光合机构功能受到抑制,PSⅡ反应中心活性降低,光合功能下调,发生光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3.
土壤中金属纳米颗粒可引发蓄积效应进而威胁农作物的生态安全。探讨氧化亚铜纳米颗粒(Cu2O-NPs)对小麦幼苗叶片光系统Ⅱ(PSⅡ)的影响,对了解Cu2O-NPs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周麦18”小麦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法,研究了0、10、50、100和200 mg·L-1 Cu2O-NPs对小麦幼苗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及相关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u2O-NPs浓度的增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OJIP曲线的标准化出现明显的K相(ΔK>0),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参数[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光能(TRo/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和单位反应中心以热能形式耗散的能量(DIo/RC)]的值升高,PSⅡ能量分配比率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和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QA以后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  相似文献   

4.
为了阐明CO2浓度和水环境要素变化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采用室外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磷和CO2浓度条件下苦草叶片(Vallisneria natans)光合生理特征。实验结果表明, 当水体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时, 苦草叶片荧光参数Vj、Mo降低, 参数ABS/CSo、DIo/CSo、TRo/CSo、RC/CS、PET显著升高, 其他荧光参数则无显著变化; 高浓度的CO2在显著降低苦草叶片Vj、ABS/RC、DIo/RC、ABS/CSo、DIo/CSo的同时, 也显著提高了苦草叶片ψo、φEo、ETo/RC、PIABS、Fv/Fm、PTR、PET的参数值, 而对其他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 在磷与CO2交互作用方面, 磷与CO2在Vj、Mo、ψo、TRo/CSo、RC/CS和PET处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其他荧光参数不显著。可见, 磷或CO2浓度变化均能显著影响苦草叶片光合生理状态, 高浓度的CO2可有效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反应中心光化学性能、电子传递能力及单位有活性反应中心能量的分配, 从而提高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高浓度的磷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苦草叶片PSⅡ受、供体状态及电子传递性能。此外, 磷和CO2存在交互作用, 协同影响苦草叶片的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不同浓度链霉素对念珠藻生长和光合的毒性效应, 研究对不同浓度(0、0.05、0.1、0.2、0.5和1.0 mg/L)链霉素处理下念珠藻的生长、叶绿素荧光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 培养至96h, 链霉素对念珠藻的EC50(96h-EC50)为(0.13±0.037) mg/L。与对照组相比, 各链霉素浓度处理下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降低。最大光化学效率(φP0)、可变荧光(Fv)、PSⅡ的潜在活性(Fv/F0)、单位面积上有活性的反应中心(RC/CS0)、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及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0)均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然而, 单位叶绿素最大荧光(Fm/Chl. a)、每个有活性的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和热耗散(DI0/RC)则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当链霉素浓度大于0.1 mg/L时,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出现K点的出现。结果表明链霉素可能通过抑制光合系统Ⅱ(PSⅡ)的电子传递和减少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来影响念珠藻的生长, 也暗示了高浓度链霉素对藻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高温与不同光强结合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PSII活性及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黑暗处理(40℃,0μmaol·m-2.s-1)导致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ψEo)与单位反应中心光能的传递(ETo/RC)降低明显,且无恢复趋势,K点相对荧光(Vk)、单位反应中心光能的吸收(ABS/RC)与捕获(TRo/RC)显著升高。高温弱光处理(40℃,200μmol·m-2.s-1)后的叶片PSII活性明显恢复,ETo/RC降低明显,TRo/RC无显著变化。高温强光(40℃,1600μmol·m-2.S-1)处理导致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数量(RC/CSm)抑制程度最大,恢复程度较低。实验结果说明,高温处理下黑暗对葡萄PSII功能活性及恢复均会造成抑制,而弱光可以显著缓解高温对葡萄叶片的胁迫作用,并促进PSII的恢复,强光导致胁迫下的PSII功能抑制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边缘广泛种植的中间偃麦草、新燕麦、无芒雀麦、老芒麦、天山赖草、披碱草、矮生高羊茅、冰草和碱茅等9种牧草为试验对象,测定暗适应20 min后牧草叶片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比较光系统Ⅱ(PSⅡ)的特性,分析各牧草对本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 天山赖草和披碱草的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的值均显著高于矮生高羊茅、冰草和碱茅,而初始荧光(Fo)、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C/RC)、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能量(TRo/RC)、单位反应中心耗散的能量(DIo/RC)、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o)值则低于矮生高羊茅、冰草和碱茅;中间偃麦草、新燕麦、无芒雀麦和老芒麦的各值处于中间水平.9种牧草均受到恶劣气候条件的不同程度胁迫,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及电子传递受到抑制,其中,天山赖草和披碱草受到的影响较小,而矮生高羊茅、冰草和碱茅的PSⅡ结构和功能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光合作用受抑制的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喀斯特植被恢复树种青冈栎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以当年生青冈栎实生幼苗为材料进行盆栽控水试验,设置正常浇水(-0.1 MPa,对照)、轻度干旱(-0.5 MPa)、中度干旱(-0.9 MPa)和重度干旱(-1.5 MPa)胁迫处理,研究持续干旱处理(15、30、45、60和90天)对其幼苗叶片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加剧, 叶片的单叶面积、健康叶片数量、叶片含水率、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潜在光化学效率均显著下降,而枯叶数量和初始荧光显著增加.这些参数在轻度干旱胁迫处理和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轻度干旱胁迫处理下,青冈栎幼苗叶片PSⅡ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o/RC)、单位面积内有活性的反应中心数目(RC/CS)、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和单位面积内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o/CS)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其中RC/CS总是略高于对照,TRo/CS和ETo/CS均在第45天达到峰值,分别为606.12和440.78;而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处理叶片的ABS/RC、TRo/RC、ETo/RC、DIRo/RC、RC/CS、TRo/CS和ETo/CS均低于对照,且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重度干旱胁迫处理下降更显著.随干旱胁迫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片最大量子效率、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和电子传递的量子比率均下降,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增加.轻度干旱胁迫下青冈栎幼苗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中度干旱胁迫引起部分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色素指标下降,导致幼苗生长缓慢,而重度干旱则对幼苗生长的影响较为严重,但幼苗未出现死亡现象.因此,青冈栎幼苗有较强的干旱忍受能力,适合在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重建和造林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高桂青  吕顺华  吕念泽  卢龙  李威  计勇  游济康  万鹏 《广西植物》2018,38(12):1626-1634
以典型沉水植物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材料,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调制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不同水深(0.5、1.0、1.5、2.0、2.5 m)对两种植物叶片最小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最大光化光效率(Fv/Fm)、有效量子产量[Y(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等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深1.5~2.0 m处苦草生物量最大,而1.0~1.5 m处马来眼子菜的最大;两种植物的Fo均先降低后升高,而荧光参数[(Fm、Fv/Fm、Fv/Fo、Y(Ⅱ)、qP]均先升高后降低; 2.0m处苦草的Fv/Fm、Fv/Fo最大,1.5 m处马来眼子菜的最大;相同水深下,马来眼子菜的qN比苦草低,与qP变化趋势相反;苦草的Y(Ⅱ)最大值出现在水深1.5~2.0 m内,马来眼子菜的Y(Ⅱ)最大值出现在1.5 m处;两者的Y(NO)随水深变化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过高或过低水深均抑制植物生长;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在不同水深处理间均差异显著,苦草的最大ETR比马来眼子菜小,说明其有较强的耐弱光能力。综上所述,在水深1.5~2.0 m苦草光合能力最强,最适宜生长;水深1.0~1.5 m最适宜马来眼子菜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南四湖优势物种光叶眼子菜在夏季浅水区的衰亡原因, 用25℃、30℃、35℃和40℃的恒温水浴模拟夏季高温处理光叶眼子菜(Co. Potamogeton lucens L.)3h。生化结果显示, 在35℃及以上高温下, 光叶眼子菜的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 丙二醛含量显著上升, 说明35℃以上高温对光叶眼子菜产生了显著伤害。光叶眼子菜的光合系统对高温更为敏感, 在高温胁迫下标准化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上J相和K相显著隆起, 但并未发现明显的L-band。进一步解析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 结果显示: 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 反应中心的初始关闭速率(dVG/dto, dV/dto)变慢, 但到达P相的所需时间(Tfm)变短; 光系统Ⅱ (Photosystem Ⅱ, PS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减小, 非光化学效率(Kn)、J相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j)和热耗散(DIo/RC、DIo/CSo、Fo/Fm)增大; 尽管高温下质体醌周转次数(N)、还原速率(Sm/Tfm)和I相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i)变化不显著, 但质体醌库(Sm)明显减小; 单个反应中心光能的吸收(ABS/RC)和捕获效率(TRo/RC)增加, 电子传递效率(ETo/RC)却呈下降趋势; 单位激发态面积的光能捕获(TRo/CSo)和电子传递效率(ETo/CSo)均降低, 反应中心数目(RC/CSo)显著减少。上述高温胁迫效应导致整个叶片的结构功能指数(SFIabs)、性能指数(PIabs)以及光合驱动力(DF)显著降低。高温对光叶眼子菜的伤害主要是导致其光系统II放氧复合体失活、反应中心数目减少和反应中心的光化学效率下降, 进而诱导活性氧的产生, 对细胞造成伤害。因此, 光叶眼子菜属于对高温敏感的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11.
以3年生桃品种‘保佳红’为试材,于不同生育时期采用人工遮阴的方法,在叶片生长的不同时期分别设置100%(CK)、80%、60%、40%和20% 自然光照的5个光照强度处理,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光强对桃树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及其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桃树各生长时期的叶片最大荧光值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依次升高。(2)在PSⅡ能量分配比率方面,遮阴下的叶片提高了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比率(φEo),降低了用于热耗散的的量子比率(φDo)。(3)在PSⅡ反应中心活性方面,遮阴使得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光能(TRo/RC)、用于传递电子的能量(ETo/RC)和用于热耗散的能量(DIo/RC)均下降。(4)各时期不同光强处理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在中午时段出现下降,且光照强度越大,降幅越大,说明桃叶在中午会出现强光抑制。研究认为:在遮阴条件下,桃叶天线色素吸收和捕获的光能减少,PSⅡ反应中心活性降低,但其可以通过增加能量在电子传递方面的分配比率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铜污染水体对其叶/根长、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体内重金属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体铜浓度的增加,苦草的叶长、根长、生物量均显著下降;光合色素含量逐渐下降,其中叶绿素a比叶绿素b下降明显,类胡萝卜素下降幅度最小;叶片铜含量随铜浓度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各处理组根铜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水中铜低于0.5mg·L-1的环境中苦草具有正常的光合活性。除0.5 mg·L-1处理组外,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与有效量子产量[Y(Ⅱ)]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非光化学淬灭效率(qN)、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均呈上升趋势,其中Fv/Fo对铜污染反应最为灵敏。综合各参数变化情况,随着水体铜浓度的增加,苦草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利用光能的效率下降,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受到明显的抑制;苦草通过自身调节以热的形式将过剩光能耗散,以减轻PSⅡ反应中心受伤害的程度;苦草是铜超富集植物,其可作为低浓度铜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备选物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开顶式气室盆栽培养小麦,设计2个大气CO2浓度(正常:400 μmol·mol-1;高:760 μmol·mol-1)、2个氮素水平(0和200 mg·kg-1土)的组合处理,通过测定小麦抽穗期旗叶氮素和叶绿素浓度、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来测算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等,研究了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对小麦旗叶光合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大气CO2浓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高氮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a/b升高.施氮后小麦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反应中心最大量子产额(Fv′/Fm′)、PSⅡ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qp)和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后无明显变化,虽然叶片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降低,但PSⅡ总电子传递速率(JF)无明显增加;不施氮处理的Fv′/Fm′、ΦPSⅡ和NPQ在高大气CO2浓度下显著降低,尽管Fv/Fm和qP无明显变化,JF仍显著下降.施氮后小麦叶片JF增加,参与光化学反应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C)明显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使参与光呼吸的非环式电子流传递速率(J0)、Rubisco氧化速率(V0)、光合电子的光呼吸/光化学传递速率比(J0/JC)和Rubisco氧化/羧化比(V0/VC)降低,但使JC和Rubisco羧化速率(VC)增加.因此,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氮浓度和叶绿素浓度降低,而增施氮素使通过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流速率显著增加,促进了光合电子流向光化学方向的传递,使更多的电子进入Rubisco羧化过程,Pn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低温逆境及恢复处理下棉花幼苗光合特性响应机制, 丰富棉花苗期在不同胁迫水平下的抗寒机制及为应对自然条件下突发的低温冷害提供理论依据, 以‘新陆早33号’ (冷敏感)及‘中棉所50号’ (高耐寒)两个品种为试材, 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 研究不同温度和处理时间下棉花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光能转化及传递的表现和恢复能力, 并通过测定胁迫解除后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来分析叶片对光环境的适应能力。结果表明, 在较低强度低温逆境(15 ℃或24 h胁迫)中, 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气孔限制值、胞间CO2浓度、最大光化学效率、光适应下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变化幅度较小, 且胁迫解除后可恢复正常, 此时叶片光系统II (PSII)光反应中心受损可逆, Pn下降主要因气孔闭合引起。随着胁迫强度增加, 各测试指标变化显著, 且恢复表现较差, 此时叶片PSII光反应中心光能吸收、转化和电子传递受到严重阻碍, Pn下降原因由气孔限制因素转变为非气孔限制因素。低温胁迫导致叶片对光辐射的利用能力下降, 随着胁迫温度降低, 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及光饱和点快速下降, 光补偿点及暗呼吸速率则呈上升趋势。低温胁迫可导致棉花幼苗叶片对光环境适应能力降低, PSII反应中心对激发能捕获、活跃化学能转化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快速下降, CO2固定能力降低, 最终导致光合能力下降。强耐寒品种则能在低温逆境中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电子传递和弱光利用效率, 亦可通过减少暗呼吸消耗和调整Gs降低幅度和速度来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提高恢复能力, 增强植株抗逆性。  相似文献   

15.
芝麻与花生间作对芝麻功能叶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芝麻与花生间作提高芝麻产量的光合机理,于2017—2018年设芝麻与花生3∶6间作(IC 3∶6)、2∶4间作(IC 2∶4)、芝麻单作(SS)、花生单作(SP) 4个处理,研究了间作对芝麻功能叶气体交换参数、光合-光强和光合-CO2响应曲线、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芝麻产量的偏土地当量比大于1/3;与单作芝麻相比,芝麻与花生间作提高了芝麻功能叶的光饱和点(Isat)、光饱和时的净光合速率(Pn 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Rubisco最大羧化速率(Vc max);提高了单位面积吸收(ABS/CSo)、捕获(TRo/CSo)和电子传递(ETo/CSo)的能量、反应中心的数目(RC/CSm)和传递到PSⅠ末端的量子产额(REo/CSo);降低了可变荧光FkFj-Fo振幅的比例(Wk)和可变荧光FjFp-Fo振幅的比例(Vj),提高了PSⅡ反应中心捕获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Ψo)、PSⅡ将电子传递到PSⅠ受体侧末端的效率(ΨRo)、电子传递链的电子传递效率(δR)、PSⅠ光化学活性(ΔI/Io)和光系统间协调性(ΦPSⅠ/PSⅡ).IC 3∶6下芝麻功能叶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n maxJmaxVc max、TPU、ΨoΨRoδR均高于IC 2∶4,其中PngsTr差异显著.这说明间作芝麻具有明显产量间作优势关键在于间作能促进其功能叶对光能的吸收、传递与转化,提高电子传递链性能,增强PSⅠ、PSⅡ性能和两者间协调性及CO2羧化固定能力,从而提高净光合速率,其中IC 3∶6优于IC 2∶4.  相似文献   

16.
以1年生黄连木为试材,设置NaCl浓度分别为0(CK)、0.15%、0.3%、0.45%、0.6%5个处理,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技术(JIP-test),研究了NaCl胁迫对黄连木叶片光合特性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 黄连木叶片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a/b比值先升高后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 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其中NaCl浓度<0.3%时,叶片Pn下降主要受气孔限制;当NaCl浓度>0.3%时, Pn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限制;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ETo/CSo)、单位面积的反应中心数量(RC/CSo)、量子产额或能量分配比率(ψo和φEo)逐渐降低,而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ABS/CSo)、荧光诱导曲线中K点(Wk)和J点(Vj)明显增加,说明盐胁迫对黄连木叶片放氧复合体(OEC)、受体侧和PSⅡ反应中心造成了伤害.当NaCl浓度为0.3%时,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分别比对照下降 17.7%和36.6%.  相似文献   

17.
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和光谱反射测定技术,研究了晴天条件下,光、温变化对苹果绿色果皮原初光化学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天内,随着光、温的增强,金冠苹果果皮在12:00-14:00存在较严重的光抑制.O-J-I-P荧光诱导曲线在300 μs处的相对可变荧光(Wk)几乎没有变化,说明果皮PSⅡ的放氧复合体(OEC)的活性在一天当中没有受到强光和高温的伤害;但是果皮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电子受体的概率(Ψo)从8:00-12:00逐渐下降,说明金冠果皮PSⅡ反应中心受体侧的功能受到抑制.强光降低了果皮单位面积上有活性的反应中心(RC/CS)的数量,导致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增加.果皮的光化学反应(TRo/RC)不能完全利用所吸收的光能,使单位反应中心的热耗散(DIo/RC)增加.伴随着光抑制的出现,苹果果皮叶黄素库的脱环化比例增加,表明强光下,果皮启动了叶黄素循环机制,来耗散过剩光能,以减轻过剩光能对光合机构的进一步伤害;一天中,光强和温度的增加均可加重果皮的光抑制程度,但光强对果皮的影响程度显著大于温度对果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温室栽培的油桃中油5号(Prunus persica var. nectarina cv. ‘Zhongyou5’)适量补充UV-B, 分析其对桃叶片光合功能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UV-B处理下各色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叶绿素b的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提升幅度较大。相较于未补充UV-B的桃树(对照), UV-B处理的Fv/Fm无显著变化, Fv'/Fm'比值、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以及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升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 UV-B处理下叶绿体基质片层空隙小, 堆叠紧密, 叶绿体外膜边缘清晰。可见, 温室内适量补充UV-B可快速改善叶片叶绿体的超微结构, 提升叶绿素分子捕获光能及向PSII传递的能力, 增大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 提高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PSII电子传递量子效率, 提高叶片的光合功能。该研究为设施果树光合性能改善和UV-B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大气CO2浓度下氮素对小麦叶片光能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氮素对高大气CO2浓度下C3植物光合作用适应现象的调节机理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但对其光合作用适应现象的光合能量转化和分配机制缺乏系统分析。该文以大气CO2浓度和施氮量为处理手段, 通过测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抽穗期叶片的光合作用-胞间CO2浓度响应曲线以及荧光动力学参数来测算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分配去向, 研究了长期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电子传递和分配对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 与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相比, 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较多的激发能以热量的形式耗散, 增施氮素可使更多的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方向的分配, 降低光合能量的热耗散速率; 大气CO2浓度升高后小麦叶片光化学淬灭系数无明显变化, 高氮叶片的非光化学猝灭降低而低氮叶片明显升高, 施氮促进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比例, 降低光能的热耗散; 高大气CO2浓度下高氮叶片通过PSII反应中心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JF)较高, 而且参与光呼吸的非环式电子流速率(J0)显著降低, 较正常大气CO2浓度处理的高氮叶片下降了88.40%, 光合速率增加46.47%; 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JF-J0升高而J0/JF显著下降, 光呼吸耗能被抑制, 更多的光合电子分配至光合还原过程。因此, 大气CO2浓度增高条件下, 小麦叶片激发能的热耗散速率增加, 但增施氮素后小麦叶片PSII反应中心开放比例提高, 光化学速率增加, 进入PSII反应中心的电子流速率明显升高, 光呼吸作用被抑制, 光合电子较多地进入光化学过程, 这可能是高氮条件下光合作用适应性下调被缓解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选取了水体常见蓝藻优势种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作为研究对象, 了解磺酰脲类除草剂甲磺隆(Metsulfuron-methyl)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 当甲磺隆浓度大于80 mg/L时, 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通过回归分析和Probit分析, 甲磺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EC50为81.998 mg/L。细胞色素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第6天, 各浓度处理下单位细胞内Chl.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 且当甲磺隆浓度为80 mg/L时, 单位细胞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变化结果分析显示, 实验第6天甲磺隆胁迫下单位反应中心捕获的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0/RC)及单位反应中心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0)受到显著抑制, 综合细胞色素变化结果显示, 甲磺隆能显著抑制光合系统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电子性能。综上所述, 甲磺隆可能作用于光合系统反应中心电子受体侧, 从而对铜绿微囊藻光合系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