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声像图特征,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且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高频超声图像表现,包括病灶的形态、大小、边缘、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及血流特征,总结乳腺导管内癌的图像特征。结果本组病例根据超声图像特点,可分为4型:结节及团块型(18例)、导管扩张型(3例),混合性包块型(5例),结构紊乱型(2例),各型超声表现具有各自不同特点,其中结节及团块型,导管型和混合性包块型超声图像中可见微钙化。结论导管内癌的超声图像具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对这一疾病的诊断具有明显优势,当超声检查可见微钙化时与钼靶检查结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学对照分析,提高乳腺导管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常规摄双侧乳腺轴位(CC位)及侧斜位(MLO位)摄片、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5例,结合病理学结果及文献报导,综合分析X线特征。结果:主要征象:单纯肿块型17例(49%);钙化伴肿块9例(26%);钙化为主型6例(17%),其中单纯钙化2例,钙化并结构扭曲4例;局限致密浸润2例;单纯结构扭曲1例。次要征象:毛刺征18例(占肿块型的67%);彗星尾征4例,恶性晕环征5例,卫星灶2例,阳性导管征6例;乳头凹陷6例;皮肤增厚11例;酒窝征5例;血运丰富10例;腋下淋巴结肿大14例。特殊征象:肿块长径或病变生长趋势沿导管走行者11例(占肿块的42%);钙化分布范围位于同一象限者13例(占钙化的87%),其中钙化整体走行呈V型或向乳头区方向者11例(73%);钙化的形态表现为细线样、分支状或大小不等的多形性者10例(67%)。结论:浸润性导管癌X线表现以边缘毛刺伴或不伴钙化的肿块为主,肿块的走向、钙化灶的形态、分布趋势及结构扭曲等征象对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指导性意义,对提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图像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12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术前超声检查结果资料完整.采用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以及p53、Ki67、p63、CerbB-2蛋白的表达.结果 超声图像观察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内部回声为混合性回声,无回声区中见强回声,呈乳头状突起,后方回声增强,未见钙化灶,可见血流信号;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导管扩张或扩张的导管内见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缘毛糙,后方回声未增强,可见钙化灶和血流信号.HE染色后显微镜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衬覆的肿瘤上皮细胞核为低或中等级别,外裹纤维囊;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上皮细胞呈肿瘤性增生和异型,其中乳头型乳腺导管原位癌组织中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无纤维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组织的上皮细胞中ER和PR均呈强阳性表达,p53、Ki67和CerbB-2均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乳头内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均呈阴性表达;乳腺导管原位癌的乳头内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阴性表达,而病变周围肌上皮细胞中p63呈阳性表达.结论 超声图像和病理学独特表现为乳腺包膜内乳头状癌和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农村妇女乳腺癌普查中,乳腺癌的X线表现及病理基础,提高对乳腺癌数字化钼靶X线的认识。方法:分析均经病理证实乳腺癌33例患者的临床体征及数字钼靶X线表现,比较各类乳腺癌肿块形态、边缘、腺体结构紊乱程度及钙化方式等特点。结果:乳腺癌33例临床体征及X线表现:(1)临床体征:触及肿块22例(66.7%),外上象限17例(77.3%);触诊腺体呈索条状及片状增厚9例(27.2%);乳头溢液4例(12.1%);皮肤增厚3例(9.1%),同时伴乳头凹陷1例(3.1%)。(2)X线表现:肿块20例(60.6%),其中边缘模糊、星芒状肿块17例(77.3%),类圆形境界较清肿块3例(9.1%),同时伴腋下淋巴结增大5例(25%);仅表现为腺体结构紊乱6例(18.2%),同时伴血管增粗3例(9.1%);临床无症状体征,X线发现异常成簇微钙化10例(30.3%)。(3)病理诊断结果:乳腺癌33例中乳腺导管浸润癌23例,乳腺小叶癌伴淋巴结转移4例,乳腺黏液癌2例,乳头状瘤癌变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例。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妇女进行乳腺普查非常重要,尤其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乳腺内导管上皮细胞和非导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其中发生于乳腺内导管上皮细胞的黏液癌(纯型),大约占乳腺癌的2%[1],较少见。而双侧乳腺先后患导管内乳头状癌(实体型)和黏液癌(纯型),十分少见。我院收治1例双乳腺先后患2种少见乳腺癌的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对2种癌的分型、诊断、预后和鉴别诊断探讨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女,78岁。因左乳腺肿块6月余,伴乳头血性溢液,于2000年7月24日入院。半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乳内上象限有一肿块,质中,时有胀痛不适,伴有乳头溢液,为暗红色血性液体。入院后外科检查:双侧乳房肥大,下垂,对称,左乳…  相似文献   

6.
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17例导管内癌患者。结果:13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72例(53.3%)可见钙化,其中钙化伴有肿块者63例(46.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9例(6.7%)。1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14例(82.4%)可见钙化,钙化伴有肿块者3例(17.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11例(64.7%)。导管内癌钙化的发生率显著大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钙化伴有肿块的发生率显著大于导管内癌。结论:仔细分析乳腺的钙化灶,对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的微钙化病理学特征,对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进行病理学归类和分析。方法:分析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HE切片下的病理特征,对微钙化进行归类,并分析其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关系。结果:通过判断钙化灶是否在管腔内,是否伴凝固性性坏死,可将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分为3类:Ⅰa型、管腔内伴凝固性坏死型,Ⅰb型、管腔内无坏死型,Ⅱ型、管腔外钙化型,70%的浸润性导管癌癌微钙化属于Ⅰa型,20%属于Ⅰb型,10%属于Ⅱ型(P<0.01);140例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病例中,51%(72例)全部为浸润癌,49%(68例)的病例含有DCIS成分,68例含有DCIS成分的钙化病例100%(68例)属于管腔内型。结论: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是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并以伴凝固性坏死为主,含有DCIS成分的浸润性导管癌微钙化主要以管腔内形式存在,可为研究乳腺癌微钙化发生机制提供依据,并可能将微钙化作为浸润性导管癌中DCIS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纤维腺瘤、浸润性导管癌超声造影的不同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22例,及同期病理证实为纤维腺瘤患者32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1例,回顾分析3组病例超声造影的定性及定量指标特征。结果 (1)超声造影定性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组超声造影后快速向心性高增强,增强后范围扩大比率高于纤维腺瘤组(P<0.05);导管内乳头状瘤组超声造影后内部充盈缺损,增强后范围扩大,周边汇聚征,向心性增强比率(9.1%、27.3%、4.5%、54.5%)均低于浸润性导管癌组(48.4%、90.3%、48.4%、87.1%),造影剂分布较浸润性导管癌组更均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的上升支斜率(K)及梯度(Grad)均小于浸润性导管癌组,峰值强度(A)高于纤维腺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较好的超声造影特征,超声造影对提高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动态增强MRI边缘强化的组织病理学因素。方法对65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行平扫及动态增强MRI检查,从中筛选出30个经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动态增强MRI表现,观察肿瘤瘤巢大小、基质宽窄、微血管密度及纤维化程度等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动态增强MRI表现与上述肿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强化明显,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流出型为主(17/30,56.7%),第一分钟内平均强化率(ΔSI1%)>75%。30例浸润性导管癌包括小癌巢13例(43%),中癌巢12例(40%),大癌巢5例(17%);肿瘤纤细、窄、宽基质分别为5例(17%)、16例(53%)、9例(30%)。早期边缘强化与小癌巢明显相关(P<0.05),也与其高比值的周边部/中央部微血管密度及低比值的周边部/中央部纤维化显著相关性(P<0.01);延迟边缘强化与窄基质明显相关(P<0.05)。结论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强化和造影剂流出现象不仅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还与肿瘤自身癌巢大小、基质宽窄及纤维化程度等组织病理学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找乳头溢血的常见病因以及恶性溢血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乳头溢血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乳腺导管癌与某些临床病理特征(年龄、病变部位、有无钙化、导管瘤病史)的相关性。结果128例乳头溢血中,乳腺导管肿瘤性病变105例(82.03%),非肿瘤性病变23例(17.97%)。肿瘤性病变中导管癌26例,年龄〉150岁、病变位置在Ⅲ级及以下导管、钼靶片示钙化灶,有导管瘤病史者患导管癌的可能性较大,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头溢血多见于乳腺导管肿瘤性病变;年龄≥50岁、有导管瘤病史、病变位于Ⅲ级及以下导管、伴有微钙化是患乳腺导管癌的高危因素,临床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yclin D1在乳腺乳头状肿瘤各型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yclinD1在3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其中9例为中央型,20例为周围型,2例为不典型)和20例乳头状癌(其中13例为非浸润性,7例为浸润性)中的表达情况。结果:3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各例CyclinD1的平均表达率为29.58%,20例乳头状癌各例CyclinD1的平均表达率为72.45%,统计学分析显示二者表达差异显著。结论:检测CyclinD1的阳性表达率对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和乳头状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显像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78例309个甲状腺癌结节的声像图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及同一病理类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结果:27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单灶型259例,多灶型19例;乳头状癌264例,甲状腺滤泡癌9例,髓样癌4例,未分化癌1例。其中低回声结节241例,囊实混合性结节28例,稍高回声结节9例。264例乳头状癌中微小乳头状癌78例,其中45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33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有51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65.4%。较大乳头状癌186例,其中184例结节内部和边缘显示血流信号,2例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84例伴细小钙化,钙化率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各类甲状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性表现,可以减少漏诊误诊,为临床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renal cell carcinoma,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9例60岁及以下不同类型肾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的表达情况,分析FH-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 筛选出11例FH-RCC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发病年龄16~53岁(平均36.7岁)。4名女性患者均有子宫肌瘤病史,仅1例患者的一级亲属有肾癌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无皮肤平滑肌肿瘤的病史及家族史。肾细胞癌的肿瘤直径2.1~12.0 cm(平均8.83 cm), 9例患者有肾窦或肾周脂肪侵犯,6例有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7例有淋巴结转移,4例侵犯肾上腺,1例侵犯脾脏被膜。11例患者中7例(7/49例,14.3%)原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2/9例,22.2%)原诊断为集合管癌,2例(2/51例,3.9%)原诊断为未分类型肾细胞癌。肿瘤组织病理学大多表现为乳头状、管囊状、实性片状等不同结构的混合,最常见的组织结构为乳头状(9/11例,81.8%)及管状(8/11例,72.7%)结构,3例伴有肉瘤样分化。肿瘤细胞均可见灶状分布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Ⅲ~Ⅳ级)及核周空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癌组织CA9、CD10、CK7染色大多阴性,2例TFE3阳性表达的病例经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显示TFE3基因均未发生易位或扩增。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1~82个月,确诊后患者平均生存期为24个月,其中5例于术后9~31个月(平均19个月)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6例存活患者中已有5例发生了远处转移。结论: FH-RCC在组织形态学上与多种肾细胞癌有重叠,乳头状及管囊状排列方式的混合存在是FH-RCC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癌细胞中灶状出现大而明显的嗜酸性核仁是该类型肾细胞癌的重要组织学特征,FH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对于患有平滑肌瘤的年轻女性肾细胞癌患者,需警惕FH-RCC的可能。部分FH-RCC的诊断缺少临床证据,应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进一步行基因检测以确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宫颈乳头状鳞状/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类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例宫颈乳头状鳞状/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K7、CK20、K i67及HPV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60.9岁)。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其中3人FIGOⅠ期,7人Ⅱ期,5人Ⅲ期。随访13例(12-102月)均健在,其中2例分别在初诊13月及28月后局部复发。病理检查:肉眼肿物从宫颈糜烂、溃疡至菜花样形态不等。镜下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活跃的核分裂像和凋亡碎片。乳头状鳞癌10例,鳞状移行细胞癌5例,移行细胞癌1例。11例可见HPV感染形态学征象。16例中13例均具有下方间质浸润,其余3例过于浅表无法评估其间质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CK7均阳性,CK20均阴性,HPV16/18阳性率62.5%(10/16),K i67 index38.2±19.6%。结论:宫颈非腺性乳头状癌可能是显示一个形态学谱不同阶段的一组肿瘤。需与宫颈其它乳头状病变鉴别。目的:探讨宫颈乳头状鳞状/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类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6例宫颈乳头状鳞状/移行细胞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K7、CK20、Ki67及HPV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60.9岁)。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其中3人FIGOⅠ期,7人Ⅱ期,5人Ⅲ期。随访13例(12-102月)均健在,其中2例分别在初诊13月及28月后局部复发。病理检查:肉眼肿物从宫颈糜烂、溃疡至菜花样形态不等。镜下具有纤维血管轴心的乳头状结构、活跃的核分裂像和凋亡碎片。乳头状鳞癌10例,鳞状移行细胞癌5例,移行细胞癌1例。11例可见HPV感染形态学征象。16例中13例均具有下方间质浸润,其余3例过于浅表无法评估其间质浸润情况。免疫组织化学:CK7均阳性,CK20均阴性,HPV16/18阳性率62.5%(10/16),Ki67 index38.2±19.6%。结论:宫颈非腺性乳头状癌可能是显示一个形态学谱不同阶段的一组肿瘤。需与宫颈其它乳头状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SCT)在肾癌最新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87例,男54例,女33例;年龄30~81(55.6±12.1)岁.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层SCT检查,依据CUA制定的新标准对肾癌进行分型,比较各亚型肾癌SCT表现.结果:平扫期乳头状癌CT值显著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  相似文献   

16.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组织中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3例DTC(39例乳头状癌,4例滤泡状癌)、30例甲状腺腺瘤及16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TSHR的测定。结果: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腺瘤和DTC组织TSHR均有不同程度表达,甲状腺腺瘤组织的表达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相似,而DTC中有88.37%(38/43)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似,11.63%(5/43)的表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DTC组织中TSHR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肿瘤大小、病灶多少无关(P>0.05)。结论:DTC可能为TSHR依赖性肿瘤,TSHR检测有助于提高DTC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ytokeratin 19(CKl9)、HBME-1和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乳头状增生性甲状腺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289例甲状腺切除标本,包括144例经典型乳头状癌(CPC)、21例滤泡型乳头状癌(FVPC)、19例乳头状微小癌(PM)、4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NGWPH)和59例甲状腺腺瘤伴乳头状增生(FAWPH),采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CKl9、HBME-1和Galectin-3的表达.结果 CK19、HBME-1和Galectin-3在CP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3.1%和89.6%,在FVPC中为100%、76.2%和76.2%,在PM中为100%、73.7%和78.9%,在NGWPH中为5.1%、2.2%和4.3%,在FAWPH中为4.3%、1.7%和5.1%.CKl9、HBME-1和Galectin-3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性甲状腺疾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中,CK19的敏感性较高,HBME-1和Galectin-3特异性较强;三种抗体联合应用,有助于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甲状腺乳头状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对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分别进行CgA、Syn、NSE免疫组化标记,CgA、Syn、NSE阳性的乳头状癌66例分别进行电镜观察.临床病理参数包括:乳头状癌细胞分化程度、核特征、砂粒体、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包膜及周围组织侵犯.用STATA8.0医学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2%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电镜下可找到神经内分泌颗粒.乳头状癌细胞分化程度及肿瘤的大小与神经内分泌分化有关(P<0.05),其余参数与神经内分泌分化无关.结论: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存在神经内分泌分化现象,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肿瘤组织分化较差、体积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对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的诊断率,为肝胆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借鉴的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肝胆外科就诊的肝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患者于手术前行B超检查,对照组30例患者行CT检查,比较两组临床确诊率。结果:观察组确诊18例,确诊率为60.0%;胆管内乳头状癌4例,诊出率为66.7%;胆管壁狭窄型癌2例,诊出率为50%;对照组确诊22例,确诊率为73.3%;胆管内乳头状癌3例,诊出率为50%;未诊出胆管壁狭窄型癌病例。对照组确诊率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意义( P<0.05)。观察组胆管内乳头状癌及胆管壁狭窄型癌的诊出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B超和CT在临床上均可诊断胆管结石合并肝胆管癌,但B超的临床确诊率优于CT,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94例甲状腺癌患者再次手术治疗进行临床分析,为再次手术方式及时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探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再次手术治疗的94例甲状腺癌患者,对9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再次行石蜡病理切片诊断,记录患者首次手术方式、首次手术至再次手术时间、再次手术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方式,并通过2年的随访观察再次手术术后预后情况.结果:首次手术后近期(2~30d)再手术12例,比例12.77%,中期(31d~1年)40例,比例42.55%,晚期(>1年)42例,比例44.68%;再次手术原因为复发及淋巴结转移78例,比例82.98%,首次手术肿瘤残余16例,比例17.02%;再次病理诊断结果为甲状腺乳头癌80例,比例85.11%,髓样癌8例,比例8.51%,滤泡状癌6例,比例6.38%;再次手术方式分别有37例剩余甲状腺全切、33例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16例患侧腺叶、峡部加对侧大部切除、4例单纯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4例甲状腺癌根治加全喉切除;术后随访两年,2例因多发性肺部转移死亡,1例局部再次复发因窒息死亡,其余均为无瘤生存.结论:局部复发及淋巴结转移、术后肿瘤残留是甲状腺癌患者再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因,病理诊断以甲状腺乳头癌为主,再次手术需根据彩超、CT、FNAC等检查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