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电力系统中谐波检测实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有源电力滤波器(APF,active power filter)的电力监控系统.主要介绍了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并详细阐述了采用VC6.0作为开发语言的上位机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实时数据采集与动态图形显示、工控机和下位机DSP的串口通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等.系统实现了工控机对电力系统的实时检测与准确控制,分析和验证了VC6.0用于电力系统控制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该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工控机和智能仪表组成集散式控制系统实现对气体渗碳生产过程的控制。上位机与智能仪表通过串口(RS-232,RS-485)通讯,基于VC 实现上位机控制软件。  相似文献   

3.
基于VB和MSComm的APF监控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力系统中谐波检测实时性、准确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在设计并实现了基于DSP的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简称APF)的基础上,为了增强人机交互的智能性,开发了基于VB6.0的上位机APF监控系统。主要介绍了硬件系统结构及软件功能,并详细阐述了基于VB6.0程序设计语言和MSComm控件的上位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串口通信、数据库管理、动态图形显示、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模块。系统实际运行验证了VB6.0用于电力系统控制软件设计与开发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近红外单籽粒大米无损检测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基于近红外原理设计和开发了滤光片型单籽粒大米成分检测装置.采用近红外透射技术,开发了以ARM7为核心的大米成分检测装置.仪器由以下几个功能模块组成:光源和光路部分、样品池、检测器、控制器、键盘和液晶显示器.与上位机通讯采用串口通讯,用VC++6.0编写了上位机软件,实现了大米成分含量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以及各组分图形曲线显示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MSC1210单片机的串口通讯设计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朱海君  敬岚  陆军 《微计算机信息》2004,20(4):48-48,36
本文介绍了内核兼容8051的MSC1210单片机结构、特性和功能,并给出了该单片机与上位机(PC)利用串行口进行通讯的实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VC 6.0进行串口通讯程序的编制,重点介绍了Windows API实现异步通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RS485接口特性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RS485接口的网络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并对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了在Windows XP环境下实现9位串行通讯的方法,使用VC 6.0和Windows通信控件设计了串口网络监控软件.  相似文献   

7.
介绍上位机与FPGA之间的串口通讯。设计了一个串口数据采集和处理程序。详细介绍了怎样使用VB 6.0设计一个简单的上位机来传递数据给FPGA,并给出了在Quartus II 11.0下接收处理串口数据的详细Verilog硬件接口程序,对于通过上位机控制FPGA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皮带运料系统PLC控制和力控组态软件设计过程,实现仿真现场工业控制要求。虚拟监控系统由上位机、通讯接口和下位机组成。上位机用力控组态软件制作虚拟监控界面,下位机下载PLC控制程序,通过通讯接口在上位机模拟皮带运料的运行情况。设计对工业现场的调试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面向集散式人工气候室智能监控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工气候室技术的推广,设计简便友好的人机界面成为提高人工气候室智能监控系统效率的关键.在提出集散式人工气候室智能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系统上位机(PC端)和下位机主机端人机界面.其中上位机PC端人机界面采用Windows/VC6.0实现.下位机主机端人机界面采用19264图形点阵液晶屏配合按键在双串口芯片W77E58的控制下实现,并给出了主机端人机界面的软件设计方法.采用此人机界面使得系统操作更加简便直观.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气耦合超声探伤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可视化以及系统控制目的,使用C++语言和Qt开发工具设计上位机软件,通过CH340芯片转UART接口进行采集数据的读取,进而实现数据转换、存储、实时显示等功能。该软件利用C++语言面向对象特性和Qt界面开发快速的优点,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及可扩展性。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软件各模块功能运行良好,采集数据接收处理准确快速,上位机长时间连续工作稳定运行,缺陷成像结果与实际缺陷一致,基本符合空气耦合超声探伤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