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牙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其辨证前贤论述颇多 ,如《临证指南医案》认为 :“牙证不外乎风、火、虫、虚 ,此言其痛耳。”张景岳指出 :“齿牙之痛有三证 :一曰火 ,二曰虫 ,三曰虚。”《实用中医口腔病学》又将风、火、湿热与虫归之于实证 ,而气虚、血虚等归之于虚证。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 ,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 ,提出几条原则 ,特叙之如下。1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这一祖国医学光辉思想对牙痛的辨证有重要指导意义。牙痛固然常见 ,但引起牙痛的原因却非常复杂 ,口腔科医…  相似文献   

2.
牙痛辨析     
<正> 牙痛,是指牙齿因某种原因引起疼痛而言。《内经》中称为“齿痛”。“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齿痛。”“太阳于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中,又将牙与齿分别而论,上为牙,下为齿,有牙痛、齿痛、牙齿痛之分。此后,在古典医籍中,则有或称牙痛者,或称齿痛者。引起牙痛原因不外乎风、火、虫、虚四字,细揣辨证,又当有风热、风寒、胃热、虚火、气虚、龋齿等牙  相似文献   

3.
正重庆医科大学马有度教授从医60余载,医理精湛,学识宏深,现将其应用双骨蜂韦汤加减论治牙痛的临证经验总结如下。1牙痛病因病机牙痛可由牙齿疾病、牙周疾病、牙齿邻近组织疾病等引起,属中医"牙宣"、"骨槽风"等范畴[1]。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龈护于齿,为手足阳明经分布之处。《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云:"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载"齿  相似文献   

4.
牙痛为临床常见病,以胃火上冲和阴虚火旺两型多见。笔者采用针刺拔罐疗法治疗牙痛百余例。收效满意,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治疗方法:下齿疼取地仓透颊车,上齿痛取下关,左侧牙痛取右合谷,右痛取左合谷,胃火牙痛加内庭,虚火牙痛加太溪,依病之虚实,分施补泻,留针20分钟(或接电针刺激10分钟),起针后,下关或颊车穴拔火罐,出血少许即可。局部选用地仓、颊车、下关三穴能疏通牙部壅滞之经气,合谷属阳明经穴,其脉入下齿中,有通调齿部经气的作用。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肾虚牙疼取太溪补益肾气,  相似文献   

5.
<正> 人皆认为伤寒之邪为寒,温病之邪为温(热).而曰:伤寒主温,温病主清;伤寒重视阳气,温病重视津液.故又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法丹溪,热病法河间"之说.殊不知仲景既有"医圣"之名,《伤寒论》有"万世法"之称,其功岂仅独在外感哉?岂能独重阳气而忽阴津哉?仲景《伤寒论》一书,法外有法,法中有方,无论对理论研究或临床治疗的作用和意义,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单就阴津论之,书中重视阴津绝不在于阳气之下,处处体现了力主"阴阳和"的观点.对阴津不足、阴津受损的阐述和救治的方  相似文献   

6.
<正> 十味地黄汤亦名十味肾气丸,首载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一书,其方由牡丹皮、桂心、泽泻、淮山、芍药各四两,玄参、茯苓、山茱萸各五两,炮附子三两,干地黄八两等药组成。后人常以此方主治虚火上炎之证。前贤陈修园云:“凡口舌生疮,面红日赤,齿牙浮动,服凉药更甚者,此为秘法”。余在临床以此方治疗牙痛、口疮、面红、咽痛等病,良有效验,现介绍如下。一、牙痛:周某,男,51岁。1976年5月9日诊。牙痛反复发作已年余,加剧三旬。痛  相似文献   

7.
<正>《素问》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救其萌芽"。朱震亨《丹溪心法》亦曰:"与其就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是故,"老年宜保,济其衰弱;耄年宜延,尽其天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然老者何保,何延?岐伯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术数者,修养之法则也……"(马莳《素  相似文献   

8.
盛海忠 《陕西中医》2014,(4):115-116
<正>《时病论》是清代名医雷丰所著,其对解表法论述详悉,堪为师法。雷丰在书中《凡例》曰:"每见古人之案,载危病多,载轻病少。不知轻者危之渐,故圣人有不忽于细、必谨于微之训,所以危病轻病并载,使医者病者,预知防微杜渐耳"。[1]其书中所拟诸法,关于"表证"、"解表"者约占1/5。表证,是"六淫之邪从皮毛及口鼻侵犯人体肌表、经络而发生的病证"[2],是临床上外感热病中常见的。  相似文献   

9.
丁桂梅 《光明中医》2012,27(6):1257-1258
《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阳气者,著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人体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都是阳气的作用.对此张介宾有云:"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始终把助阳扶正的思想作为治疗学的核心.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由此可见温阳法在我们中医治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采用温阳法治疗乳腺疾病,指出该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慢性乳腺炎、乳癌等多种乳腺疾病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万全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尤其擅长于儿科和妇科的诊治,他撰写的《万氏女科》和《广嗣纪要》,详细论述了妇科疾病的辨治,深入挖掘其治疗崩漏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临床意义。1对崩漏病因病机的认识万全在《万氏女科·调经章》中论述曰:"妇人经候不调有三,一曰脾虚,二曰冲任损伤,三曰脂痰凝塞。治病之工,不可不审。"明确指出了冲任损伤是导致崩漏的主要病机,而造成原因主要有如下方面。1.1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万氏在《调经章·崩漏》开篇  相似文献   

11.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12.
齿乃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胃之络,属于阳明。故牙痛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胃。而虚性牙痛属肾恒多。肾为水火之宅,肾虚则阴阳偏颇,诸病由生,而牙痛是其一。虚性牙痛的临床表现大体有四:其一,疼痛隐然,齿松浮动,不耐咬嚼,每食坚韧倏然酸痛,此  相似文献   

13.
齿诊的意义及其主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齿者骨之余而属于肾,龈者肉之类而统于胃。而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基;胃为后天之本,血气之源。凡气血之往来,津液之敷,经络之灌注,莫不辐凑并至而至于齿。是以齿虽居外而连于内,方寸之地,而与脏腑经络息息相通,《望诊遵经》曰:“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少长别乎此,盛衰见乎此”。“察其滋润干燥而知病之寒热,察其枯槁明亮而决病之生死”。《口齿类要》亦曰:“诸经多  相似文献   

14.
■齿辨析     
齿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曰 :“睡眠时上下齿磨擦有声的症状。多由胃热或虫积所致”〔1〕。《简明中医辞典》亦曰 :“齿 ,古病名 ,见《杂病源流犀烛》;又名齿 ,啮齿 ,嘎齿。多因心胃火热 ,或为血气虚 ,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清·徐灵胎《徐氏医书六种》:‘齿者 ,睡眠而齿相磨切也……’小儿睡中齿常为有虫”〔2〕。两本辞书俱将“齿”与“夜磨牙”等同起来。仅此解释 ,不但使齿属痉病中一种症状的本义湮没不彰 ,而且使临床辨证治疗亦局限化。今作辨析 ,以明其义。1 齿与痉病考“”字 ,《说文解字》释曰 :“ ,齿相切也…  相似文献   

15.
该文着重探讨了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关于"治未病"思想的论述,主要有三个方面:未病先防,调摄养生;既病防变,早期治疗;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对后世"治未病"思想的拓展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夫痛则不通,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便是看诊要旨矣",将通法论为治疗胃脘痛的重要方法。历代医家对通法各有论述,北齐医家徐之才提出十剂之一的通剂,有"通可去滞"的功能;张从正云"所谓通剂者,流通之谓也,通因通用。虽通与泻相类,大率通为轻而泻为重也。"其原义狭隘,后世医家不断赋予通法更深更广的含义,李宗源《医纲提要》指出:"通之义有三,一曰宣通……二曰攻通……三曰旁通。"通法的含义不仅指下法,更有通畅经络、宣通气机、活血化瘀、通阳宣痹等含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甚至可概括于其中,通法寓意广泛深刻。胃脘痛记载始见于《内经》"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其病因病机复杂,症状多端,故在中医辨证及治疗上增添了难度,而"六腑以通为用",故胃腑以通为顺,故在临床上治疗胃脘痛需着重一个"通"字,即通法可作为治胃脘痛之大法。其用药的特点主要有:质地轻灵、动静结合、润燥相宜。  相似文献   

17.
浅谈巨刺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六合  王燕 《河南中医》2002,22(6):74-75
巨刺法 ,是一种机体一侧有病 ,而于对侧选取经穴治疗的方法。始见于《灵枢·官针篇》 :“巨刺者 ,左取右 ,右取左。”《素问·调经论》亦曰 :“病在于左 ,而右脉病者 ,巨刺之。”巨刺法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由于经脉阻滞、气血不通而引起的肢体疼痛与活动障碍。正如《针灸大成》指出 :“巨刺者 ,刺经脉也 ,痛在左而右脉病者 ,则巨刺之 ,左痛刺右 ,右痛刺左 ,刺经脉也。”巨刺法治病的机理 ,主要是调整机体两侧的经络平衡。如《素问·缪刺论》曰 :“邪客于经 ,左盛则右病 ,右盛则左病 ,亦有相易者 ,左病未见而右脉失常 ,如此者必巨刺之 ,必中其…  相似文献   

18.
<正>同病异治法是指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病情、病机、正邪消长的变化,在治疗同一病证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同病异治"源于《内经》并率先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同病异治"的概念,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2]。《素问·病能》将同病异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具体运用,如"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  相似文献   

19.
<正>杨秀清教授精于四大经典,对各家学派的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临证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和风湿病,尤其对偏头痛的治疗颇有心得。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属"头痛"范畴,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本病又有"首风"、"脑风"之称。《素问·风论》认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  相似文献   

20.
《素问·三部九假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有虚实之分,治疗有补泻之别。虚实以分疾病的性质,补泻以别治疗的方法。补泻必须以虚实为基础,若离虚实,就无以言补泻。补泻手法不光在针灸上,在按摩推拿中也有运用。《素问·血气形志篇》曰:“形数惊怒,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治疗方法,即谓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