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31I-MIBG和PET在嗜铬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铬细胞瘤又称褐色细胞瘤,临床少见,以发作性高血压伴心悸、多汗、头痛三联征为主要特征, 75%-80%发源于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在肾上腺外者主要分布在腹主动脉旁、腔静脉旁、腰椎旁、肾门等部位的交感神经组织中,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而易于误诊,误诊者可因高血压危象及严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的131I-MIBG显像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131I-间位碘卞胍(^131I-MIBG)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21例经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B超、CT、尿香草基杏仁酸(VMA)和^131I-MIBG显像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B超、CT、尿VMA对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分别为81%、90.5%和68.4%,^131I-MIBG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检出率达100%,^131I-MIBG显像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6岁。1986年产后出现阵发性高血压,经检查发现右肾上腺肿物。1990年在外院行右肾上腺肿物切除,病理报告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1994年复发阵发性高血压并伴左眼失明。CT检查:右隔肌角、右肾、腰大肌、胰头及腹主动脉均受累,右下腔静脉内瘤栓形成。尿儿茶酚胺为1719.3nmol/24小时。诊断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并广泛转移。曾用~(?)Co放疗4次(剂量不详),效果不明显。1994年12月行碘-间碘苄胍(~(?)I-MI BG)肾上腺髓质显像,注射剂量为18.5MBq,分别在注射后15分钟、4小时、14小时观察肾上腺部位。15分钟时就能见到右肾上腺区及整个右肾大片放射性浓集,心肌不显像,4小时、24小时浓集更明显。诊断同上。  相似文献   

4.
张钢  董魁 《山东医药》2007,47(17):69-70
2002年3月~2007年3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患者20例,现对其术前B超、CT和IMIBG(间碘苄胍)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5%~1%,其所致恶性高血压是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受损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对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征、生化诊断、定位诊断、处理、基因筛查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CT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晓超 《山东医药》2006,46(29):51-52
对18例经CT检查、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喉部1例,肺部2例,膀胱壁4例,盆腔内大网膜1例,腹膜后10例.肿瘤血供丰富,典型肿瘤强化明显,较大肿瘤有明显坏死,动脉期肿瘤强化与大动脉同步,实质期持续强化或更明显,部分肿瘤有引流血管。病理结果证实肿瘤为良性12例,恶性6例。认为体内含有嗜铬细胞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异位嗜铬细胞瘤;CT检查不仅能正确定位,典型时能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恶性嗜铬组织肿瘤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嗜铬组织肿瘤主要包括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其中10%的嗜铬细胞瘤为恶性,而副神经节瘤的恶性发生率更高.目前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结果并不能完全区分肿瘤的良恶性.一些影像学方法对于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有特殊的意义.近年来根据基因表达谱来鉴别嗜铬组织肿瘤的良、恶性已成为日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eytoma,PHEO)是来源于交感一肾上腺系统的肿瘤,其中80%~85%位于肾上腺髓质,15%~20%位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以分泌儿茶酚胺为特征,引起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严重时可出现嗜铬细胞瘤危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论述了单光子散发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以及存活心肌检测中的价值,并指出SPECT心脏显像远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合理应用无创影像检查,将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和血运重建术的合理选择,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总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价值。方法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和131I治疗的DTC患者28例,所有患者诊断性131I全身显像(Dx-WBS)阴性、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阳性,且B超检查发现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对28例进行99mTc N-NOET SPECT/CT早期、延迟显像。利用ROI技术在病变部位勾画感兴趣区ROI1,取对侧相同面积部位标记为ROI2,以ROI1/ROI2计算病变部位与正常组织摄取比值(T/N)。将SPECT/CT检查结果与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8例(52个病灶)经病理检查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39个病灶),良性病变7例(13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提示转移灶17例(30个病灶)、良性病变4例(9个病灶)。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性76.92%,特异性61.54%,准确性73.08%,假阳性率38.46%,假阴性率23.08%,阳性似然比2.00,阴性似然比0.38。7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良性病变者T/N,低于21例病理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99mTc N-NOET显像SPECT/CT检查判断DTC患者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效能较好,尤其适合Dx-WBS阴性、Tg阳性、B超检查疑似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重点论述了单光子散发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以及存活心肌检测中的价值,并指出SPECT心脏显像远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合理应用无创影像检查,将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和血运重建术的合理选择,从而减少冠心病患者总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的实验诊断可分为尿和血液生化试验、药理试验及定位检查等三方面。临床上怀疑嗜铬细胞瘤时,应先做尿液生化试验作为初筛,继以血液生化及药理试验,明确功能后再进行定位检查。本文综述近年来进展,认为功能试验以血液生化测定较药理试验更为可靠,定位诊断以非创伤性检查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嗜铬细胞瘤是以儿茶酚胺大量分泌为特征的肿瘤。研究发现与儿茶酚胺相比,检测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诊断嗜铬细胞瘤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佳生化指标。对于影像学检查无法发现的疑难病例,不同部位血MNs测定有助于其定位诊断。MNs包括间甲肾上腺素(MN)和去甲变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儿的MN平均水平高于成人,而NMN的平均水平较成人低;同时男孩MNs水平要高于女孩。对于家族性视网膜小脑及脊髓血管瘤病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合并嗜铬细胞瘤的病例,MNs诊断的敏感性低于散发病例,特异性则高于散发病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比较了潘生丁—~(99m)锝—MIBI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心肌断层显像,~(99m)锝—MIBI运动心肌断层显像与~(201)铊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依据,潘生丁—~(99m)锝—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与~(201)铊运动心肌断层显像相似,而~(99m)锝—MIBI运动心肌断层显像却劣于~(201)铊。因此,潘生丁—~(99m)锝—MIBI心肌断层显像是冠心病诊断中一种安全而灵敏的心肌核素显像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CT示瘤体较大,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部分有分叶。瘤界多清晰,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多有出血、坏死和囊变区;肿瘤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即呈明显强化,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与动脉期相近,延迟扫描CT值下降较慢。多平面重建(MPR)得到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肿瘤的立体形态显示清晰,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清晰可辨。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及MPR对嗜铬细胞瘤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6.
HER2、VEGF、hTERT、HSP90、Ki-67是与嗜铬细胞瘤密切相关的肿瘤标记物,其过度表达可作为临床上鉴别良性及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参考指标.近年来,针对肿瘤标记物的靶向性治疗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临床试验证明,用VEGF的靶向性药物舒尼替尼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可收到很好的疗效.曲妥珠单抗、Gamitrinibs以及针对肿瘤标记物的基因治疗亦为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一直是全世界,尤其是美国最常用的冠心病诊断处理技术。现回顾并评价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在冠心病诊断、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以及临床治疗决策中的价值。同时,联合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等其它无创检查将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和血运重建术的合理选择,减少冠心病患者总体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蔡亮  张春银  陈跃  张莉  刘安敏 《山东医药》2009,49(51):31-32
目的 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诊断卵巢肿瘤治疗后复发及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40例临床疑有复发和转移的卵巢癌患者行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并将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病理检查证实36例均复发或转移.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检查29例阳性,血清CA125示22例升高,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前者监测复发及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6%、100.0%、82.5%;后者为61.1%、100.0%、72.5%,二者灵敏度、准确性比较,P均<0.05.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监测卵巢癌复发和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优于CA125检测,可提高隐匿性复发或转移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髓质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它们在嗜铬细胞的分化、成熟及生长、功能方面以及在嗜铬细胞瘤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可刺激髓质嗜铬细胞增殖,而转化生长因子(TGF)-β对其增殖起负性调控作用。NGF、FGF-2和胶质细胞源性的神经营养因子(GDNF)均可促进嗜铬细胞分化,形成神经轴突样突触。IGF、TGFα和GDNF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较正常肾上腺髓质明显增多,可能参与了嗜铬细胞瘤的发病。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介素(IL)-1和IL-6在正常肾上腺髓质中也表达,但它们在髓质中的功能尚不甚清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肾上腺皮质中表达,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调节髓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立其丁试验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的阳性参考值和探讨行立其丁试验时监测血糖浓度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术前行立其丁试验,术后病理确诊为嗜铬细胞瘤86例患者。根据立其丁试验结果分为3组:立其丁试验阳性、立其丁试验可疑、立其丁试验阴性,同时所有患者行立其丁试验时监测血糖浓度。结果86例嗜铬细胞瘤中立其丁试验阳性42例(占48.84%),可疑34例(占39.53%),阴性10例(占11.63%)。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阳性在诊断嗜铬细胞瘤中检出率最高,与非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阳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可疑组比非低血糖并立其丁试验可疑组检出率亦高(P<0.05)。结论诊断嗜铬细胞瘤时立其丁试验阳性参考值应降低,可疑阳性者应高度怀疑为嗜铬细胞瘤;立其丁试验同时监测血糖浓度,更有助于早期诊断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