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黄锋  付挺  杨智本 《山西建筑》2007,33(1):106-107
从抗滑桩设计的基本原理出发,运用M法推导刚性桩的内力计算公式,并将该法运用在昆明理工大学白龙校区边坡的抗滑桩设计中,由计算桩身推力到抗滑桩设计,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来看,该计算方法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锚索抗滑桩及普通抗滑桩受力特点的对比分析,锚索抗滑桩作为一种轻型的抗滑支挡结构,考虑动态设计,简化计算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结合学院高边坡治理工程,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锚固抗滑桩内力计算有限差分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指出目前现有预应力锚固抗滑桩内力计算方法的缺陷。基于普通抗滑桩内力计算的地基系数法原理,提出了计算预应力锚固抗滑桩全桩内力的有限差分法,详细推导了有关的计算公式。编写了计算和图形处理程序,可对全桩进行整体分析,无需象现有方法那样,将桩分为滑动面上、下两部分分别考虑。引用工程实例,将预应力锚固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进行了比较,不但从理论上揭示了预应力锚固抗滑桩的优越性,而且表明有限差分法计算速度快、精度高,可对桩的各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不失为分析预应力锚固抗滑桩内力的一种简便而适用的方法。对该工程的监测表明,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合理桩间距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桩间距在抗滑桩设计中的重要性,介绍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改进计算方法,分析了该计算方法的计算原理及过程,基于桩间距的假定提出了桩间距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行了说明,从而更合理地确定桩问距.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一种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计算模型,根据计算结果对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受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设计要点,指出门架式双排抗滑桩具有侧向刚度大、桩顶位移小的特点,在边坡剩余下滑力大时能取得良好的抗滑效果。  相似文献   

6.
带锚杆的弹性抗滑桩作为目前流行的滑坡治理支档构件,其内力计算方法也倍受岩土工程软件开发人员的关注.通过深化弹性抗滑桩的计算方法,将其推广到带锚杆的弹性抗滑桩模式,给出其差分表达形式和计算收敛方法,并在独立开发的抗滑桩计算程序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下沉式抗滑桩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下沉式抗滑桩提出了简化计算方法,并以实际说明了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采用下沉式抗滑桩有较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边坡加固工程抗滑桩可靠性计算中存在的考虑因素偏少的问题,提出了抗滑桩体系可靠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以系统工程理论为依据对影响抗滑桩结构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边坡加固工程抗滑桩体系的系统模型并进行了分类。以可靠性工程理论对抗滑桩体系的可靠度进行了定义,并逐级建立了各类抗滑桩体系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并以算例示范了该模型的应用。抗滑桩体系可靠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模型全面反映了抗滑桩加固体系安全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对抗滑桩加固体系安全机理及事故发生机制的全面理解,对提高抗滑桩加固工程的设计可靠性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土拱效应对抗滑桩布桩的影响,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滑坡确定潜在滑动面,计算出滑坡推力,并基于PLAXIS有限元软件对潜在滑坡进行了分析计算,最终确定了此次滑坡工程中抗滑桩设计的最佳桩间距,为实际工程中抗滑桩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抗滑桩变形监测及位移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抗滑桩深部变形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计(BOTDR)技术监测抗滑桩深部变形及根据监测数据确定抗滑桩的位移。通过分析抗滑桩位移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结合BOTDR监测抗滑桩应变特征,建立抗滑桩位移与应变之间的二次积分函数关系,并在假设基础上,给出边界条件和解析过程。通过对浙江省诸永高速公路红岩村I号滑坡抗滑桩BOTDR监测的实施及监测结果的计算,并与抗滑桩测斜监测结果对比,对基于BOTDR的抗滑桩位移确定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过BOTDR技术监测抗滑桩的深部变形是可行的,抗滑桩的位移确定计算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工程需要,并且将光纤沿抗滑桩竖向受力钢筋布置,由其监测结果对位移进行计算较为准确。最后,对基于BOTDR技术确定抗滑桩位移的光纤铺设位置选取给出建议。本研究对推动BOTDR监测技术在抗滑桩以及相关桩基工程监测中的应用及数据使用方面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抗滑桩在公路、铁路边坡抗滑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获取双排小孔径抗滑桩排间距对桩身破坏特征的影响,评价双排小孔径抗滑桩的安全性,对双排小孔径抗滑桩的排间距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通平高速公路某边坡双排小孔径抗滑桩施工后的监测、室内比例模型试验和有限元软件模拟,得到此类抗滑桩的受力分配和破坏形式,进而分析排间距对双排小孔径抗滑桩破坏桩顶位移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排间距进行抗滑桩破坏模拟,发现排间距对双排小孔径抗滑桩存在的影响关系,从而提出合理的桩间距建议,为以后此类工程选用合理的桩间距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某边坡抗滑桩失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维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了基坑开挖、抗滑桩桩径、桩长和强降雨等因素对某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最大剪切应变和抗滑桩最大弯矩的影响.通过类比分析表明,该边坡抗滑桩失效原因是由基坑开挖、抗滑桩桩长太短和强降雨等因素共同促成;在此边坡工程岩层情况下,当抗滑桩桩长达到18 m以上时,最大剪切应变可以控制发生在中风化泥岩以下,而且不会对上部坡体产生较大剪切变形;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出来的抗滑桩弯矩图和传统的悬臂桩法计算的结果接近,且和工程上采用经验法计算出的抗滑桩弯矩图近似.本文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可以为以后边坡抗滑桩设计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也为基坑开挖后果的预测提供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全长式抗滑桩作为一种抗滑结构形式,在治理滑坡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还没有关于双排全长式抗滑桩的合理设计计算方法,其重点和难点就是设桩位置的确定。由于传统设计方法的不足,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文章利用遗传算法嵌套支持向量机的方法,通过全局寻优对双排全长式抗滑桩的设桩位置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这一方法能较准确地找到全长式抗滑桩设桩位置的最优方案,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行按嵌固段和受荷段两段划分计算抗滑桩内力和位移的方法(简称“两段法”)不适应受荷段和嵌固段接触面非水平面、受荷段底面与嵌固段顶面不在同一平面的情况,根据荷载类型和作用强度的差异,将抗滑桩受荷段进一步划分为主受荷段和次受荷段(简称“三段法”)。基于抗滑桩嵌固段桩周岩土体服从文克尔(E.Winkler)假定,以悬臂式抗滑桩为例,推导了次受荷段在不受桩后推力作用和受桩后推力作用两种情况下悬臂式抗滑桩内力与位移通用计算公式,并论证了现行“两段法”只是其特解。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抗滑桩“两段法”相较“三段法”计算出的弯矩和剪力在整个抗滑桩部分大多偏小,且偏小程度较大,尤其是在抗滑桩嵌固段;按“两段法”对抗滑桩进行设计将给工程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丰都楠竹崩滑体的地质勘察资料,对该崩滑体在长江水位从175m降至125m时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该工况下,崩滑体将处于可能失稳的危险状态,必须进行防治。然后,在多种防治方案比较的基础上,认为抗滑桩方案在技术经济上最为合理,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抗滑桩整体设计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离心模型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可靠性。最后,通过计算分析,提出了丰都楠竹崩滑体抗滑桩工程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建议了确保该崩滑体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的相应辅助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6.
徐志远 《福建建材》2012,(2):22-23,81
目前工程上常用抗滑桩嵌固深度的计算方法及其K法、m法、C法等水平抗力计算公式均较繁琐,应急处理验算十分不便。通过对常用计算公式和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便于实际操作的抗滑桩嵌固深度的简化计算公式,对抗滑桩嵌固深度验算、现场应急处理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抗滑桩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嵌固段桩前被动土拱效应对抗滑桩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对桩前被动土拱效应几何形态及桩间距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模型对不同桩间距的抗滑桩与桩前土相互作用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一种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土拱厚度的确定方法。通过搜寻土体中σxm(桩间土体中心截面处最大σx值)等值点的分布规律,拟合了土拱轴线的描述方程。讨论了桩间距对土拱的矢高、厚度的影响规律。通过与单桩计算结果的对比,提出了确定邻桩对桩前土影响范围的方法,进一步证明桩前土拱的存在。结果显示,随着桩身位移增加,桩前土体内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逐渐形成桩前被动土拱;桩间距为桩宽的2.5~4.5倍时出现被动土拱,3~4倍时土拱效应最明显,土拱厚度和矢高随桩间距线性增加;桩前被动土拱增加了相邻抗滑桩间相互作用范围。研究结果为抗滑桩桩前土受力及承载力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工程实际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滑坡推力是滑坡治理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剩余推力法计算滑坡推力的力学模型,给出了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滑坡剩余推力表达式;同时,深入探讨了抗滑桩设计推力的计算方法,该方法可用于指导抗滑桩的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