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70椎体),其中男14例,女56例,年龄76~94岁,平均年龄80.5岁,椎体骨折部位包括T_7-L_4。实验组35例行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对照组35例单纯行PKP治疗。实验组椎体成形术治疗后1个月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比较PKP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1年骨折椎体高度、Cobb角变化、目测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骨密度T值和血清骨代谢指标情况。观察术后恢复和再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情况。结果骨折椎体高度和Cobb角:两组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两组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治疗后1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T值:实验组治疗后1年与治疗前相比,骨密度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骨代谢指标:实验组治疗1年后与治疗前比较,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和-胶原降解产物(-CTX)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上升(P0.05)。甲状旁腺素(PTH)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1年后两组间比较,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胶原降解产物和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可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缓解疼痛,改善骨质疏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均可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但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国内外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球囊后凸成形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pringer以及万方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按照既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查找有关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进行比较的文献。利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9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操作时间、治疗后长期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经皮椎体成形组相比,椎体后凸成形组可以更好地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的发生率,以及减小远期后凸角。表明与经皮椎体成形相比,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更好地减小远期后凸角,增加椎体前缘高度,降低骨水泥渗露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的应用越来越多,但两者的对比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回顾性病例分析,缺乏系统性评价。 目的:对比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对照研究,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3篇文献,总计728例患者。在疼痛及功能评分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9,0.35);在改善后凸角度及减少骨水泥渗漏方面,椎体后凸成形优于椎体成形(P < 0.000 01,0.000 1)。在新发邻椎骨折方面,两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41)。提示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均能明显减轻疼痛、改善功能,但二者间无差异;椎体后凸成形可更好地改善后凸角度,并减少骨水泥渗漏;关于新发邻椎骨折,还不能得出确切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囊袋技术:是通过向椎体内置入囊袋,借助压力注射系统向高分子网层状结构的囊袋内灌注骨水泥,扩张囊袋,使椎体高度恢复。继续灌注的骨水泥透过网格渗出,渗入到骨折裂隙,形成微观绞锁,达到加固病椎、减少骨水泥渗漏的目的。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该技术采用椎体内置入气囊扩张的方法使椎体复位,在椎体内部形成空隙,减小骨水泥注入所需的推力,使骨水泥在椎体内不易流动。可有效解除或缓解疼痛,恢复病椎的高度,但临床发现仍存在骨水泥渗漏等风险。 背景:目前对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尚有争论。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比较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在2019年2月之前公开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CBM、EMBASE、MEDLINE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所有关于囊袋技术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和国内外临床试验。由2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按Cochrane协作网标准对纳入随机对照试验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共517例患者,其中囊袋技术组257例,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组260例;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在改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目测类比评分(MD=0.00,95%CI:-0.09-0.10,P=0.94)、椎体高度恢复(SMD=0.11,95%CI:-0.26-0.48,P=0.57)、治疗后ODI功能障碍评分(MD=1.47,95%CI:-0.45-3.39,P=0.13)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但在术后cobb角(MD=-1.08,95%CI:-1.47至-0.70,P < 0.000 01)、骨水泥渗漏率(RR=0.24,95%CI:0.13-0.45,P < 0.000 01)方面均有显著性意义;③上述结果证实,与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相比,囊袋技术在改善伤椎术后cobb角及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目测类比评分、椎体高度恢复、ODI功能障碍评分等临床疗效相似,因此后期仍需大量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充足的证据。 ORCID: 0000-0001-8871-3539(李凯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谭兆惠 《医学信息》2019,(24):111-112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南昌市新建区人民医院治疗的58例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疼痛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管侵占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受伤椎体增加高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椎管侵占率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90%,低于对照组的20.69%(P<0.05)。结论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良好,在纠正椎体畸形,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方面更优。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增加椎体强度,但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常出现椎体再发骨折情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60-86岁,椎体骨折部位包括T12-L4,均进行椎体成形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并于骨水泥注射后4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100 mL∶5 mg)抗骨质疏松治疗,30滴/min,1次/年,连续给药2年。定期影像学检查2年,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注射后48 h,6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2年,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椎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神经根卡压、硬膜受累、针口或切口感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无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椎体稳定性及骨密度,减少相邻椎体再发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证明是有效的,其具有简便的手术操作,安全的模式,能迅速缓解疼痛,明显恢复椎体高度。但目前对于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还存在争议。 目的:利用Meta分析对于国内外应用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在样本量较大的前提下比较和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方法:收集PubMed、Web of Knowledg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医学数据库、超星数据库关于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对照文献进行Meta分析,纳入语种包括中文、英文,时限设定在2000至2014年,其中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试验组,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为对照组;疗效及差异评价指标以加权均数差和 95%可信区间(CI)、RR值表示,运用Review Manager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收集到国内外7篇随机对照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组病例目测类比评分均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8,95%CI(-0.05,-0.21),P=0.21];Cobb角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0.07,95%CI(-0.16,-1.47),P=0.93];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R=-1.76,95%CI(-4.21,-0.69),P=0.16];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手术时间较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短[RR=-23.99,95%CI(-26.01,-21.97),P < 0.000 01]。提示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相比,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能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但在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变化、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方面两者在统计学范畴无明显差异。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80例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椎体前缘高度、中缘高度、Cobb’s角测量以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有效控制,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与中缘高度分别为(56.02±12.08)%、(58.19±13.11)%,术后分别为(72.10±16.19)%、(78.33±19.02)%,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VAS评分由术前的(8.31±1.22)分降低至术后的(1.65±0.33)分;Cobb’s角由术前的(24.12±3.28)°降低至术后的(13.56±2.05)°。手术前后前缘高度、中缘高度、VAS评分及Cobb’s角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由术前的23.75%降低至术后的1.25%,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QLQC-30生活质量评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术前,各项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随之骨质疏松人群在逐年上升,在2010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预计超过1亿人,其中约5.36%的患者有高度发生骨折的风险,椎体压缩性骨折更是高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此类患者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休息制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08月~2013年08月泰州市中医院骨科采用PKP治疗的72例(80个椎体)患者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手术前后疼痛评估,观察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所有病例疼痛症状均缓解,VAS评分术前(8.0±0.82)分、术后(3.7±0.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Cobb角术前为(23.49±12.75)°,术后(10.35±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本组病例手术均获得成功,1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8例渗漏到椎体旁,未出现椎体后缘渗漏,均未出现神经症状;相邻椎体骨折2例,伤椎再骨折3例。结论 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恢复病椎高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弯角与常规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新鲜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新鲜单节段OVCF患者124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弯角组(n=65)和单侧组(n=59),弯角组行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单侧组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总治疗费用。分别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2组疼痛、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2组椎体压缩率、Cobb角、骨密度。观察2组骨水泥分布情况,记录2组术后6个月内骨水泥渗漏、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结果弯角组手术时间长于单侧组,透视次数少于单侧组(P<0.05),但2组术中出血量、手术费用及总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ODI、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术前降低,Cobb角较术前变小,骨密度较术前增大,且弯角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较单侧组低,Cobb角较单侧组小(P<0.05)。弯角组骨水泥分布合理率高于单侧组(P<0.05),骨水泥渗漏率低于单侧组(P<0.05);2组再发骨折、伤口感染、伤口延迟愈合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减少透视次数,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改善术后椎体压缩率、Cobb角及骨水泥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文题释义: 椎体成形术:是指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等生物材料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中。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指因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变,骨组织强度下降、脆性增加等病理生理因素导致的椎体出现压缩、塌陷变形的疾病。 背景: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临床研究显示其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明显的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支架成形(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VBS)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VBS组15例,PKP组25例,再根据术中透视手术节段是否呈后伸位,分为2亚组,VBS后伸位组7例,PKP后伸位组14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PKP组相比,VBS组术中注入骨水泥量较多(P < 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渗漏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②与术前相比,VBS组和PKP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下降(P < 0.05);③VBS组与PKP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VBS组与PKP组压缩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VBS手术后压缩Cobb角低于PKP组(P < 0.05),VBS组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④在亚组比较中,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临床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及影像学评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及椎体压缩cobb角、局部Cobb角)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⑤结果表明,VBS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明显;VBS在注入更多的骨水泥的同时,对局部后凸畸形能起到更好的纠正作用;通过术中体位的摆放,使手术节段处于后伸位,能减少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 ORCID: 0000-0002-7618-7188(马延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3.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endplate fracture on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kyphotic deformity in 144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 who received balloon kyphoplast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Group 1 had no superior endplate fracture, Group 2 had frac-tures on the anterior portion of the superior endplate, Group 3 had fractures on the posterior portion of the superior endplate, and Group 4 had complete superior endplate fractures. Anterior and middle vertebral body height, vertebral compression ratio,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and kyphosis Cobb angle of each patient were measured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scores were recorded. The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and kyphosis deformity of all group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surgery, whereas substantial 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Cobb angle were observed in all patients at the last follow-up. Although the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and the Cobb angle in Group 2, 3 and 4 were larger compared with Group 1 at the last follow-up, only the vertebral height loss rate in Group 4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Cobb angle in Group 2 and 4 were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Group 1. The VAS and ODI scores in all groups measured after the surgery and at the last follow-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scores,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se groups. Balloon kyphoplast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vertebral fracture height and kyphosis.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kyphotic deformity were observed in OVCF patients with endplate fractures after the surgery. Postoperative aggravation of kyphosis was observed in Group 2. Furthermore, sever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increased kyphotic deformity were confirmed in Group 4 after the surgery.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ostoperative vertebral height loss and aggravation of kyphos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biomechanical changes in the vertebral body caused by endplate fracture. Therefore, surgery should not only restore compressed vertebral body height and correct kyphosis, but also correct the deformity of endplate to achiev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f OVCF patients with endplate fracture.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指有病理性改变,骨量减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绝经后女性最为高发,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脊柱形态发生改变,导致后凸畸形,临床常采用椎体成形治疗。  椎体成形:是向病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或人工骨等,以达到强化椎体、缓解疼痛及纠正椎体畸形的目的,是临床常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手术,由于其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及术后不良反应少,在中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背景:研究显示,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有一定影响,但关于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相关性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后效果与骨水泥注入量及弥散程度的关系。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三亚市中医院收治的102例(10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42例,女60例,年龄52-76岁,均进行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注入量分为观察1组(注入量>4 mL,n=57)和对照1组(注入量≤4 mL,n=45),根据骨水泥弥散程度分为观察2组(填充率>15%,n=61)和对照2组(填充率≤15%,n=41),观察手术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与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并分析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相关性。试验经三亚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②观察1组、对照1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1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1组(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术后3 d的椎体前缘高度与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 0.05),并且观察2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P < 0.05);③观察1组、对照1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观察2组、对照2组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椎体恢复高度与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均呈正相关性(P < 0.05);⑤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和弥散程度可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活动能力,纠正椎体后凹畸形,较好恢复椎体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弥散程度与椎体恢复高度呈正相关。 ORCID: 0000-0001-8214-7150(吴海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 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是在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中加入适量人工骨修复材料。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主要成分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和为氧化锆,硬度较大,缺乏生物活性;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主要成分是Ⅰ型胶原和羟基磷灰石,它具有与天然骨相似的微结构,具有很好的传导成骨活性,利于新骨的形成。两者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制成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 经皮椎体成形:是一种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经皮通过椎弓根或椎弓根外侧向压缩椎体内注入骨水泥从而增加椎体强度和稳定性,防止进一步塌陷,恢复椎体部分高度,矫正后凸畸形,缓解腰背部疼痛。可用于治疗骨髓瘤、脊椎血管瘤、溶骨性转移瘤等癌性疼痛,但主要用于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常见并发症有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椎体坏死等。 背景:单纯骨水泥由于硬度较大,易造成邻近椎体再骨折,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降低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骨水泥材料。 目的:观察使用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均为新鲜单椎体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单纯骨水泥组采用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改性骨水泥组采用人工骨修复材料与单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混合的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访时间6-12个月,于术前、术后2 d、术后末次随访时根据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评定临床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发现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骨水泥渗漏,所有骨水泥渗漏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临床不适症状;②2组患者术后2 d、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改善(P < 0.05),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局部Cobb角变化不明显(P > 0.05);以上指标2组间相同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单纯骨水泥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例数多于改性骨水泥组,但2组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提示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与单纯骨水泥相比无明显缺点,且在保证骨水泥支撑强度、减轻疼痛的同时,矿化胶原改性骨水泥可赋予其更好的生物学特性,降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ORCID: 0000-0002-5714-2566(姜文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背景:“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均可以克服传统后路钉棒系统复位后“空壳样”椎体这一缺点,弥补传统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治疗的不足,并对伤椎本身畸形有不同程度的矫正作用,恢复其承载能力及维持其稳定性。但二者疗效那个更好呢? 目的:比较“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老年胸腰椎骨质压缩骨折分别采用“支柱块”植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对手术时间、失血量、24 h目测类比评分、7 d目测类比评分、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支柱块”置入治疗18例,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76例患者经皮穿刺均获成功。”支柱块”置入后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显著减少,椎体前缘高度明显增加,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支柱块”置入与球囊扩张组比较手术时间稍长、失血量稍多、24 h目测类比评分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伤椎前缘高度、7 d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5)。“支柱块”置入未出现不良反应,椎体成形组有骨水泥渗漏现象但均无神经症状。说明“支柱块”置入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能改善椎体高度,缓解疼痛等优点,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背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高患病率给社会经济和医疗带来较大的负担,并且临床治疗中对于最佳治疗的时间以及方法存在重大争议,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可减少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并发症,减轻疼痛,加强结构完整性。目的:探究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随访康复效果分为疗效良好组与疗效欠佳组,每组37例。术前及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以及影像学资料等。结果与结论:(1)术后疗效欠佳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疗效良好组4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2)在术前与术后1个月时,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与目测类比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 0.05),在术后12个月时均明显改善,其中疗效良好组明显优于疗效欠佳组(P <0.05);(3)术前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丢失率、Cobb角、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偏移以及胸椎后凸角相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