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以便较准确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分析12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及并发症有关(P<0.001或0.05)。结论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为中医辨证施治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四诊采集的要求,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住院的67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脉等四诊信息,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 ,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临床特点进行辨证分类。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 ,慢重肝中医证型可依次分为:肝胆湿热型、湿邪困脾型、肝郁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热毒炽盛,痰蒙神窍型6类。结论以上6类证型符合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临床特点及演变规律,客观地反映了慢性重型肝炎由湿热疫毒伤肝,致肝失疏泄,气滞血瘀,浊毒内蕴,上干于脑,下扰于肾,导致肝脏形体实质败坏,形成虚实夹杂的的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3例,西医对照组37例,两组均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益气养阴汤口服及灌肠。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肝功能改善明显(P<0.05);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为72.73%和45.9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综合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37.8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可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效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以下简称乙型慢重肝)患者发病各期的中医病理变化,探讨病因病机及演变过程。方法:采用前瞻性、纵向动态性观察方法,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统计乙型慢重肝患者病程第1、3、5、8周的中医症状体征、舌苔脉象出现频数和频率并加以分析。结果:乙型慢重肝病程第1、3、5、8周出现频数大于50%的症状体征和舌脉象有乏力、食欲减退、小便黄如浓茶、身目黄染(黄色鲜明或晦暗)、腹胀等28个中医症状体征,舌红、舌下脉增粗或迂曲、苔厚、苔腻、苔黄、苔白等6种舌象,数、滑、弦、实、细、沉等6种脉象,它们频率不同地分布在各个时期。结论:乙型慢重肝的病因是湿热、疫毒、热毒、血瘀、本虚。病机为热毒夹湿,与血瘀相搏,耗伤人体气阴,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继之,正虚邪恋,血瘀加重,水饮、痰浊内生;后期,热退正虚,痰瘀互结。  相似文献   

5.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并发症治疗等方面综述了慢性重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探索一个慢性重型肝炎中医综合治疗方案,配合西医综合治疗,以更大程度地提高临床疗效是本病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以指导中医药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对30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整理后的证候变量进行样品系统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及专家辨证,确定各聚类类别.结果: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型可聚为七类:寒湿困脾、湿热内蕴、热入心包、瘀热互结、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寒热夹杂;总体证型分布情况:湿热内蕴>寒湿困脾>热入心包>脾肾阳虚>瘀热互结>寒热夹杂>肝肾阴虚.结论:初步揭示了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辨证分型规律,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辨证分型标准的最终确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5例SARS患者出院后症候学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出院后的症候学特点,探讨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方法:观察85例SARS患者出院后的症状(发热、乏力、咳嗽、气短、食欲不振、汗出、心悸、五心烦热、失眠、便秘、腹泻、尿黄、口干苦、);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患者舌象(舌的形态、舌质、舌苔及舌下静脉);脉象。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SARS患者出院后的症候学特点。结果:1症状:SARS患者出院后常见症状为:汗出(61例、71.8%)、乏力(59例、69.4%)、气短(55例、64.7%)、心悸(48例、56.5%)、咳嗽(41例、48.2%)、五心烦热(41例、48.2%)、口干苦(39例、45.9%)、失眠(35例、41.2%)、食欲不振(32例、37.6%)。2舌象:多数患者舌体正常,部分患者出现舌体胖大,有齿痕、舌体偏瘦;舌质多淡红、少数可见舌红(舌尖红或舌红)、舌质暗或暗紫;苔多薄白、白腻或黄腻、偶有苔薄黄、少苔、燥苔;舌下静脉多正常,少数病人可见舌下静脉增宽或曲张。结论:恢复期出院后患者其病因病机学以正虚邪恋为特征,辨证分型可分为以正虚为主和以邪恋为主两大证型。正虚主要表现为肺脾两虚,气阴两伤;邪恋主要表现为瘀毒、热毒、湿毒未尽,其中以瘀毒阻络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1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井永  褚代芳  任秦有  史恒军  李筠 《光明中医》2010,25(11):2052-205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期、年龄、性别、抗病毒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随访比较2005-12-31~2008-12-31期间所有符合课题要求的10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不同分期、年龄、性别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01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总病死率38.6%(39/101),其中男性病死率61.8%(47/76),女性病死率48%(12/25)。在病死率与分期上,早期最低0%(0/14),中期31.8%(14/44),晚期最高62.5%(25/40);年龄50岁者病死率为73.3%(11/15),30岁者为15.4%(4/26),30~50岁者为45%(27/60)。结论:预后与年龄、分期密切相关,年龄大或分期晚者病死率高于年轻及分期早的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者预后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总体证素特点、各期证素特点,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证素分布及证候发展规律。方法: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99例,收集其确诊时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凝血功能等,详细记录确诊时中医四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共80项,并记录各并发症的发生。以症状为基础,根据证素理论,用加权求和法分别归纳总体证素、各期证素分布及特点。实验结果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频次、频率或均数的统计描述,用χ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证素分布上:总体病位证素:肝、脾、肾、胆、胃、肠、心神7个,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血瘀、阴虚、阳虚、寒、痰、气逆、血虚11个。发生频率较高(〉50%)的病位及病性证素分别是肝、脾、肾、胆,湿、热、气虚、气滞、血瘀。在各阶段证素分布上:肝、脾、湿、热、气虚证素在各期患者中频率接近100%,各期比较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0.05)。各阶段相比,早期阶段:病位证素在肝、脾。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阴虚、阳虚、血虚。其中阴虚、阳虚、血虚证素的发生频率与中晚期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期:病位证素:肝、脾、肾、胃、肠、心神。病性证素:湿、热、气虚、气滞、痰、瘀血、血虚。其中胃、肾、血虚证素的发生频率与早期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肠、心神证素与早期相比虽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其发生频率进行比较其发生频率明显升高。结论:总体证素特点:病位以肝、脾、胃、肾为中心,病性为以湿、热、气虚、气滞、瘀主。各期证素特点:湿、热、气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病?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始发病因为“湿热疫毒”,继发病理因素有瘀血和水湿。病变的实质是“大块性(全小叶)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即脏之形体实质损坏。基本病机为“湿热疫毒”损伤肝体,即“毒损肝体”,进而导致肝用受损,并产生瘀血,形成肝“体用同损”、“毒瘀胶着”的局面。“毒损肝体”的脏腑影响主要涉及肝脾肾,其病机特点为:肝胆热毒炽盛,肝脾严重瘀血,肝肾阴精亏耗,肝脾肾气阴两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承梅汤灌肠辅助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与机理。方法随机将124例慢性肝衰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承梅汤灌肠治疗,对照组给予食醋灌肠,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血氨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t=-2.384,P=0.019(α=0.05);肝性脑病缓解显效率优于对照组:x^2=0.098,P=0.049(α=0.05)。结论承梅汤灌肠留药能够有效防治慢性肝衰竭的并发症,降低肝昏迷的发生率,方法安全,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2.
从肝论治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疏肝解郁、活血利水中药对心力衰竭伴抑郁患者临床症状及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心力衰竭伴抑郁、辨证为肝郁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30例与治疗组(予常规治疗加中药治疗)3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改善、抑郁积分、血浆BNP水平和心脏超声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抑郁积分、LVEF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BNP改善程度相近.结论 疏肝解郁、活血利水中药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抑郁积分,并能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  相似文献   

13.
李海涛 《陕西中医》2010,31(10):1432-1433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求,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根据其临床表现,慢性心力衰竭囊括了中医古籍的心水、心悸、胸痹、喘症、痰饮、水肿、血瘀、厥脱等病症范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心汤对慢性心功能不全(CC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C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心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泽泻、泽兰、郁金、葶苈子、当归、枳壳、栝楼、桂枝、炙甘草等组成)治疗,每组疗程2个月。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和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汤能有效改善CC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心汤对慢性心功能不全(CC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CI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心汤(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泽泻、泽兰、郁金、葶苈子、当归、枳壳、栝楼、桂枝、炙甘草等组成)治疗,每组疗程2个月。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和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中医症候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心汤能有效改善CCI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尿毒清颗料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给予控制感染、纠正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纠正酸碱平衡紊乱、饮食治疗、利尿、降压、降糖等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毒清中药灌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营养状况的变化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好转,而试验组患者治疗后Scr明显低于对照组,而GR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营养状况均有所好转,而ABL和HB有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ABL及H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清颗粒保留灌肠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以及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衰竭进展,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肝区红外敏感经穴的病理机制。方法:拍摄慢性HBV感染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正位红外热成像,检测肝脏体表投影区内经穴和对侧同名经穴红外温度,计算相对温度。依据患者门静脉充血指数(CI)分为高压组、慢乙肝组。分别进行同名经穴相对温度均值组间配对、组内左右配检验;患者(总体)经穴红外温度与CI相关性分析。结果:1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三穴:相对温度组间配对,慢乙肝>对照组>高压组。慢乙肝高于高压组,P<0.05;红外温度组内配对,均低于对侧同名经穴,对照组P<0.01,高压组P>0.05;慢乙肝期门P=0.03,日月和步廊P>0.05。3肝区内经穴红外温度均与CI负相关;除步廊之外,r值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经穴红外温度变化与门静脉淤血相关,具有反映病症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膳食调节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作用,为临床治疗慢性肾功能提供指导。方法:入选2007年8月-2010年12月就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9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膳食干预,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肾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膳食进行干预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4.6%、83.4%,而对照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7.9%、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表现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各种症状的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中医膳食干预后临床症状改善更加显著,治疗后评分显著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肾功能均明显好转,血肌酐、血尿素氮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生肌酐清除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更显著,干预后血肌酐、血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与对照组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膳食调节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肾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汤伟 《西部中医药》2011,24(12):1-3
目的:探讨肾衰宁片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CR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2组患者均给予优质低蛋白、低磷、高热量饮食,降压,利尿,抗感染,纠正贫血,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一般治疗.对照组加用包醛氧化淀粉口服,5 g/次,3次/d.治疗组加用肾衰宁片口服,6片/次,3次/d.2...  相似文献   

20.
殷光辉  闻涛 《新中医》2020,52(17):81-83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汤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肝功能、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HBV-ACL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指标、并发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80%,高于对照组71.43%(P<0.05)。治疗后,2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白蛋白(Alb)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ALT、AST、TBil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Alb和P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低于对照组28.57%(P<0.05)。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汤治疗HBV-ACLF患者,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