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引言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由某些特定的危险因素及遗传因素共同导致的一种异质、多因素疾病〔1〕,主要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为主要表现,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可以引起脑血流循环障碍致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主要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后者包括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目前,脑卒中已位居发展中国家致死和致残最常见因素的第二位〔2〕,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和脑栓塞,属中医的“中风”范畴。一份调查[1]显示,在经CT诊断的病例中,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比例在1.67∶1和2.44∶1之间,证实我国人群中脑卒中发病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所以,对缺血性中风的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60%~80%。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它是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神经系统的常见和高发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其中病死率平均10%~15%,带来了沉重的社会与经济负担[1]。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约4%~10%复发,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人群的踝肱指数(ABI)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ABI是否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方法选取我院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120例为试验组,8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采用血管多普勒测量所有两组的ABI值,并进行比较,以探讨ABI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120例中,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85例,平均ABI指数为0.902±0.127;右心衰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6例,平均ABI指数为0.961±0.119;腔隙性脑梗死29例,平均ABI指数为0.906±0.159。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与对照组ABI(0.986±0.0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ABI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BI指数反映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均与脑动脉硬化相关,可作为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国人中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在我国,有资料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19%,可见腔隙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院2005~2007年收治腔隙性脑梗死50例,现将相关发病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以突然意识障碍、语言障碍和肢体瘫痪为主要症状的神经科疾病。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梗死,其中以脑血栓形成最多见(占50%以上),其次为脑出血(约占28%)。中风后遗症就是由于脑出血或脑梗死后遗留下的症状,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僵、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2005年-2007年间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是由脑局部血供异常而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85%。出血性脑卒中是指非创伤性的自发性颅内出血,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的出现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凤霞  王芳 《临床荟萃》2002,17(7):427-428
脑卒中急性期常出现高血糖 ,而血糖的变化会影响脑梗死的愈后 ,同样也会影响出血性卒中的愈后 ,所以弄清脑卒中急性期高血糖出现的原因 ,及时对血糖进行处理 ,对脑卒中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1 ]。1 脑卒中急性期血糖的变化脑卒中急性期常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有资料表明老年脑梗死高血糖者为正常血糖者的 1.72倍 ,既往无糖尿病的70例病例中有 2 0例为一过性血糖增高 ,约 1~ 2周 ,最迟 1个月恢复正常 [2 ]。出血性卒中的应激反应大于缺血性卒中。老年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的病情均大于非老年组。而老年出血性卒中应激反应最强 ,使血糖升高最…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不仅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而且伴发颅内高压者亦很高。正确及时地诊断和处理脑卒中伴发的颅内高压、对降低其死亡率、致残率,提高存活者的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二者合称为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丘脑卒中伴发颅内高压的原因1.IM水肿脑卒中后脑水肿是引起颅内高压的主要原因,常见的脑水肿有下列5种类型:①血管源性脑水肿;是由…  相似文献   

11.
32例中风病的临床及CT分析赵国栋中风又称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血管病变造成脑组织损害。脑卒中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属出血性脑卒中,而脑血栓形成、脑梗塞则属缺血性脑卒中。在祖国医学中,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  相似文献   

12.
马莉  胡沛  姚长江 《中国康复》2011,26(4):297-298
WHO估计全球每年有1500万人发生脑卒中,约500万患者死亡,另有500万卒中患者永久性致残。美国神经功能损伤及卒中研究院(NINDS)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类型的分类为①心源性脑栓塞占29%。②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占16%。③腔隙性脑梗死占16%。其余39%为不明原因的脑梗死。缺血性  相似文献   

13.
叶芸  李苏亮 《检验医学》2014,(3):249-253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变化,探讨其与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5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105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血浆Lp-PLA2水平,同时测定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葡萄糖(Glu)及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p-PLA2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采用头颅核磁共振检查脑梗死体积大小,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出血性脑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Lp-PLA2、TC、HDL-C、LDL-C、FI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之间TG和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33、0.067),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Lp-PLA2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为0.905、最佳临界点为42.35μg/L、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80.0%。血浆Lp-PLA2水平随脑梗死体积增加而呈递增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372,P=0.719)。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密切相关。Lp-PLA2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和评价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点、亚型、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50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病例.结果 男女比例为79.5%∶ 20.5%,亚型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青年脑梗死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肥胖及家族史相关,以吸烟为著,占67.5%.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相对比较好.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正在逐步增长且男性超过女性;高血压、动脉硬化、吸烟、肥胖和家族史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青年卒中的预后相对较好.进一步的研究是必须的,应该积极去除这些危险因素从根本上减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季节性及日时间段发病特点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季节性及日时间段发病特点,寻求规律,并采取主动的预防措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保障人民的健康,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我院120急救中心5年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夏季为脑梗死的高发季节,冬季为脑出血的高发季节;每日时间分布段:0:00~6:00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6:00~12:00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结论:在炎热夏季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检查治疗,寒冷冬季重视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0:00~6:00加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6:00~12:00加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死最为常见。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风后遗留的主要功能障碍包括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感觉功能障碍、语言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1].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认为,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认知障碍。它可以由腔隙状态、多灶性脑梗死、有关部位的单一病灶(如额叶、颞叶)脑梗死、皮层下脑病等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体积进行分型,将本组504例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大灶脑梗死2组,比较这2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按照症状体征演进过程进行分型,将本组215例大灶脑梗死患者分为非进展性大灶梗死和进展性大灶梗死2组,比较这2组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根据脑缺血灶的解剖部位将患者分4组:脑干、皮层各叶、基底节区及小脑,比较各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6.74%)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87.72%)高于非进展性大灶脑梗死(7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病灶位于脑干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3.53%)高于缺血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各叶(48.99%)、基底节区(22.22%)及小脑(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类型和部位相关,脑心综合征提示脑梗死进展或累及脑干.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后者亦称脑梗死,约占总发病率的80%.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中国传统医学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但其有效性尚未得到一致的认可;而现代康复治疗手段对脑卒中的治疗效果虽已得到国际康复医学界广泛接受,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不理想,尤其对严重功能障碍患者),因此,探索更有效的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目前,针刺与康复训练结合治疗已经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