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生脉散的活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本文对生脉散进行较系统的临床研究,以便扩大其治疗范围。方法 以生脉散为基础方,酌加固定药物,衍化为10个生脉散类方,用于辨证治疗不同症证。结果 临床实例验证,生脉散类方可治疗多种疾病。结论 应用生脉散类方治病时,要辨证与辨相结合,尤其要参考现代药理研究,脉证合参,辨证精细,灵活选药,才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总结孙朗川治疗妇科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点,认为孙朗川治病善调气血,注重肝脾肾三脏,辨证用药经验丰富,值得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是中医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针灸临床辨证选穴,进行施术的重要依据。因此,八纲辨证对针灸治病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1证分阴阳统领六要阴阳是表里、寒热、虚实六要的总纲,代表着事物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疾病的性质、表现也都可以用阴阳来分为两大类,即表证、热证、实证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为阴证。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也谈到治疗疾病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针灸治病的机理之一就是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随诊心得     
随诊心得郭文(中医系89级学生)笔者跟随陈瑞春教授临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初步领略到治病的一些奥妙,同时也提高了我对学习中医的信心。现将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整理成文,以供同行借鉴。1辨证要准确清代名医喻嘉言提出“先议病”,议病即是辩证的意思。中医辨证强...  相似文献   

6.
从整体出发谈辨证求本的体会唐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辨证论治,分析治病必求于本,本乃疾病的本质。正确认识人体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是辨证求本的前提。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内经》中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指脏腑,其中心脏...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亚平教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认识。李师在治病过程中,精于辨证,用药多不拘泥于安神类,以临床辨证为要,遣药组方,调和阴阳。同时注重心理治疗,对身心疾患进行整体调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塞性动脉硬化分型施护的方法与经验。方法按照辨证分型辨证施护,防病与治病的健康教育同时进行。结果临床治愈61例,占79.4%;显效11例,占14.1%。未有死亡病例。结论辨证分型施护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化瘀清宫固胎汤治疗滑胎的临床疗效,从而证明中医治病的辨证施治原则及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刁军成教授治病遵循"天人合一",从整体上把握病因病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衷中而参西,对妇科疾病从肝论治,调和气血为要。  相似文献   

11.
张国泰教授认为,临证要平调阴阳,整体论治。并宗以八纲分证,尤重气血辨证,重视脾胃升降,治病务须固本,倡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注重药食相合未病先防,并创立在家传方基础上合时方、经方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2.
下法在儿科急重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法为中医治病的大法之一。笔者在治疗儿科急症中常采用下法,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及时得法,往往收效甚捷。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家父吴树忠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40a余,对尿石症有独特见解。他倡导以“审病辨证、辨证治病”的诊疗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用药独特,不拘一格,疗效显,本人在随父临床时,曾目睹其治愈多,现将其临床治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墨池 《开卷有益》2008,(1):11-11
对于一位临床医生来讲,要经常记住"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和"标本兼治"这一至理明言。在治疗上,要遵循中医的"辨证求因"和"治病求本"的信条。  相似文献   

15.
方剂与治法     
治法是指治疗法则而言,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临床表现,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方剂则是在辨证立法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组方法度,将药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治病的制剂,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6.
徐向青教授根据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特点,临证多年,总结其发病原因与风(内风、外风)、气、痰、血、瘀密不可分,并强调临床治疗本病时要辨证论治,只有辨证准确灵活治病,才能达到疗效,通过总结徐向青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为以后在临床上治病取得了新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掌握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技巧是我们学习《伤寒论》的主要目的.笔者从方证相应、同中求异、治病求本、表里缓急等四个方面解析《伤寒论》中的辨证思想,探讨张仲景的治病方法和原则,使经方更好地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8.
谷峰 《中医学报》2019,34(11):2280-2282
《黄帝内经》治疗学有关理论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①临床上,辨病、辨证、辨症要并重;②在用药治病的同时,必须考虑用药安全性的问题,要切于病情,不可过用;③民间的一些验方、验药疗效显著,需要给予一定的重视;④临床一些病证,苦于难以辨证,可考虑从其证候所在经脉进行辨证;⑤治疗疾病时,审察病机,抓住各种疾病发起、病情变化的关键点,以阻断病发。  相似文献   

19.
不同诊治策略的评价:辨证论治计量化研究尝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中医临床中实际存在四种与辨病、辨证有关的诊治策略(诊治疾病的行动方式):1、辨病辨证据病证遣方;2、只辨病据病遣方;3、只辨证据证遣方;4、(在某病证范围内)不辨病不辨证执用定方。本文试用计量化方法,引入方药贴近度、相异度、用方准确度和预期疗效等概念,建立数学模型,取月经病为样本,对上述诊治策略进行分析衡量。结果显示辨证病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治疗针对性,前者大于后者,二者临床价值之比为3:1;验方治病与辨证论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将验方治病纳入辨证论治研究之中,在辨证的基础上自觉地运用验方治病是深化和完善辨证论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医肿瘤康复与生存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在肿瘤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必须始终着眼于“治病求本”的原则,结合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施治方法;同时也树立“治未病”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