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应用磁共振T2W快速梯度回波(FFE)序列进行多参数定量测量,观察正常小儿髋关节发育过程的变化规律。方法 对163名6个月~12岁正常发育小儿髋关节进行MR扫描,测量反映股骨头覆盖率的指标,包括髋臼总覆盖角(TCA)、骨性髋臼覆盖角(ACA)、盂唇覆盖角(LCA),并测量反映髋臼窝宽度、深度和股骨头直径的指标,包括髋臼窝宽度(AW)、髋臼窝深度(AD)和股骨头直径(DFH),并分析以上指标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ACA、LCA、AW、AD、DFH均与年龄呈明显相关。TCA在1岁以内与年龄有相关性,1岁以后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TCA与ACA及LCA均呈明显正相关,ACA与LCA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正常髋关节的发育是髋臼软骨增加、骨化比例增多、髋臼窝逐渐增大与加深、股骨头逐渐增大的过程。发育早期髋臼软骨及盂唇在维持髋关节承重及保持关节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随年龄增大,骨性结构逐渐替代软骨结构的作用,髋臼与股骨头同步发育,髋关节结构始终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
MRI定量测量不同年龄正常儿童髋关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正常儿童髋关节MRI的定量测量结果。方法 采用MRI三维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3DFSPGR)对0~12岁正常儿童髋关节进行测量,指标包括骨性髋臼指数(O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盂唇角和软骨性髋臼覆盖率,取均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个月~4岁OAI值逐渐减小,之后缓慢减小并接近成人,至12岁为(13.25±1.90)°。CAI在2岁以内从(16.04±1.71)°降至(12.02±1.64)°,9岁后缓慢减低,至12岁为(7.14±1.83)°。盂唇角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性髋臼覆盖率在6个月为(78.94±3.11)%,1岁为(80.61±2.70)%,均低于2岁后各年龄组(P均<0.05),2岁后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 OAI不能全面反应髋关节的发育过程。采用MRI 3DFSPGR序列对正常儿童髋关节进行测量,可反映髋关节软骨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关节MR造影穿刺技术及优化扫描方案。方法临床髋部疼痛,常规MRI检查除外股骨头坏死的患者20例,共21个髋关节在透视下进行髋关节造影;分别采用T2WI、T1WI、PDWI、3D-T1WI-FSPGR四种序列进行扫描,将所有图像根据髋臼唇及撕裂显示是否清晰,软骨、骨髓异常信号显示是否清晰进行盲法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透视下髋关节穿刺成功率100%(21/21)。T1WI序列在显示髋臼唇及撕裂方面占有优势,PDWI序列在显示软骨异常信号方面占有优势,T2WI序列在显示骨髓异常信号方面占有优势。结论透视下穿刺技术简单可靠,成功率高。髋关节MR造影扫描应用如下序列能够满足临床应用:(1)平行于股骨颈的斜轴位(T1WI-SE序列);(2)垂直于髋臼连线的斜冠状位(PDWI-SE序列);(3)平行于股骨颈的斜轴位(3D-T1WI-FSPGR序列)。如无常规MR平扫需加扫T2WI-SE序列。  相似文献   

4.
正常小儿髋臼盂唇3.0TMR影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 MR研究正常小儿髋臼盂唇MR影像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53名4天~14岁正常小儿髋臼盂唇MR表现,按年龄分成4组:0~3岁(A组),4~7岁(B组),8~11岁(C组),12~14岁(D组).对所有小儿均行3.0T MR髋关节轴位及冠状位扫描.结果 ①盂唇的形态分为三角形、扁平形和缺如型三种,其中三角形最常见,占78.29%.②不同年龄组以及髋臼盂唇不同部位间的形态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三角形在D组以及髋臼盂唇前部的构成比最高.③髋臼盂唇内的稍高信号最常见于前部.结论 正常小儿髋臼盂唇的形态和信号强度具有年龄和部位特征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以磁共振成像(MRI)对小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诊断结果为参考,探讨超声对DD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7例DDH患儿的117个髋关节进行超声和MRI检查,对比超声和MRI对DDH患儿髋关节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分型,比较两者对病变程度诊断的一致性,最后比较超声和MRI对不同年龄诊断的一致性。结果超声和MRI两种方法对DDH患儿髋关节的骨性结构(髂骨、髋臼骨顶、股骨头)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好(K=0.901-0.885,P<0.001),对髋臼软骨顶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差(K=0.093,P=0.151),对髋臼盂唇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差(K=0.188,P=0.108),对关节囊病变检出的一致性差(K=0.201,P=0.095)。超声和MRI对发育不良(GrafⅡa型、Ⅱb型与MRIⅠ型)的髋关节检出的一致性好(K=0.963,P<0.001),对完全脱位(GrafⅢ型、Ⅳ型与MRIⅢ型)的髋关节检出的一致性好(K=0.897,P<0.001),对不完全脱位(GrafⅡc型、D型与MRIⅡ型)的髋关节检出的一致性差(K=0.152,P=0.093)。超声和MRI对年龄≤6个月的DDH患儿检出的一致性好(K=0.819,P<0.001),对年龄>6个月的DDH患儿检出的一致性差(K=0.136,P=0.202)。结论超声对于早期DDH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随访观察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成像诊断髋关节疾病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1,2〕,但磁共振成像在髋关节积液诊断方面的报道较少,国内尚未见报道。由于自由水T2驰豫时间长,在T2加权图像自由水具有极高的信号强度〔3〕,因此,磁共振成像为发现髋关节积液敏感的非创伤方法。本文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及正常髋关节积液的磁共振成像表现。1材料与方法1997~1999年共33人(女24人,男9人)无髋关节疾病而行盆腔磁共振检查,获得66个髋关节冠状面T1、T2加权图像。股骨头缺血坏死47人,双侧29人,单侧18人,共76个髋关节。年龄26~68岁,平均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常儿童嗅球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及体积测量方法 ,初步建立正常儿童嗅球体积的参考范围.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地对120例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体检儿童病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4组,其中男童60例,女童60例,所有儿童均使用GE DISCOVERY MR7503.0 T磁共振冠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fa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OP)患者髋部骨髓血流灌注特征及其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志愿者行双能X线骨密度及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对照组30例,骨密度异常者30例,其中骨量减少组16例和骨质疏松组14例.分别测量各研究对象动态增强曲线(TIC)增强后的最大信号强度、到达峰值的时间和SI/sec,比较各组间不同部位感兴趣区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特点.结果:(1)OP组最大信号强度(SImax)和最大斜率(SI/sec)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及骨量减少组(P<0.01),其TIC曲线最为平缓,SImax值亦最低.(2)股骨头,股骨颈及大粗隆区的SImax和SI/sec均与整体髋BMD值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骨量减少及OP患者股骨近端血液灌注低于正常人,动态增强磁共振可以通过观察股骨近端血流灌注的异常来预测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辅助人工髋关节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曹萍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5):356-357
目的 :探讨辅助人工髋关节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病人的护理方法 ,提高治疗成功率。方法 :对 2 0例 (2 2髋 )病人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教授功能锻炼的方法 ;术后加强出血观察 ,预防感染 ,并指导合理的功能锻炼。结果 :除 2例髋关节外展明显受限外 ,其余病人关节屈伸范围达 90~ 110°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作为自行研制的治疗方法 ,辅助人工髋关节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满意 ,术前术后的护理为治疗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测量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三维CT头臼径线比,反映股骨头与髋臼三维状态的相称情况,可指导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选择术式和评估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择1999-06/2002-06泰安市中心医院和山东省立医院小儿外科手术治疗后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156例(186髋)进行三维CT观察。测量三维头臼径线(即股骨头的三维径线与相应的髋臼径线)的比值:包括股骨头上下径与髋臼上下径之比(LHD/SID)、股骨头横径与髋臼深度之比(THD/AD)、股骨头前后径与髋臼前后径之比(SHD/APD),反映股骨头与髋臼三维的相称情况。以此分为头臼相称组和头臼不称组,术后随访1.5年,疗效按Severin分级标准评定。Ⅰ~Ⅲ级为优,Ⅱ级为可,Ⅴ~Ⅵ可级为差。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6髋中头臼相称组134髋(72%),头臼不称组52髋(28.0%),均经手术证实。不称原因为:①头大臼小型21髋(40.4%),股骨头径线增大,但股骨头径线比变化不明显,头基本呈圆形;②髋臼浅小型14髋(26.9%),股骨头径线基本正常,但髋臼浅而小;③股骨头畸形型17髋(32.7%),髋臼径线变化较轻,股骨头体积增大不明显,但径线比异常,股骨头失去半球形,多表现为上下径增大,股骨头顶部突起,内下方凹陷,股骨头顶部向前外移位。随访结果(随访率100%),头臼相称组Severin分级优116髋(86.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的疗效,为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手术方式、术后锻炼、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诊治等提供依据。方法对8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46例)和股骨头坏死(36例)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安全度过手术期,随访的80例患者中按照Harris评分:优59例,良13例,可7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通过严格的术前综合评估,合适的假体选择和固定方法,髋关节置换能够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和股骨头坏死中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正确选择与宿主相容性良好的假体是保证全髋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与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研究进展,分析人工髋关节假体设计与界面力学对假体植入后生物相容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2000-01/2011-12有关髋关节假体材料及人工髋关节置换先关的研究,关键词为"髋关节、假体、置换、生物力学"。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共纳入34篇文献进行评价。全髋关节置换后人工关节的生物力学性能与使用寿命有着密切的关系,假体受力可以分解为正应力和剪切应力两部分,正应力有益于假体的固定和力的传递,而剪切力会导致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质及骨量的变化,假体松动、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材料磨损及假体周围感染是髋关节置换后影响中远期效果的常见并发症。目前还缺乏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力学相容性好的理想假体,人工髋关节设计、制造工艺、假体材料的耐磨性与界面应力等生物力学性能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宿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种新的非限制性支撑装置-辅助人工髋关节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骨龄成熟杂交犬32只,用液氮冷冻法建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实验组手术植入辅助人工髋关节,减轻、替代股骨头负重,对照组不与处理。结果4,12周实验组(累计观察数分别为19,15)和对照组(累计观察数分别为11,9)股骨头高度比分别为0.871±0.007,0.870±0.006和0.871±0.007,0.869±0.008(单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周,对照组的实验侧股骨头不规则密度增高伴囊性变,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塌陷,实验组(累计观察数为10)和对照组(累计观察数为6)股骨头高度比分别为0.868±0.006,0.747±0.046(t=6.905,P=0.009)。48周,对照组股骨头大部分塌陷,髋关节呈现骨性关节炎改变,股骨头高度比降低,实验组(累计观察数为5)和对照组(累计观察数为3)股骨头高度比分别为0.871±0.007,0.637±0.091(t=4.446,P=0.046)。相反实验组24周及48周手术侧股骨头仅出现不同程度的密度降低,未见囊性变及股骨头塌陷。结论辅助人工髋关节能有效地维持髋关节空间构形,减少或替代股骨头负重,对液氮冷冻所至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髋关节假体材料对髋关节置换的成功率及对患者治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目的:评价不同组合方式髋关节负重面材料的性能及置入体内与机体的生物相容性。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金属,陶瓷,聚乙烯,生物相容性,临床应用;totalhip replacement,Artificial hip,prosthetic materials,Biocom patibility,clinical applicat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2001-01/2011-12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有关人工髋关节负重面生物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的文章。结果与结论:金属-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组合是目前常用的组合,也是衡量其他组合的金标准,但其磨损颗粒引起周围组织反应导致骨溶解和无菌性假体松动;金属-高交联聚乙烯、金属-金属、陶瓷-陶瓷和陶瓷-聚乙烯组合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磨损,但金属离子毒性、陶瓷脆性、造价高等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理想的负重面材料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耐蚀性、耐磨性、耐疲劳性、强韧性好等特点,目前人工髋关节负重面组合材料各有优缺点。因此,临床医师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综合患者病情和经济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假体组合类型,以期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较国内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10-0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0-04)、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2010-04)及所有关于全髋关节置换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假体关节功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现并发症、髋关节残余疼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纳入7个临床对照研究,共624例高龄患者(>60岁).其中行全髋关节置换实验组32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295例.Meta分析发现:①全髋关节置换组在疗效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OR=2.88和95%可信区间为(1.84,4.49),P<0.05].②实验组手术时间上长于对照组[WMD=43.35和95%可信区间为(23.96,62.74),P<0.05].③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WMD=336.36和95%可信区间为(196.34,476.37),P<0.05].④两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OR=0.54和95%可信区间为(0.29,1.02),P>0.05].⑤实验组髋关节残余痛少于对照组[OR=0.30和95%可信区间为(0.18,0.50),P< 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较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更好的远期临床效果,尤其适用于原发髋关节疾病和较强活动能力者.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持续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应该谨慎.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且质量不高,论证强度较弱,尚需开展和设计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股骨头置换相比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上优势明显。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CNKI、维普等数据库,收集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对照试验,提取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和功能恢复优良率等数据,采用RevMan5.0.25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11个临床对照研究,共1227例患者,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587例,动力髋螺钉组64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与动力髋螺钉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住院时间较短[RR=-2.56,95%CI(-3.27,-1.85),P<0.00001]、置入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09,95%CI(-62.73,-37.45),P<0.0000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RR=0.39,95%CI(0.28,0.55),P<0.00001],最后随访时的Harris评分[RR=4.19,95%CI(3.04,5.34),P<0.00001]和功能恢复优良率[RR=2.25,95%CI(1.49,3.40),P=0.0001]均较高。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不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显著缩短住院时间、置入后下床负重时间,降低置入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Harris评分及功能恢复优良率,在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