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世纪最重要的3个大的发现,就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DNA双螺旋结构,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都是在物质条件不是太好的情况下产生的。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周年,这个是20世纪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阐明了生物遗传基因密码的构成,开辟了分子生物学的新学科领域,为人类从分  相似文献   

2.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3.
冯永康 《科学》2003,55(2):39-42
  相似文献   

4.
周光召 《科学》2003,55(3):3-7
在过去几年中,大家都非常关心中国科学的发展,希望中国科学能够很快出现重大的原始创新.但是,过去确实有很多条件不具备,比如说我们的科研经费长期只有GDP的千分之五.  相似文献   

5.
52年前,2位在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默默无闻工作的分子生物学家做出了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他们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两条核苷酸链围绕糖基相互缠绕。詹姆斯·沃森(JamesWatson)当时才25岁,19岁从芝加哥大学毕业,22岁在印第安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他们的发现,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Crick)、莫里斯·维尔金(MauriceWilkins)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奖。此后,沃森一直是遗传学上的关键人物,曾担任位于美国长岛的冷泉港实验室负责人,同时还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任主任。在一次与《发现》杂志记者戴维·E·邓肯(DavidEwingDuncan)的富有激情的会谈,更巩固了他在生物学领域有影响力的、独树一帜的位置。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6.
傅继梁 《科学》2003,55(4):62-64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遗传学也许是发展最快、变化最烈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1900年孟德尔(G.Mendel)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2000年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工作草图宣告完成,这一头一尾两件大事充分展现了100年来遗传学的重大发展,而连接首尾的关节点,则是1953年沃森(J.D.Watson)和克里克(F.H.C.Crick)共同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7.
1953年4月25日,英国《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了沃森和克里克、弗兰克林、维尔金斯的3篇实验报告,这3篇报告是人类首次对遗传基因DNA的揭示。也正是由此,生命科学才得以飞速的发展。让我们回顾一下DNA的发现吧。 为什么种瓜得瓜? 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多少年来人类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12,(3):64-64
遗传学从二十世纪初就已成为生物学领域最活跃的学科之一.吸引了众多生物学家投入研究。DNA是如何遗传的。一其分子结构是破译遗传密码的关键。前后40年间。生物学家提出了很多结构模型:但都不成功。直到1953年才由沃森和克里克给它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9.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老龄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比他们的年轻同事们多.据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调查,他们在查阅了近1.4万名教授的论文发表记录后发现,这些人在五、六十岁时发表的论文数量几乎相当于他们三十来岁时每年发表论文数的两倍,而且被引用的频率也更高.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25日,正值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描述DNA结构著名的双螺旋模型60周年之际,该模型不仅是现代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发现,并且以其跨学科的重要性而引人注目:它解决的问题是重大的生物学问题,但是它所凭借着解决问题的工具却是来自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专业技能。这些物理学家之一的雷蒙德·戈斯林  相似文献   

11.
●自从60年前披露了DNA优美曲线以来,生物学的各个领域均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到转基因工程,其间不乏各种组学计划,直至将生物科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合成生物学……人们曾经认为,科学的进步其过程是没有规律可言的,革命性的发现都产生于神话般的灵光一现:真实情况往往平淡无奇,科学家们的每一个进  相似文献   

12.
以论文的形式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是人类文明和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些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而没有得到及时公开发表的科学思想和发现,过后往往得不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甚至因此错失了折桂诺贝尔奖的机会."Publish or perish"(发表还是发臭)这句俗语既道出了科研成果不发表的危险性,也反映了以论文论英雄的时代带给科研工作者的压力和困境.然而发表论文有时也并非易事,不少大科学家都曾遭遇过投稿的尴尬,但他们的变通能力证明了发表才是硬道理.  相似文献   

13.
<正>长期以来,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成员在其著名的科学院院刊上发表文章一直享有特权。2014年4月,美国科学院选举增补了105名新院士。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成为科学院的院士是最高殊荣之一,同时它还带来了货真价实的好处:院士们通过采用特殊的投稿方式(contributed publication track)每年可以向科学院的著名期刊,即《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提交四篇论文。这种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