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添加阻燃剂,评价阻燃沥青及其混合料的性能,分别采用氧指数法和直观燃烧法评价阻燃剂的阻燃效果。结果表明加入阻燃剂后,沥青及其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有所提高,低温性能略微下降;在阻燃效果方面,阻燃沥青混合料的氧指数比普通沥青混合料提高30%,燃烧时间缩短38%,具有明显的阻燃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氧指数是评定材料燃烧性能级别的重要指标,介绍了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工程建设规范中,对同为难燃的塑料绝缘电工套管,其氧指数指标存在差异的情况,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以及执行不同指标时可能或已经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留下火灾隐患.为减少火灾危险,提出了应统一执行现行的<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中的有关判定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对无卤阻燃聚丙烯座椅制品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采用极限氧指数、UL94垂直燃烧、电子万能测试仪、SBI墙角火燃烧测试系统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无卤阻燃聚丙烯座椅在燃烧性能和力学性能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经测试氧指数32%,垂直燃烧V0级,拉伸强度20.1 MPa,断裂伸长率403.9%,缺口冲击强度19.27 kJ/m_2。按GB 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以下简称GB 8624—2012)标准要求对座椅组件进行全尺寸燃烧性能测试,THR_(5min)为10 mJ,MHR_(max)为135 kW,最大烟密度为20%,满足GB 8624—2012 B1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4.
李碧英 《今日消防》2021,6(9):12-14
文章主要就抑烟剂对阻燃中纤板的燃烧性能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研究出了一种低烟毒阻燃中纤板.经测试在阻燃剂添加量30 kg/m3情况下,当复合抑烟剂添加量2%时阻燃中纤板的氧指数为37.5%,UL94点燃续燃时间为3.5 s,阴燃时间为11.2 s,烟密度等级SDR由5.7下降到4.0.经GB8624-2012对阻燃中纤板进行燃烧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未发生火焰的横向、纵向蔓延,具有较好的阻燃、成炭性能.  相似文献   

5.
国外信息     
美国最近出版塑料建筑材料燃烧试验法手册美国试验公司(United State TestingCo)最近出版了一本测试塑料建筑材料燃烧性能方法的手册:其内容包括:火焰扩散指数、氧指数、烟密度、燃烧特性、阻燃性和燃烧率。ASTME-162使用辐射热源测试材料的表面燃烧性:主要用辐射热源测定燃烧扩散指数。ASTMD-757硬质塑料的抗灼热性:主要测试硬质塑料表面在350°±10℃时的抗灼热性。ASTMD-863用氧指数法测试塑料的  相似文献   

6.
使用烟密度、氧指数、水平垂直燃烧、单体燃烧等试验方法,分别对未经阻燃处理、经过饰面型防火涂料或阻燃剂处理、成品阻燃饰面板试件进行试验测试。分析了木材燃烧性能试验的数据、方法和工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应如何进一步规范木材燃烧性能的评价方法和研制阻燃木制品。  相似文献   

7.
利用极限氧指数仪、垂直燃烧仪、热重分析仪、实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锥形量热仪,研究了三氧化二镧(RE)对传统膨胀阻燃聚丙烯的阻燃性能、热降解性能、燃烧行为的影响.极限氧指数和垂直燃烧结果表明,RE的添加能明显改善膨胀阻燃聚丙烯的阻燃性能.热重分析和实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RE的添加延缓了膨胀阻燃剂和膨胀阻燃聚丙烯的热分解,提高了高温下的成炭率.锥形量热测试结果表明,RE的添加降低了膨胀阻燃聚丙烯的热释放速率和总热释放量.三氧化二镧对膨胀阻燃聚丙烯体系存在明显的阻燃协效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阻燃制品燃烧性能评价方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GB 20286-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和GB 8624-1997《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在评价范围、分级情况、评价方法及安全性评价引入等方面的比较,对我国阻燃制品燃烧性能评价体系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分别从不同阻燃剂、阻燃剂用量、非反应型液体增塑剂含量、填料用量、两组分配比、固化时间来分析这些因素对硅酮密封胶阻燃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两组分配比及固化时间长短对阻燃性能影响甚小,而不同阻燃剂、阻燃剂用量、非反应型液体增塑剂含量及填料用量大小对阻燃性能影响很大.最后以107硅橡胶为基胶,添加自制复配阻燃剂,制备了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环保型阻燃硅酮结构密封胶,产品性能符合GB 16776-2005《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的标准要求,垂直燃烧等级达到GB/T 2408-2008《塑料燃烧性能的测定水平和垂直法》标准的阻燃最高级别Ⅴ-0级.  相似文献   

10.
介绍塑料建筑模板的发展及性能特点。利用JCK-1型建材可燃性试验炉,对照GB/T 8626-2007《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方法》标准,对某塑料建筑模板的燃烧性能进行试验与分析,测试材料的氧指数及烟密度。结合现阶段我国建筑模板应用及发展情况,探索使用塑料建筑模板的施工现场的防火措施。  相似文献   

11.
按照GB/T 22389-2008、GB/T 25083-2010有关直流避雷器标准中相应条款的要求,建立了一套直流系统用复合外套避雷器耐电痕化和蚀损试验设备。选定了5个典型产品作为研究样品,进行了一系列耐电痕化和蚀损试验,并对试验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在比较GB/T 22389-2008、GB/T 25083-2010、GB 11032-2010和IEC60099-9:2012(CD)试验项目异同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应采纳IEC标准的名称和试验方法,对GB/T 22389-2008、GB/T25083-2010中的耐电痕化和蚀损试验项目进行修订,以满足我国特高压直流建设发展中对避雷器试验和检验的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2.
金虎根 《钢结构》2011,26(5):41-44
简要介绍GB/T 700-2006<碳素结构钢>、GB/T 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8162-2008<结构用无缝钢管>、GB/T 3091-2008<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 13793-2008<直缝电焊钢管>5项新修订的钢材标准内容与技术要求,并对在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如何合理...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从实验室环境建设、设备、设备标定、试件安装、参数控制、风速,湿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在执行<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标准进行检测过程中为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GB/T9978—2008于2008年6月26日正式发布,并于2009年3月1号正式实施,本文主要通过对比GB/T9978—2008与GB/T9978—1999及国外相关标准,分析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温度和压力控制的参数,并提出了本人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朱中举  王学武  胡成群  郑展 《门窗》2011,(12):45-48
本文通过对建筑门窗三性检测方法的新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对原标准使用的检测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并对在升级和改造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解决措施和方法,使其完全满足GB/T7106--2008《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的要求,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实验室环境建设、设备、设备标定、试件要求、参数控制、湿度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在执行GB/T 13475-2008《绝热稳态传热性质的测定标定和防护热箱法》标准进行检测过程中为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钢结构用钢材新标准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柴昶  陈禄如  刘迎春 《钢结构》2008,23(12):38-43
简要介绍《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建筑结构用钢板》(GB/T19879-2005)、《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GB/T11263-2005)与《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2005)等10项新编或新修订钢铁产品标准的内容与技术要求,并对在工程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应用这些标准和选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PVC塑料异型材性能相关性分析与对应性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VC塑料异型材的低温落锤冲击性能与主型材加热后尺寸变化率是GB/T8814—2004《门、窗用未增塑聚氯乙烯(PVC-U)型材》标准规定的15项检验指标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2项技术指标,探讨这2项技术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为综合提高PVC型材的各项性能,提出了对应的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由于建筑工程质量技术人员水平和检测方法的较大提高,在检测过程中一些人为误差和设备误差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实际检测工作中,检测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范进行试验,发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水泥密度测定方法》GB/T208-94(以下简称GB/T2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GB/T8074-2008(以下简称GB/T8074)其中的部分实验步骤与实际试验过程产生了一定的误差。此文就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水泥密度测定试验中遇到的疑问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新发布的《建筑幕墙用铝塑复合板》(GB/T17748—2008)国家标准中,反映面材与芯材之间粘接强度的试验方法采用了滚筒剥离强度试验方法,该标准中的剥离强度计算公式是一个最终表达式。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试验方法和计算公式,本文从基本的力学原理出发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