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该院儿科哮喘门诊2023年1-6月收治的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研究组,根据支气管哮喘严重程度将研究组患儿分为轻度组(22例)、中度组(27例)和重度组(11例),另选取同期于该院就诊的60例气管异物或气道畸形的非哮喘患儿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儿间的血清IL-8、IL-33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IL-8、IL-33水平与各项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患儿血清IL-8、IL-33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用力呼气50%时的瞬间流速(FEF50%)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F25%~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8和IL-3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度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癫痫患儿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2(IL-2)、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确诊的癫痫患儿120例(癫痫组)、同期健康儿童60例(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儿童及癫痫多个亚组间的血清HMGB1、IL-2、IL-6及NSE水平,并分析癫痫患儿HMGB1、IL-2、IL-6及NSE水平与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智力发育指数(MDI)的相关性。结果癫痫组患儿的血清HMGB1、IL-2、IL-6及NSE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的MDI评分、PDI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1、2、3组患儿的血清HMGB1、IL-2、IL-6及NSE水平显著的高于癫痫4组,癫痫3组患儿各指标均显著高于癫痫1组和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1组和2组患儿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癫痫组患儿的血清HMGB1、IL-2、IL-6及NSE水平与MDI评分、PDI评分均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论癫痫患儿血清HMGB1、IL-2、IL-6及NSE水平高表达,并且与患儿智力、运动发育及癫痫发作情况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维生素A(VitA)、白细胞介素(IL)-6、干扰素(IFN)-γ、IL-10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于该院就诊的136例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疾病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其分为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普通MPP)组(69例)和RMPP组(67例)。选取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7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热程以及肺部啰音、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和坏死性肺炎发生情况。测定并比较疾病组与对照组、普通MPP组与RMPP组血清VitA、IL-10、IFN-γ、IL-6水平。分析不同水平VitA与RMPP患儿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MPP患儿临床维生素A缺乏(CVAD)与IL-6、IFN-γ、IL-10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血清VitA、IL-6、IL-10、IFN-γ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血清VitA水平明显低于普通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血清IL-6、IL-10、IFN-γ水平明显高于普通MPP组(P<0.05)。VitA水平与性别、年龄和热程无关(P>0.05);低VitA水平与RMPP患儿的肺部啰音、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和坏死性肺炎有关(P<0.05)。MPP患儿CVAD与IL-6、IL-10和IFN-γ呈正相关(r=0.381、0.413、0.393,P<0.05)。结论临床应提高早期识别RMPP的能力,患儿若存在CVAD,血清IL-6、IL-10、IFN-γ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存在发生RMPP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7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在滨海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45例新生儿HIE患儿参与该项研究,其中轻度16例(HIE-1组),中度15例(HIE-2组),重度14例(HIE-3组),同时选择同期足月健康新生儿15例作为对照组(HC组)。采用Luminex 200液相芯片仪检测各组血清细胞因子IL-37、IL-18、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体外通过脂多糖(LPS)刺激培养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分为空白对照组、LPS刺激组和IL-37+LPS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HBMEC培养上清液中IL-18 mRNA、IL-1β mRNA、IL-6 mRNA及TNF-α 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HC组相比,HIE-2组、HIE-3组患儿血清IL-37水平降低(P<0.05),HIE-3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与HC组相比,HIE-2组、HIE-3组患儿血清IL-18、IL-1β、IL-6及TNF-α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参数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IL-6、IL-17和IL-18在肝硬化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11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30例健康对照组红细胞参数。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组RBC、Hb和H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RDW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MCV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IL-6、IL-17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Hb水平与血清IL-6、IL-17及IL-18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IL-17及IL-18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性贫血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SLE患儿138例为SLE组,另选取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将138例SLE患儿分为低活动组66例(SLEDAI评分9分)和高活动组72例(SLEDAI评分≥9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各组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对儿童SLE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LE患儿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抗双链DNA(dsDNA)抗体、C-反应蛋白、IL-18、IL-23、MCP-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补体C3、补体C4及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活动组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高于低活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诊断儿童SLE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27.50、94.46、161.28 pg/mL,三项指标联合诊断儿童SLE的曲线下面积为0.924,其灵敏度(93.6%)和特异度(87.0%)较高。相关分析显示,SLE患儿血清IL-18、IL-23、MCP-1水平与SLEDAI评分及抗dsDNA抗体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SLE患儿血清IL-18、IL-23及MCP-1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儿童SLE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关联性。方法选取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降低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3例2型糖尿病骨密度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IL-1β、IGF-1水平。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1β和IGF-1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血清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健康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健康组(P<0.05);对照组与健康组之间血清IL-1β和IGF-1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检验显示,血清IL-1β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5,P<0.01),血清IGF-1与骨密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0.788,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测定IGF-1及IL-1β水平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研究,并分析不同病变程度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惠东县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0例新生儿HIE患儿作为HIE组,另选取周期在医院分娩的30例正常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对照组、HIE组及HIE不同病情程度亚组血清IL-6水平差异;对比急性期HIE、恢复期HIE患儿血清IL-6水平、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分析血清IL-6水平与NBNA评分相关性,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水平预测新生儿HIE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轻度组与对照组出生后1 d、3 d、10 d IL-6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出生后1 d、3 d、10 d IL-6水平均高于轻度组、对照组(P<0.05);重度组出生后1 d、3d、10 d IL-6水平高于中度组(P<0.05);急性期HIE患儿IL-6水平高于恢复期HIE患儿,NBNA评分低于恢复期患儿(P<0.05);绘制RO...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γ(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变化。方法 将65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分为未缓解组(35例)和缓解组(30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外周血IL-2、IFN-γ和IL-10的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LDH的活性。结果 未缓解组IL-2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而IL-10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P<0.05);未缓解组血清中LDH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IL-10水平及血清中LDH活性会发生明显变化,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IL-2、IFN-γ、IL-10水平及LDH活性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在HB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患者52例,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5岁。对照组20例为健康体检者。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按200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分型诊断。用ELISA法测定52例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者血清中IL-4、IL-18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含量。结果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血清中IL-4、IL-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血清IL-4水平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8水平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型肝炎组IL-4/IL-18比慢性肝炎组降低更明显(P<0.05)。高病毒组与低病毒组比较血清IL-18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IL-4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4、IL-18可能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应答,在清除感染的HBV的同时也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4、IL-6表达及肝素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及应用肝素(regular heparin)治疗后的变化。方法:HSP患儿48例(HSP组),分为肝素治疗组(28例)和一般治疗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7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4、IL-6水平,并与30例同龄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HSP组治疗前血清IL-4、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4、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一般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L-4、IL-6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肝素治疗可降低血清IL-4、IL-6水平。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443-1445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18(IL-18)表达的影响,并分析血清IL-12、IL-10和IL-18与肺结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首次复治肺结核80例为复治组,初治肺结核120例为初治组,体检健康10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三组的血IL-12、IL-10和IL-18水平,并比较三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与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前,复治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初治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治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血清IL-12、IL-10和IL-18水平均比较,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2、IL-10和IL-18参与了肺结核的发生、发展,检测相关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助于对肺结核疾病变化过程和治疗功效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防御素和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45例为消化性溃疡组,同期体检无消化系统疾病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中TGF-β1、α-防御素和IL-17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性溃疡组血清TGF-β1和IL-17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α-防御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根据消化性溃疡部位分组,复合型溃疡组血清IL-17的水平较胃溃疡组和十二指肠溃疡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GF-β1、α-防御素和IL-17均参与Hp阳性消化性溃疡炎症反应,不同部位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17表达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4.
胡晓燕  聂芳 《检验医学》2012,27(6):451-45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早期显性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bS-ELISA)检测53例早期显性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25例、二期梅毒28例)和65名正常人血清IL-2、IL-10和TNF-α水平。结果早期显性梅毒患者血清IL-2、IL-10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二期梅毒患者(P<0.01),血清IL-10水平则低于二期梅毒患者(P<0.01);早期显性梅毒患者中IL-2与IL-10呈负相关(r=-0.760,P=0.000),与TNF-α呈正相关(r=0.633,P=0.000),而IL-10与INF-α无明显相关性(r=-0.063,P=0.575)。结论 IL-2、IL-10和TNF-α均参与了梅毒的发病,IL-10表达上调可能是二期梅毒发生辅助性T(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和峰流速(PEF)值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血清IL-8、IL-10含量和PEF值,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10水平及PEF值均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10水平及PEF值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IL-8含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儿血清IL-8含量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细胞因子失衡是儿童哮喘发病的重要原因,血清IL-8、IL-10水平和PEF值的研究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和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与伴发喘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36例MPP患儿作为病例组,根据是否伴发喘息将其分为喘息组59例和非喘息组77例,根据病情将喘息组分为急性期组26例和缓解期组33例,选取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各组患儿及对照组儿童的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喘息组、非喘息组、对照组儿童血清IL-4、IL-5、IL-13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332、112.369、96.411,P0.05);急性期组、缓解期组、对照组儿童血清IL-4、IL-5、IL-13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058、174.212、143.720,P0.05);病例组患儿的血清IL-4水平与IL-5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IL-4水平与IL-13水平、IL-5水平与IL-13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MPP患儿表现为IL-4、IL-5、IL-13等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在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CAP患者110例为肺炎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CAP组(54例)和重症CAP组(56例);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82例)和死亡组(28例);选择同期26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检测所有CAP患者入院第1天与第4天、对照组体检当天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TNF-α、IL-1β、IL-10水平。分析各指标在不同分组间及肺炎组第1天与第4天的差异。结果重症CAP组的PCT、IL-1β水平高于普通CAP组,普通CAP组高于对照组,PCT、IL-1β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CAP组的TNF-α水平高于普通CAP组及对照组(P0.05),TNF-α水平在普通CAP组、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普通CAP组的IL-10水平高于重症CAP组及对照组(P0.05),IL-10水平在重症CAP组、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7)。存活组患者第4天的CRP、PCT水平较第1天降低,IL-10水平较第1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4天的PCT水平较第1天降低,IL-10水平较第1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第1、4天的CRP、PCT、TNF-α、IL-1β水平均高于同期存活组,IL-10水平低于同期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水平的CRP、PCT、TNF-α、IL-1β和低水平的IL-10的CAP患者预后较差,上述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CAP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袁媛  陈洁  邓兰  杨雪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51-754,75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IL)-17、IL-6、转化生长因子(TGF)-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表达水平,分析这些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复方甘草酸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IL-6、TGF-β、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测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5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IL-17、IL-6、TGF-β、MMP-2的表达水平,分析以上细胞因子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测定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组)及采用常规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及IL-17、IL-6、TGF-β、MMP-2表达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7、IL-6、MMP-2、TGF-β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IL-17、IL-6、MMP-2、TGF-β水平升高(P<0.05);IL-17、IL-6、TGF-β、MMP-2表达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ALT、TBIL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IL-17、IL-6、TGF-β水平降低程度也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7、IL-6、MMP-2、TGF-β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复方甘草酸苷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IL-17、IL-6、TGF-β水平参与免疫调节,发挥抗炎、保肝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手足口病(HFMD)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25例HFMD急性期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者,其中急性期HFMD患儿分为普通组(69例)和重症组(56例)。外周血Th17、Treg百分数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血清IL-17、IL-6、IL-10、TGF-β水平检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重症组和普通组患儿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Th17/Treg比值,以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升高(均P0.05),外周血Treg百分比和血清IL-10、TGF-β水平均降低(均P0.05)。重症组患儿外周血Th17百分比和Th17/Treg比值,以及血清IL-17、IL-6水平均高于普通组(均P0.05),外周血Treg百分比和血清IL-10、TGF-β水平均低于普通组(均P0.05)。结论 Th17和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异常与HFMD发病及疾病进程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及其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MP合并EB病毒感染的患儿(合并组)、103例单纯MP感染的患儿(MP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103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根据合并组患儿预后情况将其分为不良预后组(n=32)和非不良预后组(n=7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2、IL-12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2、IL-12对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不良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合并组患儿血清IL-2、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MP组、对照组,且MP组高于对照组(P<0.05);合并组患儿血清IL-12水平低于MP组、对照组,且MP组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预后组血清CRP、IL-2水平及发热时间均大于非不良预后组,血清IL-12水平低于非不良预后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2高表达是影响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L-12高表达是影响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发生不良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IL-2、IL-12及两者联合评估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6、0.866、0.901,敏感度分别为64.5%、93.5%、83.9%,特异度为88.9%、79.2%、81.9%。【结论】MP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血清IL-2水平升高、血清IL-12水平降低,且与预后密切相关,对患儿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