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通用型脊髓打击器的研制与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并评估其制作脊髓分级挫伤动物模型的稳定性.方法:依据重物坠落致伤原理;设计一种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将50只SD大鼠;分为3个实验组和1个对照组;实验组应用该打击器以质量为20g的打击棒在不同高度实施打击:12.5mm组(A组;n=12);25mm组(B组;n=12);50mm组(C组;n=14);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n=12);分别于术前、术后第2天、1周至6周进行大鼠BBB运动评分.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各时间点的BBB评分;术后1周和6周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用Photoshop CS软件直方图命令处理连续切片中最大受损面积的图像;计算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对BBB评分与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进行相关分析.取4只国产家猪;应用该打击器以50g×150mm打击能量打击后制备胸髓半侧挫伤模型;于术前、术后第2天和第7天行改良Tarlov分级法评价猪后肢功能;并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通用型脊髓打击器能够准确定点、定高打击制作动物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分级脊髓挫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在术后1周后肢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而C组至术后6周均无明显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大鼠和猪脊髓组织学表现均为以打击震中为中心的离心纵向损伤.大鼠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在各损伤组组内齐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最大受损面积比与BBB评分呈密切负相关关系(r=0.89807;P<0.001).猪脊髓半侧挫伤后Tarlov分级法评价显示为中重度损伤.结论:研制的通用型脊髓打击器可成功建立不同损伤程度、稳定性高的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并可用于建立猪脊髓挫伤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eurogenesin-1(Ng1)基因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后,通过Alzet微泵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持续转染入Ng1重组质粒和空白质粒.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系统监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取材,应用神经细胞特异性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组织学观察Ng1基因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以及脊髓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自损伤后1周起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脊髓形态恢复较好逐渐趋于正常.实验组脊髓组织中新分化的神经元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同时新分化的星型胶质细胞数显著减少.结论 Ng1基因能够诱导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促进脊髓运动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4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3组,每组48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术后即刻实验组给予虾青素(75 mg/kg)灌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橄榄油灌胃,每日2次。术后1 d及1、2、3、4周采用BBB评分法评定大鼠运动功能;术后24 h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术后6、24、48 h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术后48 h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计算脊髓损伤面积比,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并采用Kaptanoglu评分法进行超微结构评分。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1~4周实验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对照组和实验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AI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含水量、脊髓损伤面积比及超微结构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虾青素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减轻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水肿,减少脊髓损伤面积,减轻脊髓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善了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效地保护了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888-1891
[目的]建立标准的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方法]采用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18只,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2个,对照组1个。2个实验组均采用自行研制的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质量为10 g的打击棒,A实验组用接触直径为2.0 mm的打击棒杆头压迫,压迫时间为3 min(A组,6例);B实验组按照实验设定的高度10.0 mm实施打击(B组,6例);对照组仅行椎板切除,不打击(C组,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2、3、4、5、6周进行转基因小鼠BBB运动评分,取出脊髓组织后,行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Nestin-LacZ转基因小鼠不同的脊髓损伤模型在各个时间点上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脊髓损伤造模术后2周,后肢功能开始恢复,而B组至术后6周均无后肢功能恢复,对照组无功能障碍。[结论]啮齿类动物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器采用持续慢性压迫脊髓可成功建立Nestin-Lac Z转基因小鼠稳定、理想的急性脊髓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6):1490-1494
[目的]制备一种简便、实用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建模装置。[方法]用木板、新泡沫板、吸管、手术缝线及金属插销杆等制作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取36只成年雌性SD大鼠,体质量为220~250 g,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轻度打击组(SCI1组)和重度打击组(SCI2组),利用自制大鼠脊髓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CI1组采用10 g×25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SCI2组采用10 g×50 mm打击规格进行垂直打击损伤。各组大鼠于术前1 d,术后1、3、7、14、21和28 d进行BBB运动学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情况,术后28 d对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进行HE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 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Sham组各观察时间点的BBB评分均为21分,各SCI组术后1 d时BBB评分为0分,之后BBB评分结果随时间延长呈逐步恢复趋势,从3 d开始,SCI1组的BBB评分高于SCI2组(P<0.05)。各组大鼠后肢左右侧活动情况无明显差异,实验过程中无大鼠死亡。术后28 d HE染色、Neu N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2组脊髓受损程度明显重于SCI1组(P<0.05)。[结论]该新型大鼠脊髓打击器制作简便、可行性高,建立的SCI模型具有稳定性高、可重复性强、损伤程度可调节等特点,适合相关科研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虾青素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144只健康成年清洁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假手术组3组,每组48只。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术后即刻实验组给予虾青素(75 mg/kg)灌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橄榄油灌胃,每日2次。术后1 d及1、2、3、4周采用BBB评分法评定大鼠运动功能;术后24 h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术后6、24、48 h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术后48 h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计算脊髓损伤面积比,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并采用Kaptanoglu评分法进行超微结构评分。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术后1~4周实验组大鼠BBB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对照组和实验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SOD活性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中AI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对照组和实验组脊髓组织含水量、脊髓损伤面积比及超微结构评分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虾青素能够抑制脊髓损伤后的脂质过氧化,减轻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减轻脊髓水肿,减少脊髓损伤面积,减轻脊髓组织病理学损伤,改善了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有效地保护了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异丙酚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60只,体重230~270 g,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和异丙酚组.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打击后30 min,异丙酚组经尾静脉持续输注1%异丙酚60 mg·lg-1·h-1 1 h,其余2组持续输注0.9%生理盐水6 ml·kg-1·h-1 1 h.应用斜板实验评分法和BBB联合评分法评价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脊髓组织细胞凋亡;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结果 异丙酚组行为学评分高于脊髓损伤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各时点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均升高(P<0.01);与脊髓损伤组相比,异丙酚组各时点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均降低(P<0.05);脊髓损伤组脊髓病理损伤较异丙酚组重,可见大量神经元坏死.结论 持续静脉输注1%异丙酚60 mg·kg-1·h-1 h可减轻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50只Wistar大鼠成功制备脊髓打击模型,随机分成3组:DMEM移植组、细胞移植组、空白对照组.术后通过BBB评分来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情况,通过HE染色、嗜银染色观察损伤周围空洞形成以及神经轴突的再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观察hUC-MSCs在损伤局部存活、迁移、分化情况以及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来比较各组损伤局部胶质瘢痕形成的面积.[结果] BBB评分结果表明损伤后3周细胞移植组高于其他两组(P<0.05),免疫荧光显示hUC-MSCs移植到大鼠体内后在损伤局部存活并向损伤局部迁移;但是并没有检测到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细胞移植组损伤周围形成的胶质瘢痕面积少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移植hUC-MSCs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Wnt信号分子Wnt-1、β-连锁蛋白(β-catenin)及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在脊髓损伤局部的表达情况.方法:50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麻醉下手术显露T9~T11椎板,切除T10全椎板,实验组大鼠用NYU打击器以10g×5cm的打击能量致伤T10脊髓,对照组只行全椎板切除,不致伤脊髓.分别于术后1d、3d、5d、7d、14d每组各取5只大鼠,取以损伤区为中心共15mm范围内(对照组取相应部位)脊髓组织,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mRNA表达量.结果: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Wnt-1和β-catenin出现高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减弱,14d左右其表达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在脊髓损伤后1d和3d时GSK-3β呈低表达,5d后其表达逐渐增强,各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Wnt-1和β-catenin及GSK-3β均呈低表达,各时间点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脊髓组织中Wnt-1,β-catenin及GSK-3β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Wnt信号在脊髓损伤后的早期被激活,其可能与脊髓损伤后的修复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七氟醚在脊髓对伤害性屈反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型改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椎管开窗方法的实用性。 方法 将40只普通级成年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传统组(20只,采用传统蚕食法椎管开窗进行造模)、改良组(20只,采用椎板揭盖开窗法进行造模),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死亡率,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评价2组大鼠运动功能(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及HE染色结果判定脊髓功能障碍及造模成功与否。 结果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28 d死亡率的比较,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及HE染色结果提示以椎板揭盖开窗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成功率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椎板开窗相较传统椎管开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运用于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14.
邓潇  王国毓  戴明明 《骨科》2016,7(6):448-452
目的 探讨新型改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椎管开窗方法的实用性.方法 将40只普通级成年SD(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传统组(20只,采用传统蚕食法椎管开窗进行造模)、改良组(20只,采用椎板揭盖开窗法进行造模),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死亡率,并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评价两组大鼠运动功能(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及HE染色结果判定脊髓功能障碍及造模成功与否.结果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28 d死亡率的比较,改良组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大鼠术后BBB评分及HE染色结果提示以椎板揭盖开窗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成功率与传统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椎板开窗相较传统椎管开窗方法有明显的优势,可广泛运用于脊髓损伤基础研究的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胚胎脊髓移植对损伤脊髓 GAP- 43 mRNA表达和大鼠后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 Wistar大鼠 66只,随机被分为脊髓半切洞损伤应用胚胎脊髓移植组 (脊髓移植组, 30只 )、单纯脊髓半切洞损伤明胶海绵填充组 (单纯损伤组, 30只 )、正常对照组 (6只 )。术后第 1、 3、 7、 14、 28 d,对大鼠进行 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检查后肢功能。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 GAP- 43 mRNA的表达,记录阳性细胞数,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第 1 d,在脊髓移植组和单纯损伤组的损伤脊髓灰质中都可见到 GAP- 43 mRNA的表达。于损伤后迅速增加,第 7 d时达到高峰。脊髓移植组 GAP- 43 mRNA蛋白表达为 39.24± 6.83,约是单纯损伤组 (21.48± 7.83)的 2倍 (P< 0.05)。胚胎脊髓移植后可使损伤的脊髓中 GAP- 43 mRNA持续高表达至术后第 28 d,而单纯损伤组仅持续到术后第 14 d。增加的 GAP- 43 mRNA阳性细胞数与神经功能的改善平行。结论胚胎脊髓移植后可使损伤大鼠脊髓高表达 GAP- 43 mRNA,并促进大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7-T8)脊髓完全横切损伤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横断组(n=10)、GDNF治疗组(n=10)。于大鼠脊髓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24周时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处理,取材前行电生理检测。所取脊髓标本作神经中丝(NF-200)、生长相关肽-43(GAP-43)、胶质原纤维生长蛋白(GFAP)免疫组化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行为学评分表明,3周后,GDNF组好于单纯横断组(P〈O.05),术后24周,GDNF组和单纯脊髓横断组中均未记录到SEP波形,BDA示踪也未见伤区及远段蓝染的神经纤维,但GDNF组空泡样变较单纯横断组轻。免疫组化图像分析GDNF组的NF-200和GAP-43染色结果与单纯横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DNF组GFAP染色明显弱于单纯横断组(P〈0.05)。结论:GDNF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区及两端的神经细胞功能,但没有功能意义上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预先给药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96只,体重220~280 g,随机分为3组(n=32):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辛伐他汀预先给药组(Si组).IR组和Si组采用夹闭腹主动脉45 min后开放的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Si组制备模型前3 d开始以辛伐他汀20 mg·kg-1·d-1灌胃,连续3 d.分别于再灌注6、12、24 h时取8只大鼠,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于再灌注2、6、12、24 h时取8只大鼠,采集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活性.取完血样后取大鼠脊髓组织,测定Toll样受体4(TLR4)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含量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含量,光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Si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血清CK-BB活性、脊髓TLR4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CAM-1含量升高(P<0.05或0.01).与IR组比较,Si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升高,血清CK-BB活性、脊髓TLR4 mRNA表达、NF-κB活性、TNF-α和ICAM-1含量降低(P<0.05或0.01).Si组脊髓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IR组.结论 辛伐他汀预先给药可减轻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下调TLR4表达、抑制NF-κB激活,从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activated microglia grafting on rats' 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Methods: Microglia were separated from primary culture and subcultured for 3 generations. Lipopolysaccharide was added to the culture medium with the terminal concentrition of 10 μl/L for microglia activation 3 day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Totally 80 adult Wistar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ransplant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rats in each group. Spinal cord injury model of rats was set by hitting onto the spinal cord using a modified Allen impactor. With a 5 μl micro-syringe, the activated microglia suspens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injured area 7 days after the first operation. 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 (BBB) scoring for 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was taken on the 1st, 7th, 14th, 21st, and 28th day after microglia transplantation, and 8 rats were sacrificed at each time point mentioned above, respectively. Frozen sections of the spinal cord were made for haematoxylin-eosin (HE) and Naoumenko-Feigin stainings. SPSS 11.0 software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s: BBB scores for 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on the 14th, 21 st, and 28th da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Most liquefaction necrosis areas disappeared and only a few multicystic cavities surrounded by aggregated microglia remained in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Naoumenko-Feigin staining for microglia showed that the transplant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more positive cells (P<0.05).Conclusions: Grafting of activated microglia into the injured spinal cord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hind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nd reduce the size of liquefaction necrosis area. The extent of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aggregated microglia.  相似文献   

19.
低剂量他克莫司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他克莫司(tacrolimus,又名FK506)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是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2只)、损伤组(30只)和FK506治疗组(30只)。采用Allen’s打击法致伤大鼠T10脊髓,假手术组仅做椎板切除术。FK506治疗组在脊髓损伤后5min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FK5060.3mg/kg,其余两组以相同方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致伤后30min、6h、24h、48h、72h取伤段脊髓组织行病理观察及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伤后1、3、7、14、21d行脊髓功能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结果:伤后3、7、14、21d,FK506治疗组斜板实验和BBB评分明显优于损伤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伤后各时间点FK506治疗组脊髓损伤区出血坏死较损伤组轻;伤后6、24、48、72h神经细胞凋亡FK506治疗组较损伤组明显减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低剂量他克莫司(0.3mg/kg)治疗对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微环境调控的影响及神经功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方法选用SD大鼠80只,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脊髓损伤组(SCI组,n=20);使用乌司他丁组(U组,n=20);使用甲基强的松龙组(M组,n=20);乌司他丁+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用药组(U+M组,n=20),所有给药组在脊髓损伤后0.5h、4h、8h、24h、36h、48h、60h、72h给药。在脊髓损伤后24h、72h、1周、2周、3周5个时间段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脊髓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使用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损伤脊髓的病理形态;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增高。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使用乌司他丁能有效的保护神经细胞,抑制细胞进一步衰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