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CR—RFLP鉴别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微小按蚊复合体不同亲缘种A和C的分子鉴别方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 用单蚊蚊腿消化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核糖体28S第3结构域(D3)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纯化、克隆和测序;分析微小按蚊A和CD3基因的酶切图谱,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对两者PCR产物进行特异性切割,按照酶切片段长度区分两亲缘种。结果 微小按蚊A被限制性内切酶MboⅡ切割后在约376bp、268bp和108bp处出现3条条带,而微小按蚊C因第96bp、97bp位点突变,不存在限制性内切酶MboⅡ的特异识别位点而未被消化,仅在376bp处存在唯一条带。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PCR-RFLP分子鉴别方法能有效地将形态难以鉴别的微小按蚊亲缘种A和C(GenBank:AF416782,AF41:5594)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
云南微小按蚊A和C栖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我国云南地区微小按蚊A、C栖息习性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在云南省勐腊县和元江县各选取一个自然村的人房和牛房,采用紫外灯通宵悬挂诱捕法采集蚊虫样本,将经形态学鉴定的微小按蚊的样本,分别取单蚊蚊腿,经多重PCR方法鉴别为微小按蚊A或C,统计其在人房和牛房的分布差异。对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和测定D3序列进行鉴定。 结果 在人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21.4%,微小按蚊C为78.6%;牛房中,微小按蚊A所占比例为18.5%,微小按蚊C为81.5%,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57,P>0.05)。疑为微小按蚊A/C杂合子的样本,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ASA)结果同时出现微小按蚊A、C的特征条带(PCR-ASA: 376、294和112 bp, PCR-RFLP: 108、268和376 bp),其D3序列在微小按蚊A与C的所有5个变异位点均出现杂合峰信号,即同时具有微小按蚊A和C相应碱基的峰信号。 结论 尚未发现我国云南微小按蚊A、C在人房和牛房的栖息比例存在差异。在我国云南勐腊县首次发现微小按蚊A/C杂合子。  相似文献   

3.
微小按蚊A、C的PCR和同工酶鉴别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摇比较PCR和同工酶两种鉴别微小按蚊A、C亲缘种的方法。 方法 将现场采集后经形态初步鉴定为微小按蚊的样本,经PCR产物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与乌头按蚊和杰普尔按蚊区分,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PCR-ASA)进一步鉴别微小按蚊A和C。再将用此方法鉴别后的微小按蚊羽化24 h内单只虫体样本,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加以辨别区分。 结果 经测序验证,PCR方法可以简单明确地将微小按蚊A、C加以鉴别。几种用于鉴别的同工酶中,只有酯酶(EST)同工酶对微小按蚊A、C具鉴别意义。 结论 对于微小按蚊A、C的鉴别,PCR方法明显优于同工酶方法。  相似文献   

4.
PCR-RFLP技术用于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区别赫坎按蚊种团内近缘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技术,对辽宁省现场捕获的按蚊用特异性ITS2引物进行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中华按蚊的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RsaⅠ酶切成350 bp和200 bp两条酶切DNA条带;嗜人按蚊核糖体DNA(rDNA)的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成410 bp的酶切DNA条带; 雷氏按蚊的ITS2基因PCR扩增产物能分别被限制性内切酶RsaⅠ和HinfⅠ酶切,分别显示350 bp和400 bp的酶切DNA条带;八代按蚊的PCR扩增产物没有显示明显的限制性内切酶RsaⅠ或HinfⅠ酶切条带.结论依据rDNA的ITS2区段基因特征建立的PCR-RFLP技术可用于鉴别赫坎按蚊种团的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择进化速率不同的核糖体rDNA-ITS2、rDNA-28S-D3基因和线粒体DNA(mtDNA)COⅡ基因作为分子标记,研究我国微小按蚊变异及新的亲缘种。方法用蛋白酶K消化单蚊蚊腿,提取基因组DNA,PCR特异扩增rDNA-ITS2、rDNA-28S-D3和mtDNA-COⅡ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基于mtDNA-COⅡ基因采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种系发生树。分析微小按蚊变异地位和进化关系。结果1)云南元江微小按蚊rDNA-ITS2扩增片段约700bp,其他微小按蚊为480bp左右;2)ITS2和D3序列分析显示3种单倍型,其中元江微小按蚊基因长度与碱基组成显著不同;3)mtDNA-COⅡ种系发生树显示元江微小按蚊与其他微小按蚊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我国存在微小按蚊A和C之外的新的微小按蚊亲缘种。  相似文献   

6.
不同地区微小按蚊rDNA-ITS2序列差异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我国云南、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泰国等不同地区微小按蚊核糖体 DNA第 2内转录间隔区 ITS2 )序列差异。 方法 取单只雌蚊蚊腿消化提取 DNA,PCR特异扩增 r DNA- ITS2片段 ,并对其扩增产物纯化、测序及分析。 结果 发现 2种不同的 ITS2序列 Gen Bank登录号 :AF4 16 783,AF4 16 784 ) ,分别与微小按蚊 A和 C同源 ,ITS2序列长度及 GC含量分别为 4 81bp,5 4 .0 4 %和 4 83bp,5 4 .2 3%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但 2 2个固定位点存在碱基置换和插入 /缺失 ,序列差异为 5 .8%。 结论 研究区内微小按蚊存在 A和 C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相似文献   

7.
用PCR-RFLP技术鉴别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依据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rDNA的ITS2区段基因特征 ,建立一种新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基因鉴别技术。方法 对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可疑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样本通过采用特异性ITS2 引物PCR扩增 ,限制性内切酶RsaI和HinfI消化 ,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进行PCR -RFLP基因鉴别。 结果 不同地区嗜人按蚊rDNA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能被限制性内切酶HinfI酶切 ,并显示一条 4 5 0bp的酶切DNA条带 ;中华按蚊的ITS2 基因PCR扩增产物则能被限制性内切酶RsaI酶切 ,并显示 4 0 0bp和 2 0 0bp两条酶切DNA条带 ;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嗜人按蚊相同而广东珠海可疑嗜人按蚊的PCR -RFLP结果与中华按蚊相同。结论 依据rDNA的ITS2 区段基因特征建立的PCR -RFLP技术可用于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基因鉴别。采用该PCR -RFLP基因鉴别技术发现辽宁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国大陆的嗜人按蚊属同种 ,而广东可疑嗜人按蚊的基因与中华按蚊属同种。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赫坎按蚊种团内亲缘种间基因组中重复DNA限制酶切长度差异。研究的蚊种包括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凉山按蚊、克劳按蚊和小宽按蚊等5个亲缘种。制备每种蚊的基因组DNA,分别以BglⅡ、HaeⅡ和PstⅠ等3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琼脂糖电泳分离,比较重复序列DNA的带型.结果显示5个亲缘种的重复DNA的限制酶切片段的带型有明显的差异.该法敏感可靠,可作为亲缘种间鉴别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基因鉴别技术,应用于现场按蚊样本的鉴别。方法用分子生物学软件Vector NTI 9.0,对赫坎按蚊复合体的嗜人按蚊、雷氏按蚊、中华按蚊、八代按蚊4个近缘种按蚊rDNA基因的ITS2区段序列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预测分析,选择特异性内切酶,建立一种能同时鉴别4种近缘种按蚊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 RFLP)单酶切法鉴别技术,并对现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进行基因鉴别。结果软件预测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4种按蚊的rDNA基因的ITS2区段可被限制性内切酶Dde I切成大小易于区分的不同片段,PCR RFLP单酶切实验结果和软件预测结果完全吻合。4个疟疾流行区捕获的452只按蚊样本经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鉴定有20只嗜人按蚊、6只雷氏按蚊、391只中华按蚊、35只八代按蚊,与形态学鉴别结果符合率为93.4%,与PCR RFLP双酶切法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新建立的PCR RFLP Dde I单酶切法基因鉴别技术可准确鉴别赫坎按蚊复合体,比传统的形态学鉴别更为简便、可靠,适合用于复合媒介地区的媒介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约氏疟原虫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和易感的斯氏按蚊核糖体基因内转录第二间隔区(rDNAITS2)的基因特征。方法对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ITS2基因进行PCR扩增,PCR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基因测序,并采用相关在线程序及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其它传疟按蚊的ITS2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的ITS2基因PCR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Xho I消化,产生不同的酶切图谱;测序结果表明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ITS2序列分别为715bp和466bp,且两种按蚊ITS2序列的GC含量和简单重复序列等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两者碱基差异水平为53.5%;分子进化树显示,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形成单独的支系。结论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ITS2基因具有不同的基因特征,其遗传多态性可能与产生对约氏疟原虫的易感性不同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按蚊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8.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