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II)和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69例HCC患者、141例肝硬化患者、66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和比较其血清AFP、PIVKA-Ⅱ含量。进一步分析血清AFP、PIVKA-Ⅱ含量的相关性及其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AFP、PIVKA-Ⅱ及二者联合检测诊断HCC的ROC。结果:(1)HCC组血清AF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硬化组、慢性乙肝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与参考线下面积相比,AFP、PIVKA-ⅡROC曲线下面积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且PIVKA-Ⅱ的曲线下面积(AUC=0.790)明显大于AFP(AUC=0.708)。(3)PIVKA-Ⅱ在对HCC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方面均优于AFP;AFP+PIVKA-Ⅱ联合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P<0.05),准确度维持在75 %左右。(4)HCC患者血清AFP和PIVKA-Ⅱ水平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PIVKA-Ⅱ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指标,与AFP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miR-200a及AFP在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探索其成为肝癌早期诊断血清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临床收集肝正常、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液标本。运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miR-200a的相对表达情况,血清AFP水平从临床资料中提取。结果:临床标本分析结果显示,miR-200a在肝硬化及肝癌患者中均显著下调(P<0.05),AFP仅在肝癌患者中出现异常表达。结论:血清miR-200a极大程度地参与了肝癌发生,对肝硬化及肝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期间我院就诊的90例肝癌患者作为肝癌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统计两组的血清AFP、CEA水平及阳性率,比较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和CEA水平。分析肝癌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以及血清AFP和CEA水平对肝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健康组相比,肝癌组血清AFP、CEA水平及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Ⅳ期血清AFP和CEA水平最高,其次Ⅲ期,Ⅱ期次之,Ⅰ期最低(P0.05)。血清AFP、CEA阳性患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低于血清AFP、CEA阴性患者(P0.05),血清AFP、CEA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和CEA水平升高,并随TNM分期增加而上调。血清AFP阳性以及CEA阳性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下降,血清AFP联合血清CEA检测在肝癌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AFP,GP73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参芪扶正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FP及GP73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AFP、GP73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AFP、GP73水平较高,生活质量提高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总稳定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GP73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D4(Th1)和CD8(Tc1)T细胞对肝癌患者的AFP的应答反应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为其早期诊断与预防提供新策略。方法:研究对象为62例HCC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重点分析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对HCC患者的AFP-衍生肽的反应;用胞内细胞因子检测法对IFN-γ进行检测。结果:抗AFP的Tc1反应检测阳性结果在对照组为28.5%,在OkudaⅠ期的肝癌患者中为25.0%,在Ⅱ或Ⅲ期的HCC患者中为31.6%。抗AFP Th1阳性反应仅在HCC患者中检测到。抗AFP Th1阳性反应在44.4%的Child-Pugh A级的HCC患者中检测到,但是在Child-Pugh B或C级中仅15.4%。Tc1型反应在Child-Pugh A级肝功的患者中为16.7%,在Child-Pugh B或C级患者中为46.2%。结论:抗AFP Th1应答更多出现在早期肝硬化的HCC的患者中,而抗AFP Tc1应答更可能出现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这些结论为抗肝癌疫苗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致死率第3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第5大常见癌症。肝癌在临床上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患者的总生存率也很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总生存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最早发现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肝癌标志物之一。目前,多项研究表明,作为一个特异性的癌基因,AFP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中有巨大的研究价值。文中简述了AFP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在肝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中的作用,着重阐述AFP作为重要的肝癌靶标分子在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光滑鳖甲抗冻蛋白Ap AFP914及其突变体的原核表达及活性,推测TXT基序的突变对昆虫抗冻蛋白抗冻活性的影响。通过定点突变新疆荒漠昆虫光滑鳖甲抗冻蛋白apafp914基因TXT基序的规则位点个数,并亚克隆至p 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Ni-NTA纯化得到融合蛋白Trx A-Ap AFP914及3种突变体蛋白;利用Swis S-Model服务器预测分析了Ap AFP914蛋白的三维结构;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Trx A-Ap AFP914及其突变体的热滞活性。结果显示,4种融合蛋白分子量均在30 k D左右;且突变蛋白Trx A-A19T具有最高的热滞活性,而突变体Trx A-T33F和Trx A-T3345F的热滞活性显著低于未突变的Trx A-914。研究结果表明昆虫抗冻蛋白的TXT基序越规则其具有的热滞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Hmga1、M-CSF、AFP与宫颈癌患者肿瘤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在本院妇产科诊治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宫颈癌组,同期选择宫颈良性病变患者120例作为良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甲胎蛋白(AFP)含量,调查宫颈癌患者的肿瘤病理特征、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的血清Hmga1、M-CSF、AFP含量高于良性组(P<0.05)。在宫颈癌患者中,不同组织学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血清Hmga1、M-CSF、AFP含量对比有差异(P<0.05);随访到2022年1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17.28±1.25个月,死亡18例,死亡率为15.0 %。Spearsman分析显示:患者预后死亡与Hmga1、M-CSF、AFP等存在相关性(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Hmga1、M-CSF、AFP为影响患者预后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多存在血清Hmga1、M-CSF、AFP的高表达,且与患者的肿瘤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与血清Hmga1、M-CSF、AFP表达存在相关性,预测宫颈癌患者死亡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对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和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3月~2019年10月期间收治的98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TACE治疗)和研究组(49例,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TACE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生存率、生存质量改善率、血清AFP、AFP-L3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的1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生存质量改善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AFP、AFP-L3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ACE基础上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改善其短期预后及生存质量,降低其血清AFP、AFP-L3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经系统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于入院后和系统治疗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血清AFP值后,将入院时AFP值作为基线,以变化50%作为标准分组,并进行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分析。结果:9例患者血清AFP值下降超过50%(A组),28例患者AFP值升高超过50%(B组),而AFP值变化小于50%(C组)的为16例。和C组相比,A组患者PFS明显延长(P<0.05),B组PFS明显缩短(P<0.05)。B组OS短于C组(P<0.01),而A组和C组间OS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肝癌系统治疗前后的AFP值变化可作为临床上预后判断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郑州市2014—2016年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和AFP监测系统运行情况,为AFP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郑州市2014—2016年报告的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的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对AFP监测系统进行评价。结果郑州市2014—2016年AFP监测系统共报告406例,其中AFP病例378例,非AFP病例28例;发病时间以夏秋季为主;报告病例居首位的地区是二七区,报告病例157例;378例AFP病例中,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免疫史有351例;AFP病例各项监测指标除2016年合格便采集率较低外,其他均符合"全国AFP病例监测方案"的要求;AFP病例监测敏感性指标显示:378例AFP病例中,283例为外地病例。结论郑州市AFP监测系统灵敏度较高,应继续关注AFP监测重点地区、发病集中季节和重点人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研究HeLa细胞膜上甲胎蛋白 (alpha fetoprotein ,AFP)受体的存在情况及其介导的信号转导 .先用Na[12 5I]标记AFP ;标记的AFP和培养的HeLa细胞结合 ,Scatchard法和受体 配体结合法分析受体数目 ;再用放射免疫结合法分析在百日咳毒素 (pertussistoxin ,PTX)预处理前后AFP对细胞内环腺苷酸 (cAMP)浓度及细胞内蛋白激酶A(proteinkinaseA ,PKA)活性变化的影响 .在HeLa细胞膜表面存在 2种不同解离平衡常数 (Kd)的AFP受体 ,Kd1=5 2pmol L(2 10 0位点 细胞 ) ;Kd2 =2 3nmol L (114 0 0位点 细胞 ) .在AFP(2 0mg L)作用下 ,HeLa细胞内cAMP浓度变化及PKA活性的改变为与对照组比较 ,用PTX预处理前cAMP浓度升高 2 6 7% ,PKA活性增高 10 3 2 % ;用PTX预处理后升高 86 % ,PKA活性增高 2 5 3% .抗甲胎蛋白单克隆抗体可阻断AFP对细胞cAMP浓度和PKA活性的影响 .结果证明 ,在HeLa细胞膜上有 2种不同解离平衡常数的甲胎蛋白受体存在 ,受体有可能通过cAMP PKA途径介导信号转导 .  相似文献   

13.
甲种胎儿蛋白(AFP)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种胎儿蛋白(简称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在过去20年中,由于它作为胚胎、肝癌和胚源性肿瘤的特征性蛋白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AFP临床应用、物化性质、生物合成、基因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很大进展。近几年来,在分子水平上又发现AFP是不均一的,这种不均一性不但表现在其肽链的一级结构上,同样也表现在其寡聚糖单位结构上,这一发现推动了对AFP变种及其精细结构的研究。本文拟从蛋白质结构和糖基结构的差异来叙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FP)及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的蛋白芯片方法,为AFP-L3检测提供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新途径。方法:将鼠源AFP单克隆抗体和小扁豆凝集素点样固定在醛基玻片上,制备出AFP抗体和小扁豆凝集素蛋白芯片。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以及盐藻糖与小扁豆凝集素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蛋白芯片方法检测血清样本中的AFP和AFP-L3。结果:肝癌血清39份,其中37份检测到AFP;26份肝癌血清中同时检测到AFP和AFP-L3,2份肝癌血清均未检测到AFP和AFP-L3。肝细胞癌组血清样本中AFP和AFP-L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健康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统计学上无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地建立AFP和AFP-L3同时检测的蛋白芯片方法,与ELISA法和凝集素微量离心柱法相比,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便捷、省时、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特异性抑制甲胎蛋白(AFP)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AFP基因功能及AFP相关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设计并合成AFP特异性的短链寡核苷酸,退火形成双链DNA片段,通过与RNAi-Ready pSIREN-DNR-DsRed-Express Donor Vector连接、转化大肠杆菌、扩增、纯化得到所需质粒,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鉴定其分子量及插入片段的序列。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纯化后的质粒大小约为6740bp,测序证实插入序列与合成的寡核苷酸序列完全符合。结论:构建了AFP特异性的siRNA表达质粒pSIREN-DNR—DsRed-Express Donor Vector-AF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丸联合妇乐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SA)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确诊并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妇乐片口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予以桂枝茯苓丸联合治疗,所有患者连续服药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AFP)、血清LS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情况、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1.18%,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AFP、LSA、TNF-α、VEGF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4%,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桂枝茯苓丸联合妇乐片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推测其机制与降低血清AFP、LSA、TNF-α、VE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图像特征及其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胸苷激酶1(TK1)、Dickkopf相关蛋白1(DKK1)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我院从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PHC患者76例纳入研究,记作观察组。另取同期我院收治的70例良性肝病患者记作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进行MRI扫描,比较两组MRI图像特征。检测并对比两组血清AFP、TK1、DKK1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及上述各项血清学指标诊断PHC的效能。结果:PHC患者T1WI主要表现为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观察组血清AFP、TK1、DKK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可得:MRI检查联合血清AFP、TK1、DKK1诊断PHC的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上述各项检查方式单独诊断。结论:PHC患者MRI图像特征如下:T1WI主要表现为均匀低或稍低信号,T2WI主要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DWI均表现为均匀高信号。此外,MRI检查联合血清AFP、TK1、DKK1诊断PHC的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甲胎蛋白(AFP)是一个癌胚性蛋白,已被广泛用于肝癌早期诊断。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血清中AFP水平的升高,主要是由于肝细胞中AFP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_(AFP))的量增加,即是由于AFP基因转录水平升高,而不是mRNA_(AFP)翻译活性升高所致。在肝癌发病机理和肝癌治疗研究中,人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在AFP基因调控的研究上,试图从整体或离体试验中,找出影响AFP基因表达的有关因子或药物,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转录水平上研究AFP基因调控,首先要解决mRNA_(AFP)的定量测定技术,应用互补于mRNA_(AFP)的单链DNA(cDNA)作探针,通过液相杂交进行测定是目前应用最普遍,也是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MTT比色法观察了甲胎蛋白(AFP)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AFP能促进SMMC-7721人肝癌细胞的生长。当AFP与AFP抗体合用时,AFP抗体能减弱AFP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AFP抗体单用对此种细胞的生长亦有抑制作用。另一方面,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AFP和AFP抗体对HL-60人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提示AFP的促生长作用具有一定的肿瘤细胞特异性,并非一种蛋白质对培养细胞的非特异性营养作用。此外,AFP亦能促进MCF-7人乳腺癌细胞的生长,AFP抗体对此种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由于MCF-7细胞存在功能性AFP受体,也能合成和分泌AFP。这就提示,人肝癌细胞中的AFP很可能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促生长效应。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云南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柯萨奇病毒B组5型(Coxsackievirus B5,CV-B5)感染情况及病毒基因特征,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AFP监测系数据资料,描述CV-B5感染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对CV-B5分离株进行完整VP1区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生学研究.结果显示,15例CV-B5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于7个云南省内州市、贵州省及缅甸;男女比例为1∶2,5岁以下儿童占73.3%,53.3%(8/15)的病例麻痹时伴发热,以双侧下肢麻痹(66.7%,10/15)为主,临床诊断多为肌炎(33.3%,5/15),1例病例残留麻痹.CV-B5云南株之间以及与原型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5.0%~100.0%和77.2%~82.0%.云南本地存在两个基因型的CV-B5共循环,大多数云南株(16株)与中国大陆CV-B5分离株均属于D基因型(D3亚型),另外两株云南株属于国外优势流行的C基因型,与其他云南株之间存在较大的核苷酸差异(20.4%~25.0%).本研究描述了 CV-B5云南地方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首次发现我国存在C基因型.研究显示分离自不同疾病来源及健康人群的CV-B5在亲缘关系树上无特异性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