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农民精神生活的研究在视角、内容和关注点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这主要表现在:探讨了农民精神生活的现状与问题,虽然总体上来说农民精神状况良好,但是精神贫困、精神负担等问题比较凸显;研究了地域差异和社会分化对农民精神生活需求和质量的多重影响;提出了构建农民精神共同体的一般路径和主要内容。农民精神生活研究的这些理论成果,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广大中部地区,实现真正崛起的前提是这些地区农民“思想意识”的崛起。而对豫、皖两国家级贫困县111位农民(含农民工)调查反映出他们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惑。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构建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休闲文化生活方式,既是解决中部贫困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的关键,也是全面提升他们生产生活水平、加速他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深层动力和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维护农民文化权益.满足农民文化需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宁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文化惠民政策有效落实。文化建设总体升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加大。但仍有不足;各种自办文化逐渐兴起。乡贤捐助文化事业热情升高:建立了乡、村两级文化管理人才队伍,但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要着眼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特点.从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创斯、队伍建设、资金运作等方面改善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状况。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基拳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事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调查表明,受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受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影增加但仍然呈现整体贫乏的特点;农民工文化消费观念呈现代际转型的特点,同时仍存落后的一面;积极乐观、自足的心态与心理矛盾冲突并存,精神压力较大。因此,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加农民工收入,使其享有市民待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持精神领域中的"生态文明",夯实与改善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生活体验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对中国西部六个省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共计809名农民(务农394人、农民工415人)生活体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西部农民生活平淡无奇;农民工比务农更感生活百无聊赖,空虚乏味;女农民比男农民更感到生活单调;(4)在所有男农民中,男农民工生活压力更大,空虚感更强。而在所有女农民中,女农民工空虚感更强,生活压力更大。同时,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运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常州城市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面貌进行了分样本类别分析,尤其对老龄化社会的认识及其参与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样本类别各方面的特征及行为差异比较明显,但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心灵生活状态和老龄化社会认知及其参与状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口的老龄化是当今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作者认为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广大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农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却不平衡、不充分,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应该对农民的精神生活给予足够的重视,引导广大农民追求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改变农民精神匮乏的现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不够丰盈已成为制约人们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当前部分农民精神生活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迷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就要巩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树立大宣教观,激发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帮助农民树立新物质财富观,摆脱拜物教的泥沼;加强村镇党组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1.
科技进步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开拓了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形式、新领域,提高了精神文化产品制作和储存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李海峰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28-29,36
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指出基层广播电视台是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广播电视功效,努力提高其水平,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也围绕其展开。而对关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却不多,对女性农民工精神世界的关注更是较少。文章以女性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探究其精神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心理、社会三个层面解释问题出现的原因,最后从女性农民工个人、所在单位、政府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改善女性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贫困是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农村也经历着由小农经济向市场化转轨的痛苦嬗变。农村人口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体现在精神贫困上,精神贫困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彻底脱贫致富的障碍。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制度、组织和社会工作建设,催生健康向上的新农民精神,是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欧阳雪梅 《中华魂》2012,(24):1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是群众性,不能把它束之高阁,应文而化之,育而教之,推而广之。因为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发挥最终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和精神世界的健康丰富来实现,所以,让人民群众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享受者,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用的前提与基础。国家通过大力建设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6.
据对福建省福清市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情况的调查,从农民思想文化需求现状、农民娱乐文化需求现状、农民对农村现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情况以及对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现状等方面,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就满足和引导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湘西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文化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实地调查, 从文化层面分析了当代湘西少数民族农民闲暇生活方式变革的内涵,具体阐述了这种变革的文化意蕴,提出要从实现主体发展的高度认识和引导少数民族闲暇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有机统一。随着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推上时代舞台。但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精神生活的实践全过程,以批量化、边缘化、庸俗化、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精神生产的创新性、精神产品分配的公平性、精神交往的价值性、精神消费的发展性,进而产生了诸如同质生产导致无实在指涉、纵欲快感诱发无休止消费、符号消费引起无显性对立等现实问题,致使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降低。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应当从扩大优质精神产品供给、形塑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引导人们抵制符号消费等方面入手,化解文化消费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基于云南、河南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云南、河南农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考察了农民生活质量及其地区差异与民族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农民生活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地区、民族间差异明显,云南高于河南;少数民族高于汉族;云南省贫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最高;河南非贫困地区高于贫困地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