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利明  柯绿 《铸造》1995,(4):6-10
探讨了Fe-C-Cr共晶合金单向凝固过程中自生增强纤维的生长机理,并研究了纤维间距和形貌随凝固速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Fe-C-Cr共晶合金单向凝固过程中自生增强纤维的生长机理,并研究了纤维间距和形貌随凝固速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添加元素对Fe-Ta-C薄膜晶化过程的影响根据晶体结构和磁性能的变化,研究了添加合金元素Nb和Cr对Fe-Ta-C合金薄膜晶化过程的影响。用溅射法制备Fe-Ta-C合金薄膜。Fe78.5Ta8.0C13.5合金靶(纯度>99.9%)添加Nb、Cr元素...  相似文献   

4.
自生复合Cu—Cr合金的定向凝固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向凝固连续铸造技术成功制备了纤维增强的自生复合Cu-Cr合金电车线线坯,并对自生复合Cu-Cr合金的定向凝固特性,包括组织形态、枝晶间距及纤维长度等,作了详细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保持平面状或胞状的凝固界面有利于纤维状的自生复合组织的形成;当GL=210℃/cm,V=0.6mm/min时,Cu-0.8%Cr合金凝固界面呈平面状;增加凝固速率,Cu-Cr合金的一次枝晶间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快速凝固Cu-Cr和Cu-Cr-Zr-Mg合金经时效处理后显微硬度显著升高,在500℃时效后,Cu-Cr合金的硬度峰值为206HV,Cu-Cr-Zr-Mg合金的硬度峰值为250HV。用透射电镜对两台合金时效过程中析出的相的变化及共对同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Cu-Cr合金达到峰值硬度时析出相为与母相共格的面心立方Cr随后逐渐与母相失去共格关系并转变成体心立方的Cr,Cu-Cr-Zr-Mg合金对应峰值状  相似文献   

6.
系统研究了Fe100-xZrx和Fe90-xMxZr10非晶态合金的晶化温度Tcr与成分x的关系。主要结果有:用Zr替代Fe使晶化温度明显提高;在Fe-M-Zr非晶态合金系中,随x增加,当M取Mn,Cr,V时Tcr增高,当M取Co、Ni时Tcr下降,化温度与熔点Tm的比值约2/3。随着每个原子平均外层电子浓度e/a的减少Tcr值线性地增高,上述结果用相关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Ti-47Al合金添加少量Nb、Cr、V元素并经恒温锻造后,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显微组织特征,以及Nb、Cr、V对合金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Ti-47Al-2NB-1Cr-1V及Ti-47Al-2V-1Cr合金的热处理组织形貌主要取决于高温处理的温度。在(y+a)两相区,稍低于Ta温度处理时,a相显著粗化,随加热温度的降低,a,y两相均明显细化,进一步降低加热温度,发生y相的明显粗化,通过控  相似文献   

8.
Fe—Cr合金在650℃熔融(Li—K)2CO3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潮流  王文 《金属学报》2000,36(6):651-654
研究了纯铁,Fe-5Cr,Fe-10Cr,Fe-20Cr、Fe-25Cr合金在650℃熔融(0.062Li-0.38K)2CO3(摩尔分数)中和空气气氛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纯铁,Fe-5Cr及Fe-10Cr合金均遭受较快腐蚀,Cr的加和量在10以下无助于改善Fe的耐蚀性能,而Cr的加入量为20和25则能显著改善Fe的耐腐蚀性能,讨论了纯铁及Fe-Cr合金的腐蚀机制。  相似文献   

9.
溅射Cu-Cr合金微晶涂层的氧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磁控浅射法制备了不同含Cr量的Cu-Cr合金微晶涂层,春在700与800℃,0.1MPa纯氧气的氧化。结果表明:Cu-Cr合金微晶涂层的氧化行为明显不同于普通的Cu-Cr合金,Cu-Cr合金微晶涂层氧化后均形成了连续的Cr2O3层,且含40%Cr的Cu-Cr合金微晶涂层氧化后形成了单一的Cr2O3膜,本文结合双相合金氧化的特点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磁控溅射在Ni-5Cr-5Al(原子数,%)合金上制备与基体相同成分的微晶涂层,获得的涂层在1000℃空气进行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200h氧化后涂一成了分层结构的氧化膜:外层为NiO和NiA12O4,内层为连续致密的α-A12O3。微晶化使得Ni-Cr-Al系三元合金表面生成一层连续A12O3所需的Cr、AL含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机械合金化Cu-Cr合金在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两相颗粒极细的Cu-Cr与Cu-40Cr合金,研究其在700 ̄800℃,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MACu-20Cr及MACu-40Cr合金24h氧化后均形成了连续的Cr2O3层,这主要由于两相颗粒的细化,加快了Cr颗粒的溶解,缩短了Cr的扩散距离,从而有效地促进Cr2O3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试验用Bridgeman定向凝固技术制取了Fe-3C-30Cr共晶自生结构复合材料,对该材料的组织性能特点的深入研究表明:该复合材料的组织为奥氏体基础上均匀分布着定向排列的(FeCr)7C3碳化物,提高凝固速度R能有效地细化碳化物纤维,但同时也降低了碳化物纤维的齐整度。通过控制定向凝固条件,可使材料具备极佳的抗拉性能,其抗拉强度值可达2300MPa以上。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Cr ON MICROSTRUCTURE OF Ti_3Al+TiAl ALLOY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运荣  赵林岩 《金属学报》1994,30(3):97-103
研究了Ti-44.9Al(at.-%)和Ti-44.3Al-3Cr(at.-%)合金的铸态组织及其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结果表明:Cr增加了Ti-Al合金中TiAl(γ)相的含量,促使Ti3Al(α2)相由片状变成块状;加速了α2+γ片状组织的不连续粗化过程,形成了尺寸较小的新生α2+γ晶。因此,加Cr和1150℃长时热处理是细化α2+γ两相合金铸态粗晶组织的有效途径;Cr促进有序体心立方β2相的  相似文献   

14.
粉末冶金Cu-Cr合金在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具有均匀两相组织的粉末冶金Cu-25Cr和Cu-50Cr合 0.1MPa氧气中的氧化。与组织不均的铸态Cu-Cr合金相似,氧化后两种成分的粉末冶金Cu-Cr合鑫匀形成了复杂的混合氧化膜,但未形成连续的Cr2O3层。而经机械合经法获和的铬颗粒大小在1μm左右的Cu-20Cr合金,氧化时则形成了连续的Cr2O3层。档见,在二元双相合金中,合 氧化行为与合金的组织形态,大小和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磁控溅射在M-5Cr-5A1(原子分数,%)合金上制备与基体相同成分的微晶涂层.获得的涂层在 1000℃空气中进行了氧化实验.结果表明, 200 h氧化后涂层表面生成了分层结构的氧化膜:外层为NiO和NiA12O4,内层为连续致密的α-A12O3.微晶化使得Ni-Cr-A1系三元合金表面生成一层连续A12O3所需的Cr、A1含量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6.
Cu-Cr-Ni合金在800℃,0.1 MPa纯氧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中秋  牛焱  吴维 《金属学报》2000,36(6):647-650
研究了Cu-20Cr-20Ni和Cu-20Cr-40Ni两种合金在800℃,0.1MPa纯氧气中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Cu-20Cr-20Ni合金的氧化动力学遵循近似的抛物线规律,而Cu-20Cr-40Ni合金的瞬时抛物线速度常数随时间而降低,两种合金生成组织复杂的氧化膜,外层是一连续的CuO层,内层是Cu2O、NiO和Cr2O3组成的混合区,其中Cu2O基体上分布着少量未氧化完全的Cr颗粒,这种  相似文献   

17.
非晶态Fe-W镀层铬酸盐钝化膜耐蚀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Fe-W非晶镀层经铬酸盐钝化处理,可获得具有装饰效果的含Cr钝化膜。经测定,孔蚀电位较钝化前正移1.68V,明显改善了抗CI-腐蚀的能力。AES与XPS的分析结果表明:钝化膜由内外两层构成,外层为Fe(CrO4)3·Cr2(CrO4)3/Cr2(Cr2O7)3·Fe(OH)3/FeOOH·WO3·nH2O等化合物,内层由Cr2O3,CrO3,CrOOH,FeO,Fe2O3及WO3组成。钝化膜厚度约为60nm。该双层饨化膜有效地阻止了Cl-对基体金属的腐蚀。  相似文献   

18.
围绕给Bi系超导材料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综述了1991年以来Bi-Pb-Sr-Ca-Cu-O系相关系研究的最新结果。主要包括Ca-Cu-O三元系,Sr-Cu-O三元和纱,Bi2O3-CuO伪二元系,(Bi,Pb)2Sr2CuOx-CaCuO2伪二元系,Bi2O3-CaO-CuO伪三元系,Bi2O3-SrO-CaO伪三元系,Bi2O3-SrO-CuO-MO(M为Ca,Pb)伪四元系。此外,还讨论了与  相似文献   

19.
从聚变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工作环境出发,分析了Fe-Cr-Mn系合金取代Fe-Cr-Ni系合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展望Fe-Cr-Mn系合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从聚变堆第一壁结构材料的工作环境出发,分析了Fe-Cr-Mn系合金取代Fe-Cr-Ni系合金的可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展望Fe-Cr-Mn系合金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