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的心理问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安置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30%~50%。统计国内文献其发生率平均为37.8%,电击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多,占55.5%,ICD本身产生的占35.6%。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及后果有①焦虑、抑郁;②行为对抗和自杀;③性功能障碍;④安置器械一侧肢体强迫制动和肢体乏力;⑤频繁室性心动过速发作。产生的原因有①生物学原因:基础心脏病的发作和加重;②认识因素:对ICD植入适应不良和对电击产生恐惧;③社会性因素:社会支持系统发生变化。处理策略有①加强基础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的治疗;②调整ICD参数,减少电击治疗;③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④改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2.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是近年来器械治疗的一大进展。因其无需静脉植入除颤导线,可避免静脉导线相关的一些并发症,但局限为没有起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报道13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的临床应用与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10例单腔ICD及3例双腔ICD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共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entricular tachycardia/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T/VF)38次(持续性VT 36次,VF 2次),其中37次治疗成功,1次失败。非持续性VT 121次,发作均自行停止。36次持续性VT中33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ATP)终止,2次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1次VT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例共2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1例术后3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共有3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和(或)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 ICD植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给予患者心理治疗、对提高ICD的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对于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发生过心肌梗死或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患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均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对于存在SCD高危因素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Brudaga综合征患者ICD治疗同样能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对于同时符合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证的患者CRT-D治疗是最佳治疗方案。在我国ICD的二级预防尚难实现,一级预防的实施将面临更艰难的现实。  相似文献   

5.
对于心室颤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VT)、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VT患者、其他治疗不能满意奏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为此类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领域。近年来国内外ICD在缺血性心脏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及心力衰竭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也同时存在一定的争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出现电风暴现象的一般规律及诊治经验。方法总结1996年8月至2008年6月间96例ICD植入患者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 ,并比较单次电风暴患者与多次电风暴患者在年龄、随访时间、首次电风暴发生时间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的指标。结果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2个月,有12例(12.5%)发生了电风暴,首次电风暴事件距离ICD植入术后的中位数为31天。相对于单次电风暴患者而言,发生多次电风暴患者的LVEF较低。结论 ICD患者植入术后,电风暴的发生率为12.5%,多次发生电风暴的患者具有低LVEF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导线故障的原因有导线与机体的相互作用、植入技术欠佳和导线本身的缺陷。临床表现为起搏感知功能异常、除颤功能异常及机械并发症。可通过起搏与感知功能表现以及阻抗的变化加以识别,通过铁磁试验以及更换或拔除导线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8.
46例接受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ICD成功终止了18例(38.3%)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共146次。7例(16.3%)发生不恰当治疗,调整ICD参数及药物治疗方案后好转。结论:ICD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的手术方法、除颤阈值 (DFT)测定及ICD工作参数设置等临床经验。 10例患者 ,6例有反复晕厥病史。 2例晕厥时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体外电除颤成功 ,另 8例心内电生理均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其中冠心病 8例 (1例合并Brugada综合征 )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发性室颤 1例。 5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 :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 ,术中所有患者成功诱发室颤 ,并一次电击成功。手术时间 92± 2 7min。DFT≤ 2 0J,电击阻抗 4 1.2± 15 .3Ω ,R波高度 16 .3± 6 .6mV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方法简单 ,安全可靠 ;术前口服适量胺碘酮对术中诱发室颤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患者中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评价AF对ICD治疗患者再次住院、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的影响。182例ICD置入患者,随访48±17个月,用存活率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对AF组和窦律(SR)组再住院率、不适当放电治疗和总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再发生率和再住院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存活率分析,AF组患者较SR组患者低(P=0.038)。ICD治疗患者,新的AF发生率为8.43%。在AF组中,ICD治疗前有AF病史的患者其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25%,而新出现AF病史的患者,不适当放电治疗发生率为64.3%(P<0.05)。结论:ICD治疗后,新发现的AF患者有更高的不适当放电治疗危险。有AF病史的患者,3年存活率比一直为窦性节律的患者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结果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相似文献   

13.
1例80岁、男性患者,因出现5次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程控发现右室导线起搏阻抗显著升高,腔内心电图提示感知到间断出现的噪音,X线示导线在ICD脉冲发生器处出现异常,考虑ICD脉冲发生器已接近选择性更换指征,遂更换,手术发现导线内芯断裂,乃更换右室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  相似文献   

14.
探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术后电风暴的解决方法。患者男75岁,行单腔ICD置入术。术后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350余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36次,其中治疗成功325次,短阵快速起搏(Burst)治疗成功317次,Burst+阵内递减起搏(Rmap)治疗成功8次,11次ATP治疗失败后电转复成功。术后电转复共13次,一天最多电击4次。经过程控ICD,加强ATP治疗,强化药物治疗,抗心力衰竭、对症治疗,VT仍不能有效控制,最后采用射频消融治疗VT得到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电击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植入ICD患者的基础特征,将患者是否进行了ICD治疗分为治疗组和未治疗组,比较两组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电击的预测因素。结果随访18.8±14.3个月后,其中8例共经历21次电击。ICD电击治疗的发生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r=1.129,P=0.030),与年龄、性别、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消融、胺碘酮及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多变量COX分析证实左室射血分数(HR 1.08,95%CI 1.07~1.09,P=0.016)是发生电击治疗的独立预测参数。结论严重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ICD患者容易出现电击治疗。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54岁.因"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电击数十次并报警数次"就诊.程控发现发生了无症状性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因参数设置不当而导致患者在清醒的状态下反复遭受ICD的多次误治疗(包含了不恰当的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和放电治疗),及时的ICD程控随访调整参数,提高了ICD的鉴别诊断能力,未再发生ICD不恰当治疗的情...  相似文献   

17.
多项研究显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限于昂贵的费用及植入后的相关并发症,目前的危险分层的策略还有待不断改进,以使ICD在挽救更多生命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18.
一例31岁男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先后两次在晨起锻炼后由具有长短周期现象的室性早搏触发造成心室颤动,并分别被自动体外除颤器和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成功终止,避免了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可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但增加了电风暴的发生率。此类患者潜在的致心律失常病理基质,ICD植入术中的操作损伤、阈值检测损伤以及ICD的电除颤治疗或误放电带来的电活动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治疗患者本身存在的致心律失常病理基质和减少ICD相关的心脏损伤是ICD相关电风暴的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