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通知》从调查评价、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加强监测等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一部署表明,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将步入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浅层地热能的特性,以及国内外地热泵技术与浅层地热能应用发展趋势.分析了我省浅层地热能的地质条件和推广应用的优势,并提出了我省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实现供热制冷,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大力发展浅层地热能产业,对促进地热资源合理利用,促进节能减排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诸城市在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4.
只要在合理的前提下,开采浅层地热能,是不会引发地质灾害的,所以地质环境的监测必须要做。  相似文献   

5.
浅层地热能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环保、清洁、储量巨大的新型能源资源,逐渐被人们认识、接受和重视。该文选取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威海市环翠区进行了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为威海市环翠区更好的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资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近年来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受到烟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文在系统搜集烟台市城区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地热地质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抽水试验、回灌试验、现场热响应试验等工作手段,基本查明了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涉及的地下水富水性特征、地下水回灌系数、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及岩土体结构等系列基础条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法对烟台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与地埋管地源热泵两种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方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其中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牟平城北部,面积约53.66km~2;较适宜区分布于黄垒河、柳林河、夹河、辛安河等河流下游地区,面积约91.99km~2;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分布于调查区大部分地区,面积约739.09km~2;较适宜区分布于区内冲洪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面积约261.58km~2;不适宜区分布于福山邢家山、王家庄一带,面积合计2.29km~2。经概算烟台市城区100 m以浅,浅层地热容量为165.41×10~(12)kJ/℃,其中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120.76×10~(12)kJ/℃,较适宜区浅层地热容量为44.26×10~(12) kJ/℃。城区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冬季换热功率为24.40×10~5 kW,夏季换热功率为48.80×10~5 kW;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夏季换热功率为1.04×10~8 kW,冬季换热功率为0.79×10~8 kW。该成果为促进烟台市节能减排,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翔实可靠地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能取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已被社会广泛认可。但它的开发利用是通过热泵系统,从地质体中汲取地温资源与建筑物间进行能量交换,必然打破地质环境的自然生态平衡。该文分析了地源热泵工程对岩土体和地下水的温度、地下水水位、水质、微生物生存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内容,包括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传输系统和控制系统,重点介绍了地埋管和地下水2种不同换热方式热泵工程各自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中地质环境监测点(孔)平面布置位置和数量、垂向上监测仪器的深度和间隔距离、主要的监测项目、监测精度、频率要求,以及利用监测数据可进行分析的内容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的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加上能源的紧缺,地热能这种清洁能源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些年来地热能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是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9.
鲁北地区于2001年已陆续开始应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但区内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工作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区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为促进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资源评价工作,前期在调查区域内开发利用现状和摸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地下水换热方式和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采用热储体积法对该区的浅层地热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鲁北地区浅层地热容量为29.386×1015kJ/℃;并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分别对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可利用换热量也进行了计算,得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0.848 9×1010kW·h,地埋管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6.526 1×1012kW·h。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定性、半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地埋管换热系统适宜性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野外试验、室内测试等基础数据的基础上,选取地下水埋藏深度、砂层厚度、成孔难易程度、地面沉降、热扩散率、比热容、综合热导率等7个评价指标,将东营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这是东营地区第一次利用实测数据开展浅层地热能适宜性评价,为今后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满足我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浅层地热能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12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从调查评价、编制规划、加强监测三个方面,对大力推进我国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部署.国土资源部这一部署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表明我国的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问题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潍坊市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调查区内浅层地热热容量可折合标准煤1355.28万t,利用范围较广。该文对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勘查论证不充分,开发过程和开发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建议,为综合开发利用该资源,改善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浅层地热能是地热资源的组成部分,分布广,利用价值大,既可缓解能源紧张矛盾,又有利于保护环境。该文分析了郓城县浅层地热能条件,对地埋管换热方式有关热物性参数进行了测试,对郓城县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了计算评价,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临沂城区浅层地热能利用方式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临沂城区浅层地热容量丰富,利用潜力大,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通过对该区进行地埋管勘查和地下水换热方式勘查研究,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控制因素对该区进行了适宜性分区,区内只有部分区域适宜采用地下水换热方式,绝大部分区域较适宜采用地埋管换热方式。  相似文献   

15.
问题的提出2007年1月30日,全国地热(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现场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地源热泵技术成为与会人士关注的焦点。原计划250人左右的会议,却吸引来400余人,会场不得不重新选定。这种火热,实际上是地热在能源中地位上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湖州市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湖州市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并荣获国土资源部规划优秀成果一等奖。经过五年的实施,《规划》确定的经济目标已经实现,湖州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建筑石料生产基地和重要的优质水泥生产基地。2005年,湖州市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再次率先编制完成新一轮矿产资源规划《湖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5—2015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国土资源厅已于去年10月批准。当前,各地新一轮规划编制即将启动,湖州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的实践以及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问题,值得借鉴。[编按]  相似文献   

17.
魏东 《国土资源》2007,(10):29-31
当前,各地正在扎实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本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我们如何吸取上轮规划的经验和教训,谨慎应对规划修编若干敏感问题,真正做到科学、务实、公平编制规划,笔者认为,要重点研究以下6个方面的问题,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强化措施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8.
采取环境地质调查、水位测量、水样分析、土样分析、抽水试验等多种工作手段,对东营市卤水开采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总结了卤水资源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开采现状,进行了浅层卤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为当地合理布局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都对国土资源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如此集中系统地讲土地和资源保护问题,是史无前例的,充分表明了中央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此,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宁波发展大势,及时转变发展和管理理念,全力以赴抓好“双保”工程.求创新、强服务、重衔接、深调研,努力为推进“六个加快”战略和“五水共治”“双驱动四治理”“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决策部署做好国土资源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管理的“龙头”和依法行政的基本依据,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建设合理有序开展以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即,如何科学高效实用的编制新一轮规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修编前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