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TNF-α诱导人蜕膜细胞异常凋亡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为了解病理妊娠蜕膜细胞基因表达及药物治疗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常规进行人蜕膜细胞培养,选用适宜浓度的TNF-α诱导建立人蜕膜细胞异常凋亡模型,采用人全基因组17KcDNA基因芯片分析TNF-α作用后的基因表达谱变化情况,分析基因的变化趋势.结果:TNF-α诱导蜕膜细胞后检出基因9 320条,上调基因36条,下调基因48条.表达上调的已知基因主要为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和抑制剂基因、DNA损伤及修复基因,另外还有氧化压力和炎症损伤基因等.表达下调的基因与细胞营养、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及信号转导相关.结论:TNF-α诱导蜕膜细胞异常凋亡.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流产(RSA)病因复杂,约50%的RSA患者病因不明,其中由于蜕膜化受损所致的胚胎反复丢失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p53通过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介导蜕膜化受损从而引发RSA。其中p53/p2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使细胞周期进入停滞状态,蜕膜多倍体化障碍,转而促进细胞凋亡,影响胚胎着床。而在雌二醇(E_2)/p53-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中,p53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植入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LIF,并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为胚胎着床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参与调控p53信号通路的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功能异常及p53通路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p53的活性,从而影响蜕膜化及妊娠结局。现就近年来国内外p53蛋白家族及其通路参与蜕膜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IST)中p53基因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及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检测86例GIST中p53基因表达,同时检测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人增殖细胞抗体Ki-67(Ki-67)反映细胞的增殖,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PI)反映细胞的凋亡,检测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反映血管形成.结果 p53基因阳性表达47例(p53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39例(p53阴性表达组). p53阳性表达组的AgNORs、PCNA、Ki-67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API明显低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p53阳性表达组的MVD、VEGF表达明显高于p53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 突变型p53基因能够促进GIST增殖、抑制凋亡、增加血管形成,与肿瘤的形成、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复发性流产(RSA)病因复杂,约50%的RSA患者病因不明,其中由于蜕膜化受损所致的胚胎反复丢失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p53通过参与多种信号通路介导蜕膜化受损从而引发RSA。其中p53/p21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的表达,使细胞周期进入停滞状态,蜕膜多倍体化障碍,转而促进细胞凋亡,影响胚胎着床。而在雌二醇(E2)/p53-白血病抑制因子(LIF)-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中,p53在雌激素的协同作用下促进植入期子宫内膜腺体分泌LIF,并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为胚胎着床创造有利条件。研究表明,参与调控p53信号通路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功能异常及p53通路基因多态性均可影响p53的活性,从而影响蜕膜化及妊娠结局。现就近年来国内外p53蛋白家族及其通路参与蜕膜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p53基因与DNA损伤信号调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和系统的抑癌基因之一.自从该基因在1979年被首次报道以来,人们对p53的结构和功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研究发现在环境致癌剂诱发人类恶性肿瘤的过程中,p53基因发挥着关键作用.p53基因参与了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及抑制血管生成等过程.p53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非常复杂,其参与调控的基因已超过160种,这些基因形成网络从而协调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以下针对p53与环境诱癌剂、p53基因网络和p53与DNA损伤修复的关系等内容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114 BRCA1基因在细胞增殖、凋亡和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核内起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BRCA1能从多个水平、多层次上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于G2/M期,诱导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终末分化,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周期负调控子.BRCA1也是DNA损伤修复结合蛋白,能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激活DNA损伤修复的调控点,参与DNA损伤修复,维持基因组的完整.其突变和低表达是诱发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是一种抑癌基因 ,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核内起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BRCA1能从多个水平、多层次上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细胞生长 ,阻滞细胞周期于G2 M期 ,诱导细胞凋亡 ,促进细胞终末分化 ,是一个重要的细胞周期负调控子。BRCA1也是DNA损伤修复结合蛋白 ,能通过多条信号转导途径激活DNA损伤修复的调控点 ,参与DNA损伤修复 ,维持基因组的完整。其突变和低表达是诱发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细胞内基因直接控制着细胞增殖与凋亡,而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影响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活化,从而间接调节细胞的增殖与凋亡。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可以抑制多种刺激因子诱发的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周期进展、细胞生存和增殖,同时参与血管形成、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因此也在肝癌细胞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通常HepG2细胞凋亡会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癌细胞发生增殖、分化,从而促使肝癌细胞发生凋亡。最近的一些调研表明,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对HepG2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以HepG2细胞促凋亡基因Bax的分子机制为准则,对其影响进行总结,以此分析信号转导通路在肝癌细胞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壁碳纳米管(MWCNT)长期慢性染毒对人胸膜间皮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于2016年,使用10μg/cm2 MWCNT对人胸膜间皮细胞MeT-5A反复持续染毒1年作为染毒组,每4周收集1次细胞并观察细胞形态和计数增殖情况。对照组细胞同期培养但不进行染毒处理。染毒后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改变;用Transwell小室测量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改变;用Affymetrix clariom D芯片分析染毒后MeT-5A细胞基因表达谱的改变。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经实时定量荧光PCR进一步验证其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染毒1年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增殖速度约为对照组2~3倍(F=481.32,P<0.05)。MWCNT染毒1年和6个月组MeT-5A细胞均呈现细胞周期阻滞效应,表现为G1期增加,S期、G2期减少(F=14.94,P<0.05)。染毒6个月组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F=15.12,P<0.05),染毒1年组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和总凋亡率较对照组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97,P>0.05)。对染毒1年组细胞进行基因芯片检测,差异倍数2倍、平均信号值>7的差异基因共2878个,其中上调基因986个,下调基因为1892个。表达变化的基因主要参与Wn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等途径,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调节等过程。其中与上述细胞表型改变密切相关的PIK3R3、WNT2B、VANGL2和ANXA1基因的表达改变经RT-PCR验证,结果与基因芯片趋势一致。结论长期反复染毒后MWCNT对MeT-5A细胞可能存在潜在恶性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益气解毒颗粒对鼻咽癌裸鼠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益气解毒颗粒抑制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鼻咽癌细胞系HNE1接种至BABL/c裸小鼠 ,待移植瘤生长至一定大小 (约 1cm× 1cm× 1cm) ,灌喂益气解毒颗粒药液 (按人口服药量换算鼠的给药量 ) ,一个疗程 ( 3 0d)后处死裸鼠 ,解剖获取肿瘤组织 ,测量瘤体体积大小 ,称量瘤体重量。取 10 0mg瘤体组织 ,提取总RNA后逆转录标记成cDNA探针 ,与 5 88个基因的AtlasTMHumanCancercDNAArray杂交 ,灰度扫描杂交信号及统计分析差异。 结果 益气解毒颗粒药液能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灌喂中药组瘤体积和重量分别为 ( 0 .2 0 7± 0 .0 2 3 )cm3 和 ( 0 .13 2± 0 .0 2 1)g ,对照组为 ( 1.3 42± 0 .2 98)cm3 和 ( 1.0 17± 0 .0 15 )g(P <0 .0 5 ) ,抑制率为 84.5 8%。HumanCancercDNAArray分析发现 ,益气解毒颗粒组有STK1、MAPK1、CDK1等 19个与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核转录因子、DNA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下调。有Caspase、TNFR -1、FADD等与细胞凋亡、角化蛋白死亡受体相关基因表达上调 ,部分基因表达与未用药组组织基因表达无明显差异。 结论 益气解毒颗粒抑制鼻咽癌裸鼠移植瘤的形成 ,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内重要的核转录因子、细胞分裂增殖、细胞周期、DNA修复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RNA干扰HMGA1基因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机制。 方法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神经胶质瘤组织中HMGA1的mRNA及蛋白表达;siRNA-NC、HMGA1-siRNA1、HMGA1-siRNA2转染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未转染任何siRNA作为空白对照组,48 h后检测各组细胞中HMGA1的蛋白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Ki67、PCNA、cleaved caspase-3、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 结果 神经胶质瘤组织中HMGA1基因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0.01);RNA干扰HMGA1基因能显著抑制其表达,HMGA1-siRNA2组的抑制效果更明显,选择作为后续研究;与对照组及siRNA-NC组比较,HMGA1-siRNA组细胞存活率及Ki67、PCNA、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 结论 HMGA1基因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抑制其表达可通过下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及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 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对子宫肌瘤及相邻肌层组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Bc l-2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0例子宫肌瘤患者应用GnRHa(达菲林,3.75 mg/28 d)治疗2~4个月,末次注射4~6周后子宫肌瘤及相邻肌层组织细胞凋亡调控基因蛋白Bc l-2的表达水平,并以30例同期手术的子宫肌瘤患者作对照。结果:GnRHa治疗组子宫及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子宫体积收缩率为(42.77±12.11)%,子宫肌瘤体积收缩率为(37.65±15.20)%。肌瘤细胞内Bc l-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肌层组织细胞内Bc l-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肌瘤细胞内Bc l-2表达水平降低可能是GnRHa缩小子宫肌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甲基汞神经毒性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方法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大鼠暴露体重剂量为0·5mg/Kg的氯化甲基汞后脑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其功能。结果基因表达谱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303条,其中上调基因为170条,下调基因为133条。发生显著性改变的功能基因主要涉及到①免疫应答及解毒作用;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③细胞信号传导;④神经传导;⑤细胞增殖与分化;⑥细胞凋亡;⑦其它未知功能等7组。在暴露组样本中,脑中有关细胞信号传导和神经传导功能基因发生了特别显著的差异表达。结论甲基汞通过对信号传导过程的影响,发挥其神经毒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IFN-γ经p21信号通路调节小鼠颗粒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颗粒细胞,给予IFN-γ1000U/mL处理,在第1d和3d时,通过观察细胞形态、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颗粒细胞p53和p21表达情况。结果镜下观察IFN-γ处理的颗粒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示1d颗粒细胞p21表达未见明显升高,p53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3d时颗粒细胞p21和p53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IFN-γ可能通过p53依赖的方式影响颗粒细胞p21通路的信号转导,从而导致颗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人工流产与反复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的表达。方法:人工流产和反复自然流产蜕膜组织各30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Bc l-2、Bax、P 53、Fas、FasL 5种调控基因在蜕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Bc 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组与自然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Bax在自然流产组中的表达较人工流产组明显增强(P<0.05);FasL的表达在自然流产组明显低于人工流产组(P<0.05);Fas表达自然流产组与人工流产组无明显差异(P>0.05);P 53蛋白在自然流产组的表达强于人工流产组(P<0.05)。结论:自然流产的发生有3条凋亡调控途径:一为Fas/FasL途径:由于滋养细胞表面FasL表达的减少,不能引起母体内特异性的活化T细胞的凋亡,导致母体对胚胎的排斥反应,引起自然流产;另一为Bc l-2/Bax途径:虽然Bc l-2的表达在人工流产与自然流产蜕膜中无明显差异,但由于Bax在早孕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强,导致Bc l-2/Bax的表达量失衡而引起流产;再一为P 53途径:野生型的P 53增多诱发细胞凋亡而导致流产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κB)、p53在铅中毒导致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凋亡及中药的治疗作用. 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空白组12只,饮用双蒸水;造模组48只,饮用0.02%醋酸铅水,连续60 d以制作大鼠慢性铅中毒模型,然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为4组:中药高剂量(按3.0 g·kg-1 ·d-1的剂量灌胃)、中药低剂量(按0.6 g·kg-1·d-1的剂量灌胃)、EDTA组(依地酸钠钙加普鲁卡因肌肉内注射,50 mg·kg-1 ·d-1,连续注射4d为1个疗程,休息4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7个疗程)及病理组(不予任何治疗),连续60 d后观察治疗前后血液中铅、锌、钙等元素含量变化,并用TUNEL法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海马区细胞凋亡,RT-PCR检测NZ-κB p65、p53 mRNA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53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病理组细胞凋亡、NF-κB p65及p53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与病理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治疗组血铅含量显著降低(P<0.05),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1),NF-κBp65及p53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 结论 铅通过诱导的大鼠海马区NF-κB p65、p53高表达而促进细胞凋亡,中药驱铅颗粒能抑制NF-κB p65、p53的表达增高而减轻脑组织凋亡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新疆阿魏菇提取物对不同肿瘤细胞p53、fas基因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从细胞凋亡角度探讨新疆阿魏菇提取物抗肿瘤机制。方法 采用肿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RT—PCR技术,观察阿魏菇不同剂量的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体外培养的四种肿瘤细胞p53及fa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以β—actin的表达及表达量作为内对照,四种类型肿瘤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53基因、fas基因表达水平的上调。结论 受试物可能通过诱导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基因(p53基因、fas基因)的转录及表达,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benzene-induced toxicity and leukemogenicity are not yet fully understood, they are likely to be complicated by various pathways, including those of metabolism, growth factor regulation, oxidative stress, DNA damage, cell cycle regulation,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With this as a background, we performed cDNA microarray analyses on mouse bone marrow tissue during and after a 2-week benzene exposure by inhalation. Our goal was to clarify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hematotoxicity and leukemogenicity induced by benzene at the level of altered multigene expression. Because a few researchers have postulated that the cell cycle regulation mediated by p53 is a critical event for benzene-induced hematotoxicity,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using p53-knockout (KO) mice and C57BL/6 mice.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large-scale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we conclude the following: (a) Benzene induces DNA damage in cells at any phase of the cell cycle through myeloperoxidase and in the redox cycle, resulting in p53 expression through Raf-1 and cyclin D-interacting myb-like protein 1. (b) For G1/S cell cycle arrest, the p53-mediated pathway through p21 is involved, as well as the pRb gene-mediated pathway. (c) Alteration of cyclin G1 and Wee-1 kinase genes may be related to the G2/M arrest induced by benzene exposure. (d) DNA repair genes such as Rad50 and Rad51 are markedly downregulated in p53-KO mice. (e) p53-mediated caspase 11 activation, aside from p53-mediated Bax gene induction, may be an important pathway for cellular apoptosis after benzene exposure. Our results strongly suggest that the dysfunction of the p53 gene, possibly caused by strong and repeated genetic and epigenetic effects of benzene on candidate leukemia cells, may induce fatal problems such as those of cell cycle checkpoint, apoptosis, and the DNA repair system, finally resulting in hemopoietic malignancies. Our cDNA microarray data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toxicity and leukemogenicity of benz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