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体液免疫变化情况及匹多莫德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匹多莫德400 mg,每日2次。检测两组的免疫球蛋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IgG及IgA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免疫球蛋白恢复正常。结论: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匹多莫德有助于调节IgG及IgA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MP患儿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做对照,病程3~7 d,清晨取空腹静脉血3.0 m 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数。结果:MP患儿CD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3、CD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炎越重,CD4、CD4/CD8下降越明显。结论:MP患儿可合并多器官损伤,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CD4、CD4/CD8下降程度与病情轻重和损伤器官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严重程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相关性及机体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MPP患儿88例,其中重度MPP组21例,轻度MPP组67例,选取同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比较3组血清25-(OH)D及T细胞亚群水平,分析血清25-(OH)D及T细胞亚群的相关性。结果重度MPP组血清25-(OH)D水平、CD3+T细胞、CD4+T细胞[(18.88±2.64)ng/ml、(57.25±4.76)%、(27.04±3.30)%]比轻度 MPP 组[(26.92±3.19)ng/ml、(65.73±3.74)%、(36.22±3.02)%]、对照组低[(29.71±3.53)ng/ml、(66.88±3.69)%、(37.40±2.94)%];CD8+T 细胞[(22.40±2.37)%]比轻度 MPP 组[(24.90±2.49)%]、对照组[(25.89±3.06)%]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25-(OH)D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呈正相关(r=0.904、0.873、0.591、0.501)。结论维生素D缺乏可影响儿童MPP的严重程度,MPP患儿存在免疫功能失调,MPP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用匹多莫德和阿奇霉素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感染肺炎支原体的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单用阿奇霉素,治疗组联用匹多莫德和阿奇霉素进行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儿体征好转的例数,并追踪观察停药后3个月内的复发次数。结果①治疗组体征好转的例数比对照组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停药后复发次数减少,复发时病程有所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和对照组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用阿奇霉素和匹多莫德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而不良反应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5.
谢鹏  邹敏  黄洁 《现代保健》2014,(10):78-80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2013年在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5.O%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治疗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和肺部哕音消失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后的C反应蛋白、血沉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支原体肺炎可有效控制病情,缩短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杨芳  刘兰彬  岳峰 《工企医刊》2011,24(1):13-14
目的 评估匹多莫德颗粒预防小儿支原体肺炎复发疗效.方法 将2009年7月一2010年6月间确诊为小儿支原体肺炎的2岁以上小儿,84例随机分为现察组42例,对照组42例,比较服用匹多莫德颗粒和没服用匹多莫德颗粒小儿支原体肺炎2个月的复发率.结果 匹多莫德颗粒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匹多莫德颗粒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细胞亚群分布,研究MPP的免疫损伤机制,为MPP免疫学治疗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医学中心收治的MPP患儿共78例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经纤维支气管镜采集BALF样本,收集同期因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发育畸形以及慢性咳嗽入住本院儿科医学中心患儿BALF样本61例,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BALF中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MPP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CD3+T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4+和CD4+/CD8+检测结果MPP急性期和MPP恢复期均要低于对照组(P0.01),CD8+检测结果 MPP急性期和恢复期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MPP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失调,本研究进一步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MPP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治疗效果及其对患儿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14例MPP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有效率、免疫功能指标及有关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儿CD_4~+、CD_8~+、CD_4~+/CD_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CD_4~+、CD_4~+/CD_8~+显著增高,CD_8~+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CD_4~+、CD_4~+/CD_8~+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D_8~+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CD_4~+、CD_4~+/CD_8~+显著高于对照组,CD_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前两组患儿有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IL-4、IL-6、IL-10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IL-4、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IL-4、IL-6、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匹多莫德用于小儿MPP的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匹多莫德对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CMV感染的57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儿确诊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在确诊时(治疗前)、治疗6周左右(治疗中)、规范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检测外周血T、B细胞亚群及NK细胞。结果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水平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 05),但不同组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NK细胞及B细胞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加用匹多莫德可明显提升CD8+T淋巴细胞,可能会改善总T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但对NK细胞及B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5例MP感染患儿作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组,另选同期体检5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中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肺通气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MMEF25-75、PEF25、PEF50,并比较MPP组中不同滴度支原体抗体之间的肺通气功能差异。结果 MPP组患儿血清中CD3+、CD4+、CD4+/CD8+水平均显著降低,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MPP组患儿的肺通气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中段呼气流速(MMEF25-75)、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PEF25)及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呼气流速(PEF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滴度组患儿各肺通气指标平均值均低于高滴度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P感染会引起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失调,免疫功能紊乱,肺通气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病菌量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对6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肺泡灌洗液进行肺炎支原体DNA定量检测,并根据其基因拷贝数分为低菌量组(< 103/ml,21例),中等菌量组(103 ~ 106/ml,22例)和高菌量组(>106/ml,24例),比较不同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主要实验室与影像学结果.结果 高菌量组总热程[(12.4±2.7)d]明显比低菌量组[(7.4±2.6)d]及中等菌量组[(10.0±2.4)d]更长,且高热患儿更多,使用大环内酯类后热程也更长[(10.8±4.4),(8.5±2.4),(4.2±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C反应蛋白分别为(34.0±10.1),(11.5±7.6),(3.0±1.4)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高菌量组患儿影像学表现为大片肺实变/不张影者58.3%(14/24),明显多于中等菌量组的22.7%(5/22)和低菌量组的14.3% (3/21)(P=0.002).低菌量组未见双侧胸腔积液或大量胸腔积液,中等菌量组和高菌量组分别为13.6%(3/22)和25.0%(6/24)(P=0.033).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肺泡灌洗液病菌量与临床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高菌量患儿病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湖北省武汉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的MPP患儿25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发生心肌损害分为心肌损害组(n=54)和非心肌损害组(n=204),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MPP患儿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心肌损害组高热、发热持续时间>7 d、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使用起始时间>7 d、合并其他肺外并发症比例及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抗体滴度>1∶80、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NP,NT-proBN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c modified albumin,IMA)、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水平均高于非心肌损害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热程度、发热持续时间、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使用起始时间、CRP、IMA、RDW是MPP患儿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PP患儿治疗期间应行心脏标志物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结合这些因素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方案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疗效及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儿均给予退热、平喘、止咳等常规化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方案,对照组患儿采用红霉素治疗方案,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IgM)水平、药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结果:除IgA外,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IgG、IgM水平均得到显著的下降,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IgG、Ig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药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方案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有效促进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改善,且提高了临床药疗效果,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2008~2009年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天津地区4 037例住院肺炎患儿,对患儿的发病季节、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4 037例中MP肺炎374例,发病率9.26%,5岁以上为主(67.38%),年长儿中,高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肺内炎性实变多见,且多合并病毒感染(39.57%)。1/4发生胸膜病变。肺外损害中,除皮疹、消化道症状,出现1例肾炎,最严重为3例噬血细胞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HLH)。神经系统损害少见。结论:MP感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除引起肺部病变,尚可引起肺外多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应注意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MP)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属感染肺炎(SP)的胸部CT诊断鉴别,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4月35例MP患儿为MP组,同时选取同时期合并SP的35例患儿作为MP+SP组,两组均予CT检查,观察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在CT征象上,MP组胸部CT磨玻璃影、网状影、支气管壁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65.71%、82.86%、62.86%、80.00%;MP+SP组发生率分别为11.43%、11、43%、17.14%、20.00%;在肺内病变形态上,MP组扇形薄片影、无规律肺内实变影的发生率分别为71.43%、28.57%,MP+SP组发生率分别为25.71%、74.29%;MP组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为17.14%,MP+SP组发生率为4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在胸腔积液厚度、淋巴结平均横径和95%CI上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可从胸部CT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张静  李卫国  周纬  殷勇  王薇  张磊  袁姝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37-3739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激素治疗前后IL-12P40,IL-18,sIL-2R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2009年6月~2011年6月,该院呼吸科住院患者重症MPP40例。使用ELISA方法对重症MPP激素治疗前后的IL-12P40,IL-18,sIL-2R进行测定,并与普通MPP患者相比较,以了解免疫机制在重症MPP中的参与作用。结果:①重症MPP激素治疗后IL-12P40,IL-18,sIL-2R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重症MPP在激素治疗后IL-12P40水平较普通MPP者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激素治疗前与普通MPP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L-18和sIL-2R在重症MPP激素治疗前与普通MPP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MPP中TH1反应占优势,过度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全身性的免疫的损伤,造成相应临床症状。IL-18及sIL-2R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而IL-12P40并未参与。激素治疗主要通过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减少全身包括肺部的炎症的损伤,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肺部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生肝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65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其有无合并肝损害分为单纯MPP组及MPP合并肝损害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患儿发生肝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