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率。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患者感染。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陈敏  梁金玉  谢文  杨琼  李珍 《医学信息》2019,(11):176-178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年1月~7月收治的600例腹腔镜手术低温患者,分析导致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原因,根据品管圈活动步骤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术中低体温的发生进行现状调查、设定目标、解析、拟定对策、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腹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降为8.00%,品管圈活动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提高腹腔镜手术中的护理质量,有效地降低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曹莉  刘华之 《医学信息》2018,(15):164-165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针对2015年出现职业暴露原因制定防范措施和改进方案,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 2015年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6.57%,2016年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5.80%,同比下降13.28%。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地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言语攻击发生次数由改善前占总攻击次数的76.14%下降至改善后的32.9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服刑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可为患者提供静脉输液、血液制品、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但是留置导管放置过程中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性增加。近年来,CRBSI发生率逐年上升。国家卫生部出台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推荐降低CRBSI发生率的措施主要针对置管和拔管环节,而对置管期间敷料使用的类型、更换频率和方法等描述比较简单。有大量的研究显示敷料是导致CRBSI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如果敷料损坏可直接增加CRBSI的发生率。所以,不仅要从置管和拔管环节实施有效的措施来降低CRBSI的发生率,更要重视敷料使用的类型、更换、时机和方法,减少PICC在敷料环节造成CRBSI的发生。本文就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CRBSI与敷料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醒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减少在临床工作中因敷料因素而发生CRBSI。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住院期间110例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试验资料,比较排位靠前的5例细菌的耐药性特征,分析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分布情况。结果 110例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当中共检出14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5株,占39.29%;革兰阳性菌85株,占60.71%;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主要包括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菌株总数的20.52%、13.25%、14.58%、22.21%、23.21%;鲍氏不动杆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为80.00%,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率为77.5%,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65.2%的耐药率,P0.05。结论近2年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的数量明显多于革兰阴性菌,通过耐药性比对可知,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率平均为60.00%。因此,在我国今后的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治疗过程中,未获得药敏结果前的经验性用药应当兼顾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对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按品管圈程序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由活动前1.17%降至活动后的0.16%;圈员在品管圈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护理品质管理意识、责任荣誉感方面得到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新生儿血液化验项目漏检率,还提高了圈员的护理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前后对微量泵注药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分析微量泵注药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比应用此方法前后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结果通过使用品管圈方法进行质量改进,使微量泵注药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由31.02%降低到7.52%。结论运用品管圈方法可使微量泵注药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降低,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范华英 《医学信息》2018,(21):181-183
目的 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手术安全的核查管理工作中,分析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7月~12月在本医院就职的8名医护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并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分别抽查手术例数250例和364例,统计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手术安全核查不合格率、目标达成率和进步率。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手术安全核查不合格率为11.00%,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前4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品管圈活动的目标达成率及进步率分别是126.71%和77.08%。结论 在手术安全的核查管理工作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安全核查不合格率,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安全核查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研究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全体圈员按品管圈程序开展活动,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56.76%降至26.83%。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11.
探讨ICU危重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对2011年1月~2012年2月我院ICU收治的导管留置的3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人工气道的建立为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首要因素,其次为留置尿管。ICU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做好ICU管理,加强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的控制和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和各种侵入性操作,可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降低免疫标本的复检率.方法 通过主题选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要因确定等,圈员共同拟定相应对策并按计划实施,比较活动前后免疫标本复检率,从而确认活动效果,制定标准规范程序.结果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的降低了免疫标本的复检率,由活动前的平均50例/天降低到28.5例/天.结论 品管圈的推行,降低了免疫标本的复检率,使工作流程更加优化,提高了科室人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证实,以生物材料为中心的感染细菌临床株致病力与其在中心静脉导管材料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呈正相关。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表皮葡萄球菌icaA、icaD mRNA表达及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关系。 方法:种属鉴定相关性血流感染肺癌患者表皮葡萄球菌类型后行细菌基因组 DNA 抽提,PCR法检测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icaA、icaD mRNA表达及生物膜表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未感染肺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 结果与结论:相关性血流感染肺癌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操纵子icaA、icaD基因表达与生物膜形成呈正相关(P < 0.01),且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阳性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较无相关性血流感染肺癌患者高(P < 0.05)。表明置入中心静脉插管引起表皮葡萄球菌感染icaA、icaD基因表达阳性肺癌患者较易形成细菌生物膜,外周血高水平转化生长因子β1对细菌生物膜形成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慧英 《医学信息》2018,(19):179-181
目的 探讨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我科于2016年3月由8名护士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降低病房呼叫器使用率为活动主题,分析呼叫器使用率高的原因,针对要因提出对策并实施。结果 加、取液体是呼叫器使用的主要原因,通过品管圈活动,呼叫器使用次数明显减少,由124.77次/(百人·d)降至35.30次/(百人·d)。结论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病房呼叫器使用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产科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效果。方法通过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降低产科护理文件书写缺陷为活动主题,对我科护理文件书写存在的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影响护理文件书写质量的原因,拟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对策,确认活动后效果。结果从随机抽查的200份护理文件中,书写缺陷由从活动前的182次减至33次,目标达成率109.6%,进步率为82.6%。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规范了护理文件的书写,实现护理文件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血液透析室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透析室收治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固定维持血液透析患者200例,透析机45台,2018年4月至6月共8 793例次,未实施品管圈活动为常规护理组。2018年7月至9月9 540例次,实施品管圈活动为品管圈组。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设备管理中开展以“降低透析机报警率、加强透析机维护和表面清洁消毒管理、提高透析机废液排放率和脱钙合格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观察两组患者透析设备管理效果。结果 品管圈组患者的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透析机的维修频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消毒合格率、执行率和表面清洁率、脱钙合格率及废液排放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除机器故障外,其他原因引起的透析机报警发生率和总报警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室设备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产妇离院延迟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住院产妇发生离院延迟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进行实施。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对产妇出院当天的治疗、出院指导、出院证的办理等流程进行了改善优化,使产妇离院延迟率从54.88%降低到13.33%。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降低产妇离院延迟率,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提高了护士主动参与病房管理,主动发现临床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护士的主人翁精神和职业成就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儿科家长满意度方面的效果。方法组成品管圈,明确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满意度提高明显,护士技能提高(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有利于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合理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提高儿科家长满意度及护士技能。  相似文献   

19.
报告1例输液装置污染导致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例,有针对性地补充PICC带管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以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中心静脉导管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于我院ICU且行中心静脉置管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9例)和观察组(2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分析比较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炎症情况[拔管时体温≥38℃占比、白细胞(WBC)计数≥10×109?L-1占比及血清C反应蛋白(hs-CRP)≥10mg?L-1占比]、治疗情况[患者导管留置天数及ICU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拔管时体温≥38℃占比、白细胞计数≥10×109?L-1占比、C反应蛋白≥10mg?L-1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天数和ICU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减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缓解炎症,改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