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由于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差异而具有较大的不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是一种以儒家政治思想为源头,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以宗法等级制及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以家—乡—国三位一体为社会秩序格局的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则建立在商品经济逐步发展的西式民主社会基础上,是一种独具资本主义特色的民主文化。科学理性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关系,做到科学辩证批判、否认,科学借鉴和吸收,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为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方式来实现的。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伦理政治观。建立在以“礼”、“仁”结合为本体的政治哲学基础之上的伦理政治观,不仅包含着政治意识、政治价值、政治心理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其本身就是政治的最高原则。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过程集中体现为儒家学说的传播、延续、变化和发展。传统政治社会化的深远影响启示我们,文化的因素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及其社会性别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从来都不在文化之外,特别是女性身体,它是承载社会、文化信息的工具.消费文化作为规训身体的话语,使得女性身体的呈现更加"多样"和"复杂",其形式包括作为消费的身体和身体消费.消费文化一方面回应着传统的社会性别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呈现要求,一方面又遵循资本的逻辑,将女性身体的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仍然也只是在缝隙中滋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沿海的一些大都市,由于受西方文化、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在吸纳世界新潮方面走在了其他城市的前面,特别是随着商业的繁荣.消费文化在市民阶层中悄然兴起.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新女性、摩登女郎登上了城市消费文化的舞台,她们以特有的女性身体形象,既诠释了新式女性思想解放、身体解放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与传统女性不一样的角色,又说明在消费文化盛行的时期,女性的身体形象也被打上了商品的符号.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各个层面充分暴露,既显示了新式女性独立的人格得到社会承认,又说明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仍摆脱不了被欣赏、被阅读的歧视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差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在文化底蕴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西方对政治的认识、研究政治的侧重点及政治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而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显性差异则主要表现在中西方对权力来源的认识、治国方略、权力行使方式及对外政治关系四个方面。可以说,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均根植于各自的历史土壤中,存在差异是必然的、正常的。只有彼此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体现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女性运用自己的身体救国救民 ,这是男权社会制造的让女性自我沉醉、自我欺骗的政治神话 ,是让女性放弃自身的真实需求而世代仿效、复制的毒素。女性要确立自我的主体位置 ,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必须戳穿这种篡改、利用女性的叙述话语的假面 ,建立女性自己的身体叙述学。然而 ,建立女性身体叙事是一条布满迷雾与陷阱的道路。从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到铁凝的《麦秸垛》、毕淑敏的《女人之约》 ,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女性文本清晰地展示了建构女性自主权身体叙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7.
工厂制度是资产阶级维护生产秩序的权力装置。身体作为一种能动的物质实在,是工厂制度的承载物和驱动力。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青年恩格斯从身体视角对工厂制度进行了深度剖析。工厂制度的全部就是关于在空间中规训工人身体所呈现的种种身体“景观”。工厂制度通过技术赋权、时间掌控、空间封锁和纪律威慑,使工人身体在劳动场域和生活场域呈现出工具化和节奏化倾向,陷入了“苦难窟”,时刻处于“监视”之中。工厂制度的全方位规训,促使工人身体发生转向,塑造了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化身体。身体的革命化催生着工人的身体反抗。工人在对身体的体认与社会的“沟通”中实现了身体认同建构,在身体反抗意识觉醒中回归了身体主体性,在身体反抗行动的在场中推动着身体走向解放。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中男性身体的意义是双面的,对女性而言,从小到大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与教育不断谆谆告诫,使得男性身体总是被认为隐含着某种性意图或性犯罪的可能,因而在生活中必须不断敏察身边人体的性别属性,并依性别的不同采取放心或不放心的身体因应策略,在自己心态上则着重于减低恐惧与不被控制的心理调适。与此同时,男性身体也被以一种“去性化”的方式观看与理解,相对于男性常以带着性意味的“X光透视眼”观看女性身体,女性则对于男性的教养与修饰,如穿着品位、仪态举止等投以较大的关注,男性身体本身如体格、骨架、腰身或臀部等虽然也会被注意,却不必然会往性的方向联想。男性身体性犯罪化与“去性化”的双重意义,正反映出公共空间中性别偏见的普遍化,而男女双方均以不同形式成为此种性别偏见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9.
在《圣经》中,身体作为原罪的代名词,被视作诱惑的起源、羞耻的对象、惩罚的途径,而一次次被诅咒.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同样是恶的象征,被当做求知之途的障碍、上帝之城的绊脚石、主体之路的妨碍者,而一次次被否定.这种对身体的带罪化理解,这种对身体的遮蔽,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我思的崇拜、对主体的捍卫、对还原论方法的情有独钟,也使得西方传统哲学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意识化的哲学,一种忽视具体、无视对话、漠视动态性的独白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理论是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西方对政治文化的研究 ,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而我国学术界则在八十年代末 ,开始关注政治文化。本文主要从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的研究范畴、政治文化世俗化三个角度对中西方学者政治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巨英  嵇雷 《船山学刊》2007,63(1):212-214
本文试图在总结中西方传统政治思维的基础上,对中西方政治思维的不同的路径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宝明 《学术研究》2020,(5):112-121+178
在文化哲学意义上,文化与政治的暧昧很容易形成文化政治与政治文化的纠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模式必然来自一种政治文化的设定,而一种政治文化的产生又源自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在其文化传统与政治文化之间,有一个过渡带,就是文化政治。基于中国现实与历史的双重思考,以陈独秀领衔的五四先驱从思想文化入手,开始了寻绎建构现代性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之路,他们以"舆论家"的身份从事文化运动,从知识建构到文化超越,从专注于西学知识的引进,到超越于西学知识进而上升为文化政治的运作与政治文化的建构。十月革命的炮响使得"一战"及巴黎和会后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中国道路有了何去何从的集体面向,文化先驱从对西方文化的追慕与幻想转向俄国,从威尔逊到马克思、列宁的转变,充分预示着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文化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转型的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引领的先进政治文化在20世纪20年代最终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政治-哲学"之间的张力探讨对政治哲学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一方面基于对柏拉图所开创的政治哲学传统的认知,深知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张力,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哲学指导政治、哲学家积极地参与政治,来实现政治的消亡。马克思不仅在政治与哲学的看法上呈现出一种张力意识,而且在他自身与其政治实践之间亦呈现出一种悖驰的状态。不论在哪一方面都呈现出马克思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张力:反叛与传承同时共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化研究通过重新思考文化、政治与权力等概念,将文化与权力进行话语接合,形成文化政治的话语形态和批评范式。文化政治理论批判传统的精英主义文化观,结合大众文化形态,对文化语义进行扩容。文化政治将文化视为弥散着权力的意义版图与话语质态,不管是日常生活世界,还是表意的文本符码,都成为权力生产、传播与弥散的文化存在。文化政治理论重构了政治的话语内涵,形成微观政治、生活政治、差异政治与话语政治的多元政治景观。文化政治理论重新思考权力问题,强调权力的微观性、生产性、弥散性、对抗性等特征,批判性审视权力在日常生活、文本话语结构与文化实践中的生成、繁殖、流转与抗争,以文化介入、文化改革与文化治理的方式推动社会朝着自由、民主、公正与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转喻生成机制之一就是权力机制,转喻的主体和接受者之间的理解前提有深沉的文化或政治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喻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策略,政治家们正是通过有意或无意地使用这一策略,才使得他们在政治场合上游刃有余。转喻的生成机制揭示了政治语篇中转喻的魅力和说服力,剖析其背后的架构逻辑及对受众的影响力和引起的情感共鸣,从而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宣传、新闻传播等社会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性别研究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集日常体验、政治诉求、文学书写、文化表征和批评理论为一体的跨学科话语体系。进入21世纪,西方性别研究领域出现了数部以关键词形式为编撰思路的著作,对性别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做出概括性回顾。与此同时,性别与阶级、种族、年龄、地域等分析范畴形成多元交织的视角,具体化了性别的差异性体验。性别研究对身体和权力问题的持续关注促使其走向生命政治的关怀,试图透过性别身体的表征审视其背后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重因素的角力。本文在呈现这一分支领域最新发展状况的同时,着重指出性别视角不仅丰富了文学书写与文学解读,而且使文学特有的人文精神有更加具体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身体文化的特征及其对体育运动的启示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作为人类存在本质证明的身体,其中心性却长期以来被遮蔽、被贬损;身心二元论是关于身体文化的主流思想,在身心二元论里,身体处于附属的地位,由此也导致了诸如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弊端;身体对文化习俗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文化习俗对身体产生了强烈的规训作用;身体对文化习俗也具有抵制性,这种抵制蕴含着革新的力量。身体文化特征对体育运动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包括:体育运动要突出身体的中心性,重构身体文化;体育运动要充分利用身心统一的特点,去化解身心二元论所带来的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等问题;体育运动要充分利用身体对文化习俗的依赖性,借助文化习俗的力量发展自身,同时要对身体之于文化习俗的抵制性保持宽容并进行引导,以便创新体育运动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革命文学中大量文本以对女性身体的想象为枢纽支配整个叙事的进程.革命指令下,从性感身体到革命身体,从身体自我到自我的异化,从女性气质到气质"雄性化",这都充分表明革命对女性身体既解放又规训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进超 《兰州学刊》2012,(5):103-106
"伪娘"刘著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身份的思考。伪娘混淆了自身性别,他们的性别身份不能单纯按照通常的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区分来界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社会对男性与女性的要求,以及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来寻求原因,在教育中,女性的乖巧勤奋是黄金法则,社会竞争中的女性特质也被广为认可。伪娘用身体来表演自己性别身份,体现出了异乎传统性别规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传统科学技术观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来看,既有密切联系又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科技是干扰"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科技是"认识和征服自然"观念的对立;"非理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对立;非系统化、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与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独立学科体系的区别等三个方面对中西传统科技观的差异作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