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古籍中驻颜处方的内服法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智库·数字图书馆中具有驻颜功效的中医古籍处方,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对筛选出的方剂剂型、辅料、送服介质、送服温度等进行频次统计,归纳总结用药规律。结果:最终纳入112首古籍处方,涉及282味中药。高频中药以温性、甘味的补虚药为主,归经以肾经为主;剂型以丸剂为主;使用辅料总频次为123次,其中蜂蜜、酒、麦芽最为常见;送服介质共21种,总频次达159次,其中频次最高的为酒(82次);送服温度以温服为主。通过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可以得出聚类方3组及药对组合15对。结论:驻颜处方多见以补虚药为主,尤以补肝肾药物相对较多,且以温酒丸剂内服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是建立于中医整体观念的从整体角度看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独特医学,往往通过对人体某一局部的诊查以判断全身整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变化。张颖清教授所提出的生物全息系统理论表明,生物体每一局部均包含整体完整的信息,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有着相通之处,是从新的生物学角度对中医诊法进行解读,也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应用生物全息理论分析中医学诊法中望、切二诊的机制,能更好地指导其运用于临床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的用药规律。方法:从《孟河四家医集》中筛选费伯雄、费绳甫治疗慢性咳喘的医案,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药物频次、性味、归经分析,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3.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采用词频分析法对特色用药进行研究。结果:纳入54首处方,涉及121味中药,高频药物23味,药性以寒、温偏多,药味以苦、辛、甘居多,归经以肺、胃、脾、肾经居多,治疗慢性咳喘的核心处方为苦杏仁、炙麻黄、浙贝母、黄芩、前胡、炙紫菀、紫苏子、莱菔子。词频分析显示,寒证在核心处方基础上加细辛、五味子等治疗,热证用桑白皮、天竺黄、鱼腥草等治疗,虚证根据不同脏腑之虚治疗,重视调理脾胃,瘀证用丹参、银杏叶、水红花子、矮地茶、川芎、地龙等治疗。结论:孟河医派费氏治疗慢性咳喘,以肺虚痰伏为基本病机,以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为治疗大法,注重寒、热、虚、瘀的不同,用药寒温并用、散中寓收,体现了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虽没有后世疫病之名目,却真实记载了大量辨治疫病之证治方药的条文及案例经验。笔者抚今追古,重温经典,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体认,并引证了当代诸多医家名宿之论,认为《伤寒论》堪称我国古代疫病防治的奠基之作。《伤寒论》虽以辨治寒疫及寒湿疫为主,但也包括湿热类、热毒类及瘀毒类疫病的证治。其所论及疫病的类型及疑似病种,寒湿类疫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及其并发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腹泻(寒性)及寒性霍乱,流行性出血热等急性传染病;温热类疫病最为确定的是“黄疸”和“下利”,其证候与现代所谓急性病毒肝炎和急性细菌性痢疾基本相同;该书还开示了辨治热毒疫、瘀毒疫之法门,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还从《伤寒论》全篇整体分析,体悟到张仲景以“正邪博弈”为核心理念辨治外感疫病的思想,分别采取以祛邪为主、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扶正并重的治则大法;并开创了病证结合、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8.
艾灸防疫主要是通过艾灸消毒空气和提升人体正气的作用来达到防疫的目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艾灸治未病和防疫病的相关历史文献,以及艾灸防疫作用机制的现代研究文献,提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具体施灸穴位为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肺俞、大椎;操作方法为依次悬灸,每穴灸5~10 min,灸后饮用100~150 ml温开水,每天1次;并总结了5条注意事项,以期为艾灸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卫气学术思想,结合现代医学免疫学,探讨了卫气来源、出处、性质、周流规律、功能、卫气病理及治则等问题。基于创新的中医卫气理论,笔者认为流行性感冒病机为卫气虚滞,疫毒上受,防治法则为调补卫气,解毒除疫。补即补益卫气,可以补益肺脾之气,补益肾精等;调即调节卫气的循行,运用祛邪药祛除湿热、水饮、痰热、瘀血等病理因素,以畅卫气之运行。调补卫气可使卫气周流,充足而流畅,功能正常发挥,毒疫自除,并可选用性质轻清的清热解毒药助卫气御邪之功。流感预防期及潜伏期调补结合,兼以解毒;急性期疠毒亢盛,肺胃卫气运行阻滞,治宜除邪畅卫即以调为主,以补为辅,注重解毒。善后期以补为主,以调为辅。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规培人才的培养质量受到诸多困境与因素的影响,包括培养理念严重弱化、学习模式趋向西化和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化等,根源在于规培医师中医思维尚未有效构建。中医思维的形成与培养,关键在于经典医籍的“学”与“考”。中医经典是学习、体悟与应用辨证论治诊疗思维的源泉,而辨证论治的主观性、个体性、差异性特点,成为限制中医诊疗传承与创新的瓶颈。突破关键在于提升诊疗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性。迎合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进行中医规培经典数字化转型探索,提出重塑经典教育共识的新理念,经典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以及经典数字化考核的新导向,为培养中医特色的临床人才提供新的对策与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重理论,强技能”为导向,探索培养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的中医药特色教学内容与实施路径。方法: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级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本科生,以问卷方式评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结果:学生对课程整体评价较高。95.83%的学生对整体上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满意,97.92%的学生对中医健康管理相关教学内容兴趣浓厚。学生自我评价中,对所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均超过85.00%。6个模块中学生印象较深、感兴趣程度较高的是“治未病中心见习”与“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模块,公认难度最大的是“形象化的中医基础知识”模块。学生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集中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增加实践机会”(出现5次),“多去见习”“理论内容不好理解”“内容较多”和“增加课时”(均出现4次),“基础知识补充”(出现3次),“技法多一些”“更多时间”(均出现2次),其他内容均出现1次。结论: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整体教学效果满意,尤其是“体验式教学”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教学反馈启示,仍需要在细化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标准与更新理论课教学手段两方面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肺-肠”轴理论实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延伸,是连接肺部与肠道的双向轴。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肺系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咳嗽等。在“肺-肠”轴的调节下,肠道菌群的改变对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发生及转归都起着重要作用。临床常见的哮喘患儿多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在使用降肺平喘的药物的基础上佐以通调腑气、活血化瘀之大黄,能起到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作用,即通过运用中药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肺病治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以肩周炎的局部病理变化为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从中医病位对其进行辨证分型,并以五体痹理论将其分为皮痹、脉痹、肌痹、筋痹、骨痹5种类型,结合现代医学病理生理变化,提出“皮痹宣散祛邪以通经””脉痹活通血络以止痛”“肌痹通行揉肌以解肌”“筋痹松解经筋以缓筋”和“骨痹温通气血以止痹”的中医外治理念,将肩周炎的发病、诊断及治疗的中医认识与西医挂钩,以期为临床外治法提供新思路,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肩周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博士提出的的,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商务英语、影视翻译、旅游英语和医学英语中。同时,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也使用广泛。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中医经典古籍《伤寒论》的文本特点,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伤寒论》翻译中的运用,为中医经典古籍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体质根植于先天本基,养赖于后天培育,中医理论体系在其发展源流中贯穿体质理论,论治中注重体质作用,在中医体质学说指导下,正确选择舍证从体论治、舍体从证论治及证体合辨论治利于精准治疗。希望《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一步细化,实验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学术研讨更加注重其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以推动中医体质学说更加深入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查阅与中医面色诊法、健康风险评估相关的理论研究及资料,对其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其在亚健康风险评估、常规患病风险评估及重大疾病风险评估中的运用,并对目前运用面部色诊信息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总结王清海教授应用血脉理论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经验。王老认为气血不和、痰浊郁滞、气虚血瘀等致脉道不通,心阳气不足,无以鼓动营血,加之痰浊留滞血脉,血脉凝滞,故气血不通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其根据病因辨证,多从“血脉”论治,强调从血脉论治亦需分清病机演变,不可一味活血化瘀。其根据“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的理论,自拟心绞痛方治疗本病。方中以水蛭、红花、丹参活血通脉,党参、黄芪等益气健脾,充养后天气血,陈皮、瓜蒌、茯苓化痰,更有点睛之笔——桂枝温阳通脉。该方虽为治疗胸痹验方,但全身血脉相通,故对不同脏腑血脉疾病亦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以及经络系统中经筋学说在实质、整体性、病理特点、治疗原则以及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发现肌筋膜链理论在姿势评估和运动锻炼指导方面,更具有优势。以期将肌筋膜经线理论与经筋学说相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针灸、运动康复、推拿等领域的治疗,为经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