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目的 患者隐私保护和医疗数据开放共享的矛盾是阻碍中医药大数据二次利用的主要问题,本文利用联盟链技术结合MongoDB数据库实现中医药海量异构数据安全存储和共享。方法 采用链上链下协调分层的方式存储医疗数据,联盟链上开放存储公开的医疗元数据和医疗数据摘要,加入时间戳按照顺序链式存储,联盟链下采用MongoDB数据库对海量异构中医药大数据进行基于疾病和患者的分类存储;分析当前医疗行业数据中心现状,依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设置信用积分,改进区块链DPOS共识算法预选节点评选机制和共识机制;在联盟链上利用智能合约实现访问控制,实现用户对个人医疗数据的权限管理;最后分析讨论模型的安全特性和应用场景。结果 基于联盟链的中医药海量异构数据安全存储模型可实现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和患者对医疗数据的权限管理;可以在保证中医药数据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医疗数据的防篡改、可追溯以及安全高效的存储特性。结论 联盟式区块链为中医药医疗数据的安全共享存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为更好的探索中医药宝库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治未病”思想上。本文通过在“治未病”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综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情况,并提倡加强既病防变及病后康复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进行中医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系统梳理现有文献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病-证-治-方-药”知识框架和概念逻辑关系,构建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促进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中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 以中国知网中有关中医药治疗DPN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人工标引构建中医相关概念和实体,并建立实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利用Python 3.7处理形成结构化数据,并基于Neo4j 3.5.34图数据库构建知识图谱。结果 该知识图谱在模式层定义了方剂、中药、证型等12种节点标签,以及包含、对应、选择、组成这4种关系类型,形成了具备中医诊疗逻辑的知识图谱,可支持中医药治疗DPN证候要素、证候类型、治法等节点及各节点之间关系的查询与发现。结论 该研究基于文献数据探索性构建了中医药治疗DPN的知识图谱,汇聚了中医药治疗DPN的多种方式,包括内治法及外治法等,并从证素分析、证型组成至治法选择形成了辨证分型治疗DPN的全链条知识结构,可为文献数据服务于临床、科研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并可为中医文献知识可视化、中医药知识服务智能化、中医标准化和规范化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针对中医药大数据平台传统的加密方案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高效的基于属性的内积加密的数据脱敏算法。方法 Hash(哈希)算法是应用广泛的高效的数据加密方法,但传统的哈希算法基于单一的控制策略,效率不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属性的内积加密的数据脱敏算法,把批量的敏感数据分割为不同长度数据颗粒度,与特定密文的哈希进行内积处理。结果 在面对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海量数据加密的场景,与传统的哈希加密算法相比,本文提供的加密算法具有很好的性能。结论 为了保障个人隐私数据不被泄露,中医药大数据平台中的个人医疗数据需要加密脱敏后,才能进行分析处理或对外发布。本文提出的算法具备灵活的数据颗粒度、策略和高效的性能表现,适用于海量的中医药数据脱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实现中医面像部分区域的精准分割,提出一种融合Seg-UNet的中医面像分割网络模型。方法 采用Seg-Net网络中的最大池化索引将U-Net网络中的上采样改为上池化来改进U-Net网络。在U-Net网络原编码阶段的池化过程通过池化索引保留权重信息,上采样过程即可利用该索引实现特征图矩阵的扩充。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层卷积扩增通道数,改进原网络中将特征图矩阵直接复制的上采样方式,从而降低池化过程中权重信息的损失。将Seg-UNet网络模型分别对脸颊、额头和嘴唇3个部位进行分割训练和测试。结果 对中医面像部分区域分割精度高,分割效果优于传统U-Net和Seg-Net网络模型,采用准确率(Acc)、Dice系数、平均交并比(MIoU)作为评价指标。结论 本研究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较好的中医面像部分区域分割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穴位敏化研究效率,促进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以及穴位敏化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方法 根据穴位敏化理论设计传感器功能,对照分析多种材料,使用柔性印刷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作为支撑体,结合体积小、功耗低的热敏电阻,设计能固定于体表穴位、可动态传输多种物理量的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Acupoint sensitization auxiliary detection sensor,ASADS)。结果 提出有别于传统传感器的穴位敏化传感器新构想;开发出了基于FPC的,可同时完成测量电阻值及温度值并输出低频脉冲信号模拟针刺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结论 穴位敏化辅助检测传感器具有可穿戴、功能集成、动态监测等优点。它将有利于简化穴位敏化研究采集步骤、缩减操作时间。柔性印刷电路板可作为目前的传感器现实需求的过渡。未来,多功能集成、动态监测、可穿戴与织物整合、柔性功能材料是穴位敏化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归纳并分析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月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进行相关数据的挖掘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198首,涉及171味中药,挖掘出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用药频次、组方规律、药物关联度,演化得出核心组合20个、新处方9个,为中医药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围绕“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等疫病提供研究及发展参考。方法 利用Citespace软件,本研究对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检索到的652篇中医药治疗疫病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图谱绘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突现分析,对作者、机构内容进行共现分析。结果 相关文献跨度从2003年1月至2020年2月,发文数量在2003年、2009年和2020年出现高峰;关键词共现得到CB > 0.1的高频关键词9个;聚类分析得到主要10个聚类,由285个节点,602条线组成,主要聚类结果包括恢复期;中西医结合;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五运六气;等等;突现分析得出8个突现词,可看出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等疫病的诊疗方案制定以及五运六气相关研究是当前热点。结论 目前,中医药对于新冠肺炎等疫病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研究的连续性不足,同时存在地域不平衡性,作者和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度均不高,中医药对于疫病的研究以临床疗效为导向,主要集中在诊疗方案的制定及病因病机的探讨,未来关于五运六气对于疫病预测以及防治的研究可能成为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公开发表在网络和数据库的有关中医药治疗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文献进行方、药、证的可视化分析,客观全面的对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探讨,为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选用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对纳入文献中的用药情况进行数据拆分、整理和分析。结果 本研究高质量数据的主要期刊来源是核心期刊《中医杂志》;新冠临床用方以解表清热剂、开窍补益剂、辟秽祛湿剂为主;临床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解毒药、化湿祛痰药以及补益药为主;临床治病思路以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为指导;临床常见证型为湿、热、寒、毒相关证型;重视新冠前期预防以及后期恢复调养;治疗过程用药考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结论 新冠的中医临床诊治考病全面,并注重养阴与祛邪并进,可为官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名老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病案数据,探索运用复杂网络模型发现病机与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基于1090条包含病机、处方的肺癌病案有效诊疗数据,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兼顾方剂和中药属性信息,构建中药带权网络,依据节点重要性挖掘核心病机的核心中药。结果 针对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癌毒走注、痰瘀郁毒、热毒痰瘀阻肺以及热毒痰瘀互结六个病机,在包含401个中药节点的中药带权网络范围内找出各自对应的核心药物。结论 复杂网络模型可以直观展示病机与药物间的联系,为进一步深化中医对肺癌的理论认识,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治疗手足口病中药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治疗手足口病的中药进行归类,为临床的复方组方应用提供启发和思路.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刊杂志公开发表文献,治疗例数在20人以上的中药复方126首,选出使用频次>10次的40味中药,基于药性(含归经)和功效的多个变量,用SPSS 19统计软件对其进行模糊数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结果:通过对样本按优化原则进行4,6,8类分类,发现药物聚为4类时较好,这4类药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和利水渗湿药.结论: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将不同类别而却有相似功效的药物归类,同时发现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类别与传统的中医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对深入研究临床治疗手足口病的用药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搭建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管理平台,患者可进行便捷、高效、精准的自我管理,主管医师可远程浏览、回顾患者的生命体征、症状、服药等信息,最终达到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控制率以及生活质量的目的。[方法] 平台由高血压网络数据库、高血压智能管理应用程序(APP)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构成。聘请具有计算机系统开发资质的研究者共同完成高血压网络数据库、高血压智能管理APP的初期开发。由中标的医疗仪器厂家提供配套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并保留单项数据传输端口供高血压网络数据库采集患者数据。[结果] 1)依托网络云平台建立的高血压网络数据库体系结构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可实现系统登录、用户管理、资源维护、信息获取、数据储存、数据处理等功能。存储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健康数据、医院导览、网站链接、服药提醒、慢病调查、科普宣传等信息数据。科普宣传中将中医药作为优势板块进行搭建,例如给予不同证型和体质高血压患者相应的药食、运动建议,介绍太极拳、八段锦、穴位按压等简便易行的非药物辅助治疗。2)高血压智能管理APP体系结构均采用Client/Server模式,并可分为医生版与患者版。医生版APP实现患者信息编辑、科普推送图文编辑、患者既往数据回顾等功能;患者版APP主要包含数据展示、智能提醒、医患沟通等双向交互式功能。3)智能可穿戴设备因操作简便、监测及时、数据客观而被选定为高血压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端,主要实现测量方案选定、智能危急值提醒、健康数据采集、信息云端传输等功能。[结论] 平台设计目前已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非营利性试点推广。高血压智能管理APP起到了患者与医师之间的桥梁作用。患者的健康信息在APP中得到可视化、趋势化地展示,既能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也能为经管医师指导防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疾病控制率以及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中药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部分中药组分和中药饮片药性进行预测,建立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的关系。方法:在组分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药性数据预测平台,对中药组分的药性进行预测。结果:中药饮片与中药组分药性预测相同与相近的结果总和达到了75%以上。结论:饮片药性与中药组分药性之间存在自相似关系,体现了不同层次间的药性具有继承性、加和性和涌现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国家专利、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探究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用药规律,同时分析核心药对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数据库、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获取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处方数据,利用R语言、SPSS、IBMSPSSModeler软件对专利复方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分析专利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用药规律。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筛选出的核心药对的潜在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构建“中药-成分-靶点”及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预测。[结果] 数据挖掘共纳入中药复方151条,中药352味,其中高频中药共26味,关联规则分析共筛出核心药对76项,包括中药7味,聚类分析共得到7类,包括3个聚类方,3个聚类药对及1个单药,选取核心药物组合“柴胡-当归-黄芪-党参-白术-升麻”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药物组合核心活性成分10个,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7-O-甲基异微凸剑叶莎醇、异鼠李素、甲氧异黄酮、β-谷甾醇、豆甾醇及毛蕊异黄酮,核心作用靶点14个,包括蛋白激酶B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原癌基因FOS(FOS)、原癌基因JUN(JUN)、原癌基因MYC(MYC)、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胱天蛋白酶3(CAS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肿瘤抑制蛋白(TP5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雌激素受体(ESR1)、酪氨酸激酶受体2(ERBB2),分子对接结果提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合稳定,平均最低结合能为-6.23kcal/mol。[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用药多以补益虚损为法,辅以活血通经、舒筋通络等,其核心药物组合“柴胡-当归-黄芪-党参-白术-升麻”主要通过参与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等机制,作用于突触后膜等细胞成分,影响G蛋白偶联乙酰胆碱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发挥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作用,并可能通过靶向EGFR治疗胸腺相关型重症肌无力,可为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外来药物-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研究外来药物药性的新方法,并以玛咖为例对其进行阐释与验证。方法 首先整理玛咖药理作用的综述类文献,建立玛咖与其药理作用的关联,并查找相关的用药规律分析文献,建立玛咖的药理作用与传统中药的关联,再以《中国药典》或《中药学》教材为依据获取传统中药与药性的关联,最终构建出“玛咖-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进一步从该网络中解拆出每个药理作用的“药理作用-传统中药-药性”关联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分析,再通过处理相关数据计算玛咖的药性占比。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与现有研究基本一致,玛咖的药性应为:性微温,味甘、辛、苦;归肾、肝、脾经;功效是滋肾益精,疏肝止痛,健脾补气。结论 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有助于外来药物中药化的进程,为拓展中药新资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可视化的方法探究糖尿病中医数据挖掘研究热点与方法流程,为数据挖掘技术在糖尿病中医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糖尿病”AND“中医数据挖掘”相关主题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 Space绘制其可视化图谱。结果 糖尿病中医数据挖掘领域研究发文呈现线性增长趋势,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糖尿病中医症药的关联与聚类以及证候模型相关方面。结论 当前该研究领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挖掘静态的数据,在今后的研究中或可以从糖尿病动态数据切入,以多维动态的数据研究推动糖尿病中医诊疗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系统评价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疗效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检索已发表的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对所有文献进行筛选及提取资料,运用Stata 10.1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共计1 394例患者。与单纯西药组相比,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OR=3.26,95%CI(2.30,4.64),P0.01];在改善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hyroid microsomal antibody,TMA),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浓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但是在改善甲状腺体积方面,两者并无差异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尤其在改善FT3,FT4,TSH,TMA,TGA浓度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十四五”时期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进展。方法 本文分别从中医药防治疫病、中医四诊及中药功效指标、中医影像学、中药材质量及优质标准、中药上市后临床实效证据、现代中药质控体系、中药安全性、中药农业现代化和中医药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 在“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研究,加快实现中医四诊和中药功效的客观化,推进中医影像学的发展,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中药材优质标准,开展已上市中成药的比较实效研究,实现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强化对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推进中药农业现代化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人工智能的研究。结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中医药现代化建设在“十四五”时期应乘势而上,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中医外观表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的中医外观表征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中医证候的关系。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0只和模型组60只,采用高脂高热量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1)ip方式造模,实验期间连续观察12周两组大鼠的外观行为、体重的变化,并分别于第0,6,8,10,12周末禁食12 h后从正常组、模型组各取10只大鼠取血测定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IA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外观行为学观察: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从第4周开始均呈明显持续增加,第9周出现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第6~8周出现嗜睡、眯眼、倦怠懒动,被毛脱落,饮水量增加,大便干结,尾巴出汗潮湿等表现;第9~10周出现形体肥胖、拱背扎堆、眯眼、精神萎靡、活动迟缓、背毛油腻等表现;第11~12周继现舌质紫暗、被毛减少,臀毛枯黄,尾部瘀斑。糖代谢指标: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水平(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I)于第6周末开始持续不断升高,至第12周末达到高峰;胰岛素敏感指数(IAI)于6周末开始不断降低,至12周末降低最为显著。结论: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小剂量STZ ip复制出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可能具有中医证候动态变化的特点,即随造模时间延长表现出由气阴两虚证逐渐发展到气阴两虚证兼痰浊证以及气阴两虚证兼痰浊血瘀证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