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MI)在脊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进行脊椎后路手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访视、准备、唤醒实验指导、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访谈2次,连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WHO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分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JOA评分、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在心理、社会、生理、环境、独立性、生活信念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防栓操对脊椎后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作用。方法将80例脊椎后路手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防栓操练习,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JOA评分、临床功能、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防栓操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者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妇产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60例行妇产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措施,观察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肺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系统化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妇产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刘羽 《临床医学》2009,29(5):69-70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骨科手术后出现的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本组16例经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后未出现脑栓塞及下肢坏死的情况,1例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骨科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或有栓塞病史者,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原因与护理方法。方法针对存在危险因素,术前全面评估,制订预防DVT发生护理措施,主要是肢体功能锻练及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结果 9例DVT患者,经严密观察与护理,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未发生1例肺栓塞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对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加强对PLIF术后DVT症状的观察,同时采用综合有效护理措施,对降低DVT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某院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监测术前1 d、术后3 d D-二聚体水平,进行对比;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VT)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3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8.60%,观察组DVT发生率为2.33%,两组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髋关节置换术者术后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速,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DVT发生率,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济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137例,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8.
苗艳红  刘燕 《家庭护士》2008,6(4):323-324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妇科盆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1]。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对妇科盆腔手术病人328例进行了相应的预防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科40岁以上行妇科盆腔手术  相似文献   

9.
报告了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对腹部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我院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有86例患者进行了腹部腹腔镜手术,在围术期对所有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体位护理、肢体训练护理、饮食护理、局部观察护理、预防性抗凝护理、恢复期护理等综合性预防护理。86例患者经过健康教育、体位护理、肢体训练、饮食护理、局部观察、预防性抗凝、恢复期护理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后,均痊愈出院,并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通过对患者后期回访,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综合性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极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降低腹部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临床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和事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对老年妇女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行手术治疗的97例脊柱骨折老年女性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DVT发生率、下肢肿胀疼痛率、疾病知晓率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DVT发生率分别为1.9%和13.3%,下肢肿胀疼痛率分别为9.6%和28.9%,疾病知晓率分别为92.3%和44.4%,住院时间分别为44.7d±5.4d和56.3d±6.1d,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手术治疗脊柱骨折老年女性病人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病人术后DVT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PM下肢功能训练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CPM实验组(134例)和对照组(134例)两组进行对比,CPM实验组应用CPM装置进行训练,对照组不使用CPM,只由专业医务人员指导,鼓励患者主动、被动功能训练,观察两组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结果CPM实验组在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明显优于对着组(P〈0.05)。结论下肢骨折术后患者患者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出院准备度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二者相关性,旨在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整群抽样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5例脊柱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将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金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1):1193-1194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评价中频电疗对开胸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是否具有显著影响,以探索开胸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非药物性预防方法。 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开胸术后72h内的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中频电疗仪的7号处方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进行干预,观察对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均时平均流速(TAVM),以及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后即时对下肢血流有显著影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对开胸手术后患者可选择中频电疗仪的7号处方对下肢静脉血流进行重复多次的干预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肺动脉栓塞,是导致病人术后急性期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妇科手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进展。提出全面的护理评估、认真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早期活动、针对性药物及物理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血管性疾病,妇产科患者术后较易发生该病.本文将1995年1月~2001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该病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采用循证护理预防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方法。包括文献的检索,最佳证据的确认及护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认为通过循证护理实践,增强了护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影响.方法:将117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90例和对照组580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下肢肿胀、疼痛及发生LEDVT的情况,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2.37%.LEDVT发生率为0.85%;对照组下肢肿胀、疼痛发生率为5.69%,LEDVT发生率为3.10%.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剖宫产术后LEDVT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霞  陆云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8):567-569
文章针对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归纳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其发病率、危险因素、机械预防方法、化学预防方法及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阐述了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的主要进展,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