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速列车横向悬挂系统振动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速列车横向悬挂系统的振动结构。为了抑制列车横向振动,提高平稳性,分析了列车横向悬挂系统振动结构的主要矛盾和相互关系。采用Simulink仿真软件建立了17个自由度的列车横向悬挂系统车体模型,以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函数为依据,建立了关系函数,对横移、侧滚、摇头振动和前、后端转向架横向合成振动指标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列车在高速情况下,在最令人敏感的低频段,摇头振动是引起列车横向振动的主要因素;随着速度的提高,主要影响因素从摇头振动向横移和侧滚振动发生着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在主动悬挂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主动悬挂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 ,该模糊控制方法可以在线自适应调整模糊控制的有关参数。 1/ 4车辆模型作为仿真对象 ,模糊控制器可以显著地减小车辆的振动及干扰 ,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另外 ,当主动悬挂系统模型参数发生变化时该模糊控制器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向银强  王磊  薛萍 《机械工程师》2022,(1):57-59,62
以铁道车辆主动悬挂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其两自由度分段非线性悬挂系统的垂向振动模型.基于MATLAB/SimuIink仿真模块模拟了美国6级轨道谱,以此作为激励作用在车辆系统上.以车体垂向加速度和加速度功率谱为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被动悬挂系统和基于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挂系统对载荷激励的响应.研究表明,模糊控制下的主动悬挂系统...  相似文献   

4.
振动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文忠  邱阳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17(6):996-998,1001
将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引入振动控制工程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系统的在线自学习控制方法。给出了该控制方法的学习算法及初始振动模糊控制器的产生方法。分析了该方法与其它非线性控制方法(神经网络控制)相比所具有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该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能有效地抑制振动。  相似文献   

5.
高速列车横向悬挂控制方式及半主动减振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列车横向悬挂方式的分析和比较,阐明了我国高速列车横向悬挂系统采用半主动悬挂控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速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控制所采用的控制方法,并进一步给出了用于实现此控制方法的半主动减根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获得最优高速列车牵引电机冷却风机双层悬挂参数,对轮轨和设备激励共同作用下的风机悬挂参数选择进行研究。建立车辆-设备动力学模型,并对系统振动响应进行积分求解,探讨刚、弹性悬挂,单、双层悬挂风机的振动特性。根据风机、框架悬挂参数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筛选出最优悬挂参数取值范围,基于风机、框架悬挂参数匹配关系确定最佳悬挂频率比。研究结果表明,风机系统悬挂参数对车辆舒适度影响较小,但会影响风机系统振动,风机采用双层弹性悬挂能显著降低自身振动,当框架悬挂频率比取0.7~0.9,风机悬挂频率比取1.8~2.0时风机系统能获得较好振动水平。根据悬挂参数匹配关系,最终确定风机、框架最优悬挂频率比分别为1.8、0.9。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列车空调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与节能模糊控制方案。列车空调系统是一个大的耗能系统,同时列车舒适节能是除了安全速度之外最关心的问题,对列车空调系统进行监测,并基于采集的数据采用模糊控制来调控空调系统的运行,就能达到节能并舒适的目标。系统对车厢温度、车厢空气湿度和CO_2浓度这3个输入量进行模糊化处理,由控制规则推出输出模糊子集,再应用模糊推理合成规则得出控制输出量,控制器根据输出量来控制空调压缩机和通风扇的变频器运行以及启停电加热器的个数。  相似文献   

8.
模糊控制简单方便,硬件容易实现,在机车半主动悬挂控制中应用广泛,但普通模糊控制精度低,有必要采用改进型模糊控制方法.介绍机车半主动悬挂模糊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并依照不同的模糊控制策略,重点讨论基于可调因子、变论域和进化算法优化模糊规则的三种改进型模糊控制方法特点及其局限性.最后,提出机车半主动悬挂模糊控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城轨列车驾驶控制逻辑,阐述在TCMS正常和故障情况下,方向指令、牵引制动指令和牵引制动级位的来源及传输路径,分析和对比几种不同司控器级位信号的传输过程及原理。  相似文献   

10.
自适应模糊控制理论是模糊控制理论与自适应控制理论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个研究领域.针对一类带有扰动的SISO不确定非线性系统,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型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被控对象信息和模糊控制规则,保证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跟踪误差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本方法比单纯的直接型或间接型模糊控制方法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1.
半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应用是为了提高汽车悬架的阻尼效果和操控性。建立 4自由度 1 /2车辆模型 ,在此模型基础上 ,设计了模糊控制器 ,论述了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模糊控制方法 ,说明此方法对悬架质心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俯仰角等性能的提高有益。对悬架在各种输入激励下的仿真效果与被动悬架作了比较 ,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针对摆式列车伺服倾摆系统大惯性、非线性和时变性等特点,结合PID和模糊控制两者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对模糊自适应PID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摆式列车的简化模型做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的调节时间缩短,响应速度加快,抗干扰能力和适应参数变化的能力都优于常规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城轨列车牵引逆变器、牵引电机等状态监测和性能测试,研制了一套列车牵引传动系统测试装置.在介绍基于电压/电流传感器、非接触式速度传感器、CompactRIO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上位机构建的硬件系统的基础上,阐述了采用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的测试数据实时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等软件模块的具体实现方法.为验证测试装置的性能,针对在实际线路上运行的城轨列车进行了车载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测量精度高,运行稳定可靠,人机界面友好,满足城轨列车牵引传动系统的状态监测和性能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柔性车体的铁道车辆主动悬挂的模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某型软卧车体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将柔性车体在铁道车辆动力学分析软件ADAMS/Rail12.0中组装成多刚体/柔体耦合的单节车辆动力学分析系统。样机平台上的动力响应分析计算结果反映了多刚体/柔体耦合的实际车辆系统的振动响应。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因子可调的模糊控制器来抑制柔性车体的动态响应。实现了基于柔性车体的车辆主动悬挂的隔振研究,表明基于柔性车体的车辆主动悬挂系统同样能使车体的振动响应幅值降至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半主动悬架系统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该方法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作为辨识器,模糊神经网络作为控制器,根据辨识器提供的雅可比信息和汽车自身运行状态在线调整控制器参数,以达到自适应减振控制。最后以我国常见的B级路面为激励信号用Matlab进行计算机仿真,并与被动悬架和目前已有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证明了该控制方法能够明显地改善舒适性,而且改善的幅度又要明显地优于现有的模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分析比较摆式高速列车,轮轨高速列车和磁悬浮高速列车各自特点及其在国内的可行性;重点着眼于车辆悬挂系统,阐明被动、主动和主主动悬挂系统的发展过程,从基本结构及功能原理的角度分析这几种悬挂模式的优劣;根据现有复杂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方法探讨主动与半主动悬挂所应采取的有效控制策略;总结出车辆悬挂系统应重点研究半主动新型智能减振器、有效可靠的控制器、机电一体化建模、悬挂系统的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17.
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的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半车集成模型。应用模糊逻辑控制理论,提出一种带参数的自调整模糊方法,设计了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器,该控制系统当偏差变小或变大时,调整因子总能确保系统稳定,适合工程应用。通过对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控制系统试验仿真表明,实行模糊参数自调整集成控制后,汽车的整车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等综合性能指标明显优于汽车主动悬架与转向系统LQG集成控制。  相似文献   

18.
陈建国 《广西机械》2013,(11):238-240
车辆的振动影响其平顺性,采用主动悬架可以有效减小振动.建立了带主动悬架的振动模型,利用模糊控制理论对悬架减振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车辆簧上质量的垂向、俯仰及侧倾振动大幅减小,说明采用模糊控制的主动悬架对车辆减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常盛  王福明 《山西机械》2014,(2):144-146
针对主动悬架系统具有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结合滑模控制的鲁棒性和模糊控制的优势,建立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策略。确定滑模切换面参数,应用切换控制方法和函数逼近技术改善滑模运动的动态品质,并利用模糊语言达到控制悬架振动的效果。以车辆1/4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为对象进行仿真,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模糊控制相比,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能有效地改善路面变化对悬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