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以及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天20 min,共10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BBS、FMA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体位智能化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G-EO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00min,每周5d,共8周.G-EO组除了常规的功能训练外,增加G-EO System下肢机器人为主的步行训练,每天30min,每周5d,共8周.治疗4周后及治疗8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对下肢步行功能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在FMA运动功能量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FAC,BBS的评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8周后,G-EO组的FAC,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G-EO System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于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提高步行的稳定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86例脑卒中后步行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治疗组纳入康复单元,按照康复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BBS、MWS、下肢FMA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进行Lokomat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组采用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分别于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下肢Fugl-Meyer评分法(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组内比较,2组治疗后各期BBS、FMA、MBI评分及FAC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4周,治疗组FMA、MBI评分及FAC较对照组升高(P<0.05),BB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12周后,治疗组BBS、FMA、MBI评分及FAC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头针联合Lokomat下肢机器人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较长期治疗可进一步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Lokomat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时长对不同步行功能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改变的效果,为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康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价为0、1级的患者纳入低水平步行功能组,FAC评价为2、3级的患者纳入高水平步行功能组,每组60例。每组再按照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分为20min组、30min组和40min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机器人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分。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BBS、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低水平步行功能组中,下肢机器人训练时长为20min的患者FMA、BBS、FAC评分提高较训练30min和40min的患者更明显,而高水平步行功能组训练时长为40min的患者FMA、BBS、FAC结果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Lokomat机器人不同步行训练时长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有所影响。当患者步行功能水平较低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功能和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方法 将4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日训练1次,每次训练2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式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和等速测试仪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膝关节本体感觉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和膝关节重现角度差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1.75±3.18)分、(31.55±3.39)分、(3.15±0.49)级和(6.25±0.9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显著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膝关节本体感觉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5min/次,每周6次)和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功能训练(20min/次,每周6次),一共6周。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在训练结束后进行运动想象疗法(15min/次,每周6次)。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在Fugl-Meyer(FMA)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的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FMA,BBS,FAC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辅助踏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个体化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FES踏车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MOTOmed下肢踏车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Tinetti量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FAC等级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Tinetti量表、FMA下肢评分、MBI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FES辅助踏车系统和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均有助于脑卒中早期下肢功能的恢复,而FES辅助踏车系统对下肢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