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文莉  周明玥  韩啸 《包装工程》2021,42(20):276-282
目的 解决碑林书法文化传播途径单一、体验感欠缺、互动性匮乏的问题.方法 研究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情景体验应用于碑林书法艺术传播的营造路径.以焦山碑刻博物馆为例,综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与3D打印技术实现场景再现、历史回溯、多感官互动等,达成多维度情景体验.结果 构建以焦山碑林虚拟博物馆、AR手册和拓印体验为主体的体验式展示系统,从虚实两个维度有效还原了焦山碑林书法碑刻的真实环境,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拓印实操,令体验者获得对碑林书法艺术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体验.结论 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对书法碑林进行情景体验营造,能够更有效地传播碑林书法艺术.研究对于其他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宣  舒安琦 《包装工程》2024,(6):461-470
目的 在交互叙事视角下,研究城市智慧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设计方法及设计实践。方法 通过案例研究等方法分析智慧博物馆交互叙述的构成要素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交互叙事与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的关系,从构建跨数字媒介的多感官沉浸体验、重构交互叙事要素与关联叙事内容、营造情境感知的叙事空间与互动式故事体验三个方面提出基于交互叙事的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方法,并设计基于交互叙事的智慧博物馆沉浸式体验设计的流程,从实践良渚博物馆沉浸体验项目的角度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 设计者通过编码叙事空间和叙事内容,运用跨数字媒介助力多感官沉浸,提取智慧博物馆文化作为叙事主题,优化沉浸交互体验空间,使参观者超越时空限制,与所在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度互动,从而对城市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许丛瑶  徐习文 《包装工程》2022,43(12):241-249
目的 在交互叙事视域下,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方法。方法 从分析数字展示中的交互叙事构成要素及特点入手,建构交互叙事情境,明晰基于交互叙事的文化遗产数字展示设计的流程与原则,并以春秋子仲姜盘的数字展示设计实践为例,验证其方法的有效性。结论 设计者通过编码对叙事情境中的文化遗产主题、数字媒介和叙述内容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符号处理,并传达给真实受众,使真实受众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需求解码信息,从而接收、理解、认同其文化遗产主题。基于交互叙事的数字展示设计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有效实现文化遗产主题的复现和传播,使受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4.
涂先智  王昆 《包装工程》2023,44(2):365-371
目的 用讲故事的设计方法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引发用户的情景体验和情感共鸣,提升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体验。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逻辑论证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用户、博物馆文物资源和叙事设计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模型,并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为个案展开设计实践。结果 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通过博物馆文物故事来确定叙事主题,用视觉元素和多元形式内容来搭建叙事空间,由用户通过界面交互主导故事情节设计,从而建立用户对文化情境的深度感知。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能从用户的感知层面和情感层面提升数字博物馆的文化体验。结论 角色代入类叙事设计能实现数字博物馆文化体验在感知深度和参与效度上的拓展,其核心是对用户的感官认知和情感体验的洞察和满足,为当下数字博物馆的开发与优化提供新的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5.
姚江 《包装工程》2023,44(24):308-318
目的 从交互叙事设计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民俗文化传播的方法与路径。方法 梳理叙事与记忆、记忆与民俗文化、交互叙事设计与民俗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内涵,挖掘交互叙事设计与民俗文化传播之间的深层关联,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运用核心理论建立数据模型,探索和研究交互叙事设计对民俗文化传播的影响。结果 验证了交互叙事设计对民俗文化传播、记忆中介的正向影响;隐性记忆对文化认知、文化认同的正向影响;显性记忆对文化认知的正向影响。证实了记忆在民俗交互叙事设计和文化传播之间所起的重要连接作用。明确了可通过交互叙事设计提升用户对民俗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为今后相关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结论 交互叙事设计可以拓宽民俗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在引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焦龙  司峥鸣 《包装工程》2023,44(10):213-220
目的 在“后冬奥时代”,设计一款面向海外受众的沉浸式冰嬉游戏,以体育游戏的跨媒介叙事互动方式为切入点,促进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华优秀民族体育运动的交流模式建构,探索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及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新叙事实践路径。方法 基于Flow理论运用Game Flow模型,调查分析影响游戏沉浸感相关性因素,建构“六因素模型”,基于VIVE Pro2的VR漫游交互系统实现“冰嬉”沉浸式游戏设计,并对游戏的可用性和功能效果进行评估。结论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对冰嬉游戏的风格、界面、场景、剧情等方面进行设计,实现游戏沉浸式体验和参与式文化交互形式,创新中华体育文化跨文化传播及对外传播策略,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际传播提供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司峥鸣  丁宇 《工业工程设计》2022,4(5):15-22, 28
数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在互动仪式链传播场景视域下,应用新闻游戏进行数字文化产品设计实践,以新叙事方式讲好乡村故事,创新地域文化传播形式,打造乡村IP沉浸式体验,提升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影响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方法 使用HTML5技术作为信息传播新介质,进行新闻游戏《湘西故事》交互设计,以H5网页形式多终端、多平台实现链式、网状参与互动体验传播。结论 实现面向乡村传播的新闻游戏《湘西故事》交互设计,通过“讲故事”的策略重构新闻内容生产方式,改变单向度、缺乏互动反馈的传统新闻分发模式,以“去中心化”打破文化传播隔阂,搭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助农媒介平台,构建新型乡村传播互动仪式链。  相似文献   

8.
顾艺  许王旭宇 《包装工程》2022,43(4):383-391
目的 致力于设计出能够让用户产生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海派绘画数字文创产品。方法 在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论基础上,把海派绘画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拆分为设定明确清晰的体验目标、提供准确有效的情感反馈、平衡体验所需技能与挑战这三个步骤。第一步对应数字文创的内容设计,包含清晰的构架体系、可视化界面设计两个步骤,引导用户进入愉悦沉浸的体验状态;第二步对应数字文创的情感设计,包含正面反馈优先、多感官反馈优先两个步骤,保持用户的沉浸式体验状态;第三步对应数字文创的文化体验设计,包含调控体验难度、交互情景化两个设计步骤,引导用户进入文化情境,探索文化背景,获得更高层级的文化体验。结论 心流理论改善了海派绘画数字文创产品的现有不足,完善了海派绘画数字文创产品的设计框架,较好地实现了用文创带动传统美术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展示设计更深层次体验的实现方式和方法论。方法采用广义叙事的理论,以现代数字交互手段作为技术支持,结合理论模型与案例,分析广义叙事框架下展示设计深度体验的实现方法。结论展示设计的体验研究更多的是从传统的流线体验、空间体验、视觉体验转向五感体验,继而更进一步转向深度的心灵体验。广义叙事性的研究发展给这种层级线性的体验给予了颠覆性的框架支持,在广义叙事的状态下,叙事主客体与描述信源之间呈相互纠缠的关系。交互式展陈设计的普遍化是不可逆的,通过广义叙事的原理能提升展示设计的深层体验,并借助数字交互技术引发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李勇 《包装工程》2015,36(24):148-152
目的 以兰亭为例, 对旅游文化在交互媒体设计中的体验与传播进行探索和实践。方法 以交互媒体作品 《中国旅游文化之 “兰亭”》 为例, 从创意来源、 界面设计、 用户体验等几个方面, 阐述了如何利用交互媒体设计方法和手段展示和传播兰亭旅游文化, 给用户带来更高层次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共鸣。结论 通过交互媒体的文化创意与设计, 有助于兰亭旅游文化的体验与传播, 使用户获得沉浸式的用户体验, 可为其他类型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倪春洪  李微 《包装工程》2023,44(12):368-377
目的 “5G+”万物互联驱动数字化体验经济的浪潮已是助推非遗数字化创新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新动力。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探索非遗数字化创新呈现,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内生创新动力,并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提供新途径。方法 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综述、田野调查、问卷分析和用户体验设计等方法,秉承“非遗+”交叉融合范式,以葛沽长乐老高跷非遗项目为例,运用交互叙事、体验设计等方法,构建非遗数字共享平台,拓宽葛沽非遗创新发展空间,形成非遗资源共建共享的“葛沽数字化新发展模式”。结论 利用交互叙事理论视角与葛沽非遗数字化文创设计融合创新,坚持守正创新,形成了薪火相传的叙事机制,实现了葛沽非遗传承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培养了新生代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以非遗的文创设计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与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蒋嘉雯  何韶颖 《包装工程》2023,44(14):252-261
目的 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入挖掘与梳理地方红色文脉,设计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为信息技术时代与后疫情时代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方法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以革命老区潮州为例,探索基于空间叙事理论的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的信息设计方法;结果 提出由“时、事、场、人、物”五要素组建的地区红色叙事框架,以“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呈现”为步骤,综合运用数据库、TGIS、超链接文本与云平台等多元数字技术,实现“立体资料库+多媒体展示+公众交流”三位一体的数字平台建设。结论 引入空间叙事理论,有助于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联,梳理其空间叙事要素,建立叙事结构模型,以建立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信息体系,为大众提供系统、深入感知红色文化的数字环境。  相似文献   

13.
鲁雯  欧达  雅柔 《包装工程》2022,43(4):182-188
目的 研究凤凰蓝印花布互动游戏设计,探索数字媒体艺术以及基于体感技术的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基于不同类型体感技术的应用特点,总结体感互动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应用现状,依据其设计理论,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为案例,从游戏目标架构设计、叙事设计、内容设计和流程设计等四个方面展开。结果 针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设计了以凤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流程为主线的体感互动游戏。结论 体感技术是实现互动的有效工具,对于提升文化遗产类游戏的体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玩家能在娱乐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耿彦昊  戴子婧  张志贤 《包装工程》2023,44(16):265-271
目的 基于叙事设计与文化自信背景,运用包装作为信息载体,探究视觉叙事在“红色”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价值,进而寻找提升红色文化相关产品竞争力的包装设计策略。方法 结合用户调研、文化传播理论及案例分析等,从品牌方、用户以及文化传播3个角度分析叙事视角融入“红色”包装的必要性,进而对视觉叙事介入“红色”包装应遵循的设计指导原则和创新策略进行探讨。结果 依照包装叙事逻辑,从“信”“达”“雅”3方面得出“红色”包装设计的原则要求,从“内容层”“表现层”“交互层”3维度提出“红色”包装可行性设计策略。结论 视觉叙事理论对“红色”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叙事要素联结、叙事媒介升维和叙事传达流动,以优化“红色”包装叙事效果,提升红色文化传播力。红色文化相关产品包装应深化叙事性表达,以拓宽未来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唤醒群众对地域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共鸣,将感质理论引入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探究感质理论应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的设计策略。方法 根据感质的内涵与特征,创构感质理论的三个层次。以传承红色文化、彰显地域特色、满足受众情感需求为出发点,针对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将感质理论融入其中,从感质意象要素提取、叙事场景营造、个体情感唤醒三个层次进行设计策略的探索。最后以河北省乐亭县红色人物李大钊为例进行设计实践,对该设计策略进行实践与佐证。结论 将感质理论运用于地域红色文化IP产品设计中,使之成为历史情境和受众情感的纽带,能够增加红色文化的互动性,促成IP产品的人格化沟通,有效唤起群众的深层次情感体验与共鸣,从而承载地域文化,传递红色精神。  相似文献   

16.
杜杰  郜雨佳 《包装工程》2019,40(22):219-225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在APP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确保用户黏度的同时,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用户新体验,以数字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凤翔木版年画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承性。方法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与用户娱乐互动体验结合,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再设计,进行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结果结合凤翔木版年画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对其知识内容和用户交互体验进行APP设计。结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兼顾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