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云  江德胜 《安徽医药》2020,41(5):550-552
目的 观察256排Revolution CT对冠心病(CH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六安世立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6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CHD的患者,以CAG为金标准,分析256排Revolution CT对CHD冠脉狭窄情况检出率及检查符合率。结果 共检查259支血管,CAG检查显示138支冠脉狭窄,256排Revolution CT检查显示130支冠脉狭窄,256排Revolution CT与CAG检查相符病变血管共有126支,诊断敏感度91.30%,特异度96.69%,Kappa值0.876;256排Revolution CT对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检出率为94.44%、100.00%、100.00%,符合率为88.89%、96.30%、94.74%。结论 256排Revolution CT诊断CHD患者血管病变情况具有较高准确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2.
郑松  程洁  王殿超  李梅  彭玲 《安徽医药》2018,39(3):306-308
目的 分析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及结核蛋白芯片试验在诊断淋巴结核中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确诊为淋巴结核的患者30例为研究组,选取非淋巴结核患者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T-SPOT.TB及结核蛋白芯片试验,分析试验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研究组结核蛋白芯片试验阳性率为60.00%,T-SPOT.TB试验阳性率为9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联合检测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联合检测双阴性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敏感度为90.90%、特异度93.75%,结核蛋白芯片试验敏感度为71.42%、特异度83.33%。T-SPOT.TB和结核蛋白芯片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在淋巴结核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与结核蛋白芯片联合试验可以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薛岩  伏树奇 《安徽医药》2019,40(12):1365-1367
目的 探究乳腺断层技术(DBT)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28例(28侧)乳腺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化乳腺摄影(FFDM)检查及DBT检查,与活检/手术病理比较;分析2种检查方式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比较两者对病灶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均经FFDM及DBT检查诊断,FFDM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56%、73.68%、50.00%、77.78%,与活检或病理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284;DBT诊断效能分别为66.67%、94.74%、85.71%、85.7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52;两种检查方法对良性肿块边缘显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BT对血管穿入等恶性肿块征象显示率高于FFD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DBT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与传统FFDM比较,DBT可提高乳腺良恶性病灶特征的显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乏脂性腺瘤(Lp-AA)与嗜铬细胞瘤(AP)在多期CT检查中CT值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9年5月期间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15例)和乏脂性腺瘤(17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变最大径、形态、边界、环形/弧线样强化、坏死囊变、钙化、各期平均CT值及廓清率等指标绘制ROC曲线,同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得出各组变量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AP与Lp-AA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形态、边界、钙化及动静脉期CT值、绝对廓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组相比,Lp-AA组的病变最大径、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以及相对廓清率均呈现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最大径、相对廓清率分别达到36.2 HU、56.7 HU、39.8 mm、19%,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0.694、0.894、0.792,敏感度分别为73.3%、93.3%、80%、86.7%,特异度分别为82.4%、47.1%、78.2%、64.7%。结论 通过比较病灶坏死囊变、环形/弧线样强化、最大径、平扫及延迟期CT值和相对廓清率,有助于临床鉴别乏脂性腺瘤和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5.
褚春香 《安徽医药》2015,36(9):1134-1135
目的 探讨X线与CT在胸部外伤中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90例胸部外伤患者的X线、CT影像检查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肺挫裂伤、肺不张、肋骨骨折、气胸、胸腔积液(血)、其他胸外伤的X线检出率分别为91.30%、100.00%、97.50%、97.50%、93.75%和85.00%,而CT的检出率均为100.00%。结论 X线可作为胸部创首选的检查方法,而CT检查可作为其最优检查手段,X线和CT联合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可靠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贾文婷  丁周志 《安徽医药》2018,39(4):478-47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新生儿感染的51例患儿为感染组,其中新生儿败血症22例,新生儿肺炎29例,另选取同期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6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对象PCT及hs-CRP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PCT和hs-CRP浓度水平和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的PCT及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和hs-CRP联合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4,敏感度为94.12%,特异度为96.67%。PCT单独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度为76.47%,特异度为91.67%。hs-CRP单独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8,敏感度为80.39%,特异度为76.67%。结论 PCT联合hs-CRP检测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技术应用于妇科盆腔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治疑似妇科盆腔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分别使用CT、MRI及联合检查,检查后1~2周内手术,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结果对照并分析诊断效果。结果 使用CT联合MRI技术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的总相符率为92.5%,比单独使用其中一种的总相符率明显提高(χAC2=9.04,χBC2=6.65);在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的检查结果比较中,CT联合MRI技术分别对比CT和MRI单独检查,体现出明显优势。结论 联合CT和MRI两种检查方法能互相弥补不足,针对不同类型妇科盆腔肿瘤,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崔波  靳斐  王莉格 《安徽医药》2018,39(6):669-67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与新型血小板活化蛋白血浆内皮生长因子样单链蛋白1相关补体Clr/Cls单肽(SCUBE1)在急性肺栓塞(AP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3月邢台市第三医院呼吸科就诊的APE患者13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48例)。比较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MA和血浆中SCUBE1的水平,并用ROC曲线分析IMA、SCUBE1指标单独和联合应用对诊断APE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患者IMA和SCUBE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A单独诊断APE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92%、77.08%;SCUBE1单独诊断APE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7.69%与72.91%;IMA与SCUBE1联合检测诊断APE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92%和85.42%。IMA、SCUBE1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诊断APE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839和0.888。结论 血清IMA和血浆SCUBE1均可作为诊断APE的生物标志物,在APE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检测二者有利于APE的诊治。  相似文献   

9.
韦薇  王庆 《安徽医药》2016,37(5):547-549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淋巴结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安徽省胸科医院收治的134例淋巴结肿大患者分为结核组(95例)和非结核组(39例),另取健康对照组28例,采外周血行T-SPOT.TB检测,对比分析3组T-SPOT.TB的阳性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结核组、非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85.26%、15.38%和3.57%,结核组患者T-SPOT.TB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T-SPOT.TB诊断淋巴结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26%、89.55%、92.05%和81.08%。结论 T-SPOT.TB试验可作为淋巴结结核的重要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检查应用于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影像学鉴别效果。方法所有脑肿瘤卒中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实施头CT平扫及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两组的出血量极值、平均出血量、出血灶血流灌注量(BF)、血容量(BV)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P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B组其出血量最小值、最大值及均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其出血灶血流灌注量、血容量及毛细血管表面渗透性均显著高于A组(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肿瘤卒中与高血压脑出血应用CT影像学检查可实现显著高效的鉴别诊断,用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种CT征象对胃癌浆膜外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进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173例患者的术前CT检查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有无浆膜外侵犯分为浆膜外侵犯阳性组96例(阳性组)和浆膜外侵犯阴性组77例(阴性组),对比分析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在两组患者中的差异。结果 阳性组中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的出现率分别为35.42%、96.88%、86.46%、64.58%、40.63%、68.75%、26.04%,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胃癌浆膜外侵犯的CT征象中,亮线征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7.40%、94.44%,浆膜面毛糙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6.88%、93.88%,浆膜面索条的符合率、比值比和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分别为83.24%、12.767、0.828(P<0.001)。多种CT征象联合诊断胃癌浆膜外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7(P<0.01)。结论 亮线征、浆膜面毛糙、索条、膨隆、结节、脂肪浑浊及血管异常等CT征象对胃癌浆膜外侵犯有诊断价值。浆膜面索条的诊断性能较好,多种CT征象联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入院后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将两组患者在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入院后收缩压水平、血肿密度是否均匀、入院GCS评分及是否早期应用甘露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中血肿扩大组38例,血肿未扩大组130例,血肿扩大发生率22.6%。血肿扩大多发生在24 h内,尤其3 h内共发生34例,占血肿扩大组89.5%(34/38);血肿扩大组患者在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入院GCS评分及是否早期应用甘露醇等方面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患者在入院后收缩压水平和血肿密度是否均匀两方面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存在继续出血可能,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密度是否均匀、收缩压水平、入院GCS评分及甘露醇早期的不合理应用与血肿扩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彭文娟 《安徽医药》2015,36(9):1083-1085
目的 探讨冷冻联合氩气刀介入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介入治疗方法的不同,将40例恶性气道狭窄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使用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B组(18例)使用单纯冷冻治疗,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者再通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B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冷冻联合氩气刀治疗恶性气道狭窄疗效可靠并安全,优于单纯冷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傅柳陶  金东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药》2018,39(8):907-909
目的 分析阴道超声联合磁共振(MRI)检查对剖宫产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C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2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均行阴道超声检查,且均在术前同时行MRI检查,将经阴道超声检查、MRI检查及阴道超声联合MRI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的结果进行比较,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符合率及漏诊率。结果 72例患者中,经阴道超声正确诊断59例(81.94%),漏诊13例(18.06%);MRI正确诊断66例(91.67%),漏诊6例(8.33%);阴道超声联合磁共振正确诊断72例(100%)。MRI检查诊断CSP诊断率高于阴道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诊断符合率高于MRI,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12)。结论 阴道超声联合MRI检查可减少CSP病例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在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预防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急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卒中症状发生后的24 h内随机分配接受替格瑞洛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后9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复发性卒中、心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 307例患者,替格瑞洛组651例,阿司匹林组656例。治疗90 d内,替格瑞洛组47例患者(7.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38例复发缺血性卒中(5.9%);阿司匹林组52例患者(7.9%)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4例复发缺血性卒中(6.8%)。替格瑞洛治疗能显著降低二次卒中的发生率(P=0.03)。对于次要终点事件观察发现:替格瑞洛组发生轻微出血8例(1.3%),呼吸困难40例(6.2%);阿司匹林组轻微出血4例(0.6%),呼吸困难9例(1.4%);替格瑞洛组轻微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结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相比于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二次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后强化降压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强化降压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0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55例)和对照组(51例)。强化组对血压超过140~150 mmHg的患者在发病后6 h内快速降至140 mmHg以下并维持24 h,对照组按前版AHA指南降压。比较两者治疗24 h后血肿大小和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有效率。结果 强化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7.2%和6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后强化降压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微小RNA-483-3p(miR-483-3p)联合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DVT患者30例为血栓组,选取同期住院非DVT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及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量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统计分析miR-483-3p和血浆D-二聚体分别对DVT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以及两者联合对DVT诊断的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患者单个核细胞miR-483-3p表达和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DVT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示,miR-483-3p联合D-二聚体诊断DVT敏感度为96.63%、特异度为90.00%,AUC为0.9382。结论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483-3p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3月收治的27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CEUS与常规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27例腹部实质脏器损伤患者中共26个病灶,经CEUS检出23个病灶,与手术或增强CT比较,检查的敏感度为95.65%,特异度为66.67%;经常规超声检出17个病灶,与手术或增强CT比较,检查的敏感度为65.22%,特异度为33.33%。两种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在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中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较高,并且操作简便、创伤性小、费用较低、可重复性好,对于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伟  费维嵩  张中文  赵洋 《安徽医药》2020,41(6):708-711
目的 分析腮腺常见良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腮腺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25例患者的CT图像特征。结果 25例患者中,8例多形性腺瘤,增强扫描呈渐进式强化;5例腺淋巴瘤,增强扫描呈快进快退方式,周边见"血管贴边征";5例腮腺囊肿,CT平扫为经典囊性灶;单形性腺瘤2例,基底细胞瘤1例,增强方式呈"快进慢退";炎症性病变4例,动脉期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强化程度未见明显下降。结论 腮腺大部分良性病灶的平扫与增强扫描征象不同,反映了腮腺病灶的基本特征及病理构成,对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明显价值,结合临床资料可做出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比分析交叉韧带损伤的双能量CT及MRI表现,探讨双能量CT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膝关节损伤的患者行双能量CT和MRI检查,比较两者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一致性。结果 双能量CT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分别为16例、8例,与MRI诊断结果一致者分别为15例、8例,采用kappa检验得出两者诊断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一致性很高。结论 双能量CT能够弥补MRI的不足之处,为辅助临床诊断交叉韧带损伤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