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标志,可引起多种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力.随着磁共振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MRI)、超广角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使用,实现了对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病变的研究,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放射性抬高束、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脉络膜皱褶、圆顶状黄斑、盘周脉络膜空腔、Bruch膜裂孔等眼底改变.本文就近年来对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眼底及后极部在眼底彩照、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分析各种检查在高度近视不同进展阶段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32例(60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屈光度大小分为A、B两组,A组屈光度为-6.00~-10.00D,B组屈光度为-10.25~-26.00D,测量眼轴长度后,分别行眼底彩照、OCT、眼部B超及3D-MRI检查,比较两组病例在各项检查中的表现。结果 A组眼轴长度为(26.52±1.70)mm,眼底彩照73.08%表现为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此时OCT、B超、3D-MRI未显示特殊改变;B组眼轴长度为(28.80±2.24)mm,眼底彩照88.24%出现较豹纹状眼底+视盘弧形斑更严重的表现,OCT表现出各种特征性改变,B超可以显示后巩膜葡萄肿分级,3D-MRI表现出眼球的各种形态改变。结论 高度近视患者屈光度数≤-10.00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轻,屈光度>-10.00D时眼底及后极部改变相对较重;眼底彩照可早期显示高度近视的眼底改变,随病变进展,与OCT、B超、3D-MRI的综合评估有助于全面了解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4.
訾迎新  金明 《眼科新进展》2019,(12):1197-1200
近视是全球发生率最高的屈光不正,我国有近6亿近视患者,其中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患者超过8000万。HM随着眼轴的进行性增长,眼底出现一系列退行性病变,如视盘斜入、颞侧脉络膜萎缩弧、后巩膜葡萄肿、后极部视网膜和脉络膜病变及周边部视网膜改变等,病理性近视多伴随或者导致黄斑病变、白内障、玻璃体病变、视网膜脱离与劈裂等严重并发症。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年轻化、高度化,HM眼底病变尤其黄斑病变是东亚国家主要的致盲原因。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文献,就HM眼底改变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esent fundus changes in members of families with high myopia. MATERIAL AND METHODS: Detail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f the enrolled subjects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high myopia families. Both affected (presented with high myopia) and unaffected individuals (without high myopia) are given an ophthalmologic examination: 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testing, intraocular pressure examination, fundoscopy, axial length determination (using ultrasonography), refractometry. RESULTS: In the 19 high myopia families, 152 individuals were carefully examined. In 11 individuals retinal detachment have been observed. Additionally, myopic degeneration of the central retina (15 cases), degeneration of the peripherial retina (20 subjects), AMD (4 subjects), hypertrophy of the RPE (2 subjects), CNV (1 case), striae medullares (1 case) and macular foramen (1 case), have been identified. CONCLUSIONS: In the affected individuals (presented with high myopia) changes of the eye fundus and retinal detachment were more frequently observed comparing to unaffected members of the families without high myopia. In unaffected individuals genetic factor seems to play insignificant role in apperance of fundus. Changes within central retina in the high myopia individuals may conduce to severe visual impairment.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眼后极部眼底病理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薇  牛改玲  高立新  孙心铨  杨硕  许帮丽  刘颖 《眼科》2003,12(4):209-210,T013
目的: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观察21例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漆裂纹状病变、黄斑出血、Fuchs斑,以探讨高度近视眼底后极部的病理改变。方法:回顾分析21例(42只眼),屈光度为-6D以上的高度近视眼底。均行彩色眼底照相、FFA、ICGA检查。将病例分为黄斑无出血组、黄斑出血组。结果:无出血组29只眼在FFA检查中4只眼有漆裂纹,占13.79%,在ICGA检查中有漆裂纹者9只眼,占31.03%,其中ICGA所见漆裂纹比FFA中数目更多且更长。出血组13只眼中FFA显示有漆裂纹7只眼占53.85%,ICGA显示有漆裂纹9只眼,占69.23%,该组中有1只眼ICGA未发现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与漆裂纹。另有3例黄斑出血的对侧眼有眼底后极部萎缩斑或Fucks斑。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出血是病程发展的自然过程,漆裂纹常预示有出血产生的可能。黄斑出血由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向视网膜生长;也可能只有视网膜黄斑部毛细血管出血而非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晚期新生血管膜机化,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聚集形成Fuchs斑。  相似文献   

7.
近视是我国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增长易导致机械应变伴随的一系列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改变,进而导致视觉质量的进行性下降,严重时可致盲.OCTA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成像技术,可在几秒内获得可视化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微血管分层系统图像.本文将综述OCTA近年来在观察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密度、血流面积及常见相关并发症方...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及视力预后情况。方法对432例450眼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通过5.5 mm切口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结果术后第3个月矫正视力0.1~0.5者201眼,>0.5者178眼。术后平均屈光度为(-2.49±2.11)D。发生术中、术后并发症,如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断裂、玻璃体溢出、角膜水肿和后发障等共81眼。结论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后视力恢复快、手术安全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增视手术,有些患者还获得了意外的好视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视觉质量.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择拟行PPC-ICL植入的患者28例(50眼),其中男10例(14眼),女18例(36眼),平均球镜度(-8.26±2.15)D,等效球镜度(SE)(-9.88±2.39)D,其中36眼接受了散光型PPC-ICL植入.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视力、波前像差检测;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1d、术后1周、术后6个月UCVA(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为3.82±0.08、4.76±0.26、5.02±0.13、5.03±0.10.术后6个月UCVA较术前增加(t=72.88,P<0.05).术后6个月UCVA与术前BCVA相比等于、提高1行、提高2行及以上分别为16眼、26眼、4眼,占全部眼数的92%.术后6个月残余度数在±0.50 D以内的眼数占96%.术前全眼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均方根(RMS)值分别为(0.309±0.098)、(-0.008±0.111)、(0.197±0.103)、(0.142±0.076) μm;术后6个月分别为(0.320±0.152)、(-0.114±0.117)、(0.026±0.534)、(0.204±0.122) μm.术后全眼总高阶像差与球差较术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眼彗差较术前减少(t=-3.454,P<0.05),全眼三叶草像差较术前增加(t=2.556,P<0.05).在视觉质量问卷方面:全部28例(50眼)均对白天远视力和手术整体效果表示满意,其他视觉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分数越高越满意):白天骑车/开车容易度、白天近视力、夜间视力、电脑、近距离阅读、夜间骑车/开车容易度、视物疲劳、光晕、眩光、眼干.结论 PPC-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患者术后UCVA明显提高,彗差减少,与术前比较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视功能与近视弧和视网膜厚度形态改变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等效球镜-6~-27 D的高度近视55例104眼,按最佳矫正视力分为A,B,C组,对视盘面积、近视弧面积、最大水平视盘长度、最大水平近视弧长度、脉络膜萎缩弧面积、6 mm平均中央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中央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进行分析,采用SPSS 13.0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
  结果:A,B,C三组近视弧面积分别是8.29±4.82,4.31±3.05,2.49±2.60mm2;近视弧宽度分别是1.88±0.83,1.31±0.66,0.86±0.61mm,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B,C三组脉络膜萎缩弧面积分别是4.26±4.27,1.23±1.74,0.62±1.53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9.58,P<0.01);A,B,C三组视盘面积、视盘水平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P=0.33;F=0.44,P=0.64)。 A组6mm平均视网膜度、6mm视网膜体积较B, C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28,P=0.01;F=3.35, P=0.03),但B,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C三组视网膜中心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脉络膜萎缩弧、6 mm平均视网膜厚度、6 mm视网膜体积可以帮助评估高度近视视功能的改变,近视弧扩大提示高度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1.
12.

高度近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造成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发展,近视率逐年上升。高度近视的发展与眼轴的进行性延长密切相关,而眼轴的延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眼底改变,如近视弧形斑、漆裂纹、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脉络膜萎缩、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等。当前近视呈现出低龄化、高度化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致盲性原因。本文针对高度近视视盘、黄斑、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的形态学改变,对最新研究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以期为结合高度近视眼底形态开发智能预测模型以及临床诊断和进一步针对治疗措施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施行改良型Snyder-Thompson式后巩膜加固术的疗效。方法对<14岁28例(52眼)进行性高度近视患儿手术前后采用IOLMaster测定眼轴长度,散瞳验光屈光度矫正视力和眼底检查,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眼轴长度术前为(28.47±2.36)mm,术后为(28.77±2.4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8,P<0.05)。术后与术前相比,平均眼轴增长(0.31±0.35)mm。矫正视力术前为0.45±0.25,术后为0.61±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1,P<0.05)。术后眼底未见1例并发症。结论改良型后巩膜加固术有可能延缓儿童高度近视眼轴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眼的视野改变和眼底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患者的中心视野改变特点及其与眼底病变的关系,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发展状态和预后。方法 利用微机化视野分析仪和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查高度近视254眼,以中低度近视组作对比。结果 高度近视中心视野MS、MD及CLV在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间眼底损害程度构成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近视屈光度与中心视野MD及CLV之间的关系分析有助于早期判断高度近视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0只眼),术前平均屈光度球镜(-13.65±4.25)D,柱镜(-2.65±0.75)D。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1.0,平均0.78±0.32。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9±0.3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79±0.30。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2只眼(5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8只眼(42.5%),随访6个月至2年,无明显变化。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0.75±0.65)D,柱镜(-0.55±0.25)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26±260)个/mm2,术后6个月为(3069±30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3例45眼高度近视眼患者进行相关眼科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对其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45眼术后裸眼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3眼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5眼IOL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细小色素颗粒附着,对视力无影响。结论:IOL矫正高度近视眼近期临床效果有效、可靠,临床观察未发现手术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单纯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患者视盘区域、眼球壁等形态学改变,探讨用于评价高度近视眼的可测量指标。方法 收集18~45岁高度近视患者29例52眼,采用深度扫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DRI-OCT Atlantis等影像设备检测相关数据,将患眼分成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对比两组视盘、近视弧、脉络膜萎缩弧形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脉络膜、巩膜的厚度等形态特征。结果 本研究中单纯高度近视组27眼,病理性近视组25眼。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病理性近视组比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屈光度更大、眼轴更长、最佳矫正视力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单纯高度近视组、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视盘水平长度分别为(1440±419)μm和(1228±331)μm;垂直长度分别为(1906±430)μm和(2085±304)μ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盘椭圆指数分别为0.78±0.16、0.63±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视盘椭圆指数0.8以上为正常分类(8眼因视盘界限难以确定未纳入该项分析),单纯高度近视组中视盘正常形态13眼、异常12眼,病理性近视组视盘正常形态3眼、异常16眼,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单侧弧和环形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两组单纯近视弧和色素上皮脉络膜萎缩区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网膜厚度:单纯高度近视组和病理性近视组患者视网膜厚度中心区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患者的其余各区域视网膜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神经纤维厚度:两组颞侧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近视组的其余各区域神经纤维厚度均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理性近视组患者各区域脉络膜厚度比单纯高度近视组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均未完整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病理性近视组19眼可显示全层巩膜厚度。结论 单纯高度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主要表现为近视加深、眼轴变长、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脉络膜萎缩弧增加,视网膜厚度、神经纤维厚度大部分区域更薄;脉络膜厚度普遍变薄。  相似文献   

19.
万娟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6):1002-1006

目的:探讨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高度近视性弱视眼与高度近视眼在EDI-OCT下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神经纤维层的形态特征。

方法:本试验招募6~16岁的中国儿童19例26眼进行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度近视性弱视组(11眼)和高度近视组(15眼)。采用频域OCT深层影像扫描模式,检查黄斑中心凹及黄斑中心凹旁不同区域的视网膜、脉络膜和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

结果:中心凹外1.0、1.5、2.0、2.5、3.0mm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在绝大多数方位上,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下方3.0mm处,高度近视性弱视组脉络膜厚度显著薄于高度近视组(P=0.012)。两组各方位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较均无差异(P>0.05)。

结论:在同一屈光度数范围内,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性弱视眼明显薄于高度近视眼,弱视的发生发展可能参与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