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戊二酸锌(ZnGA)催化制备二氧化碳(CO_2)、环氧丙烷(PO)和降冰片烯二酸酐(EA)三元共聚物,得到了一种新型的脂肪族聚碳酸酯(PPCEA),产物产率高。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表征了聚合物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戊二酸锌能够有效催化CO_2、PO和EA三元共聚合反应,所得三元共聚物PPCEA相比于聚碳酸亚丙酯(PPC)具有高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三元共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聚合物负载双金属PBM型阴离子配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三元共聚。用IR、NMR、DSC、TGA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影响共聚反应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负载双金属PBM型催化剂下,以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三元共聚反应合成了聚碳酸亚丙酯马来酸酐(PPCMA).采用FTIR、1H-NMR、13C-NMR、DSC等对PPCMA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中引入了马来酸酐单元且共聚过程中不发生双键交联和构型转化;同时,马来酸酐单元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聚合物的特性粘数[η],玻璃化转变温度T g以及热稳定性;且增强了材料的降解性;不同的聚合反应时间对PPCMA的特性粘数和粘均分子量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高聚物负载型双金属阴离子配位化合物PBM为催化剂,合成了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己内酯三元共聚物(PPCL)。用FT-IR1、H-NM R、13C-NM R、DSC和W AXD等对PPCL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反应单体比例对共聚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ε-己内酯单元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聚合物的特性黏数和玻璃化转变温度。随着ε-己内酯单元摩尔分数的增加,共聚物的体外降解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负载二元羧酸锌催化剂在不添加任何溶剂的情况下进行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的共聚反应,合成了降解材料三元共聚物聚甲基乙撑-乙撑碳酸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碳谱、热分析等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些三元共聚物主链上具有较高的碳酸酯键含量和较高的分子量,与二元共聚物相比,热学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变,5%失重温度(TGA-5%)高于250℃。  相似文献   

6.
ABS树脂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过氧化二异丙苯为引发剂,采用单螺杆挤出方法实现了ABS树脂接枝马来酸酐。经红外光谱,以及流变、动态力学和拉伸性能测试等对产物表征表明,马来酸酐接枝到ABS树脂上的量可控制在0.5%到2.5%,产物基本保持了ABS的物理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7.
马来酸酐三元共聚物的阻垢、分散及缓蚀性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以水为溶剂、过硫酸盐作引发剂合成的马来酸酐-烯丙基磺酸钠-丙烯酰胺(MA-SAS-AM)三元聚合物阻垢的阻垢、分散及缓蚀性能,测定了阻垢剂浓度、溶液pH值、Ca^2 浓度及介质温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MA-SAS-AM对磷酸钙具有优异的阻垢性能,对锌盐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对碳酸钙阻垢效果较差。pH=9时,12mg/L的阻垢剂对磷酸钙垢的抑制率达97%,对锌盐为69%。聚合物对氧化铁的分散效果好,对碳钢具有一定的缓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熔融法进行马来酸酐(MAH)和丙烯酸丁酯(BA)双单体接枝聚丙烯(PP)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仅添加一单体马来酸酐时,接枝率G在其加入量为4%(质量分数)时达到最大(0.65 mmol/g PP);马来酸酐添加量保持不变,接枝率随第二单体丙烯酸丁酯添加量增加而出现一极值(1.34 mmol/g PP),比一单体接枝聚丙烯的接枝率高出一倍,并高于文献值(0.36 mmol/g PP)。经红外光谱、热失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明,马来酸酐、丙烯酸丁酯均与聚丙烯发生接枝反应,并且以短支链的形式连接在PP的主链上。  相似文献   

9.
利用负载戊二酸锌(s-ZnGA)催化二氧化碳(CO2)、环氧丙烷(PO)和邻苯二甲酸酐(PA)三元共聚反应,得到一种新型的三元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苯酐(PPCPA)。用核磁共振谱(1H-NMR和13C-NMR)表征了聚合物结构。研究了PPCPA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A的引入可以提高聚碳酸亚丙酯(PPC)的热稳定性能和力学性能,随着PA含量的增加,PPCPA的热分解温度显著升高,其玻璃化温度(Tg)和拉伸强度先增高后降低,主要是由于聚合物中聚醚含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酚醛树脂(PF)、硫磺(S)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作交联剂,研究了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的动态硫化对增韧尼龙6(PA6)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PF硫化体系且硫化剂用量为EPDM-g-MAH的1.5%,PA6与EPDM-g-MAH质量比为80/20的合金的综合性能较好,其拉伸强度与缺口冲击强度较未硫化PA6/EPDMg-MAH(80/20)合金分别提高69.5%与128.8%,主要是由于动态硫化提高了PA6与EPDM-g-MAH的相容性。动态硫化还提高了PA6/EPDM-g-MAH合金的热稳定性、PA6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  相似文献   

11.
在超临界CO2中进行了马来酸酐(M A)与苯乙烯(S t)的沉淀聚合反应,研究了反应时间、反应压力等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用FT-IR、GPC、DSC和TG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6%,产物的数均分子量M-n可以达到4.6×104g/m o l。DSC和产物溶解性分析表明所合成的产物为交替共聚物。  相似文献   

12.
用CO_2、环氧乙烷、顺丁烯二酸酐进行三元共聚首次得到聚碳酸顺丁烯二酸亚乙酯(PECM),并用IR、~1H NMR、DSC等进行了表征,共聚物链中CO_2和MA单元随机分布,不饱和单元可在0~0.5mol分数之间调节。共聚过程不发生双键交联和构型转化。环氧乙烷的转化率可高达到93%。控制PECM链上的双键含量并使之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得到对热较稳定的可溶性产物。  相似文献   

13.
高结晶度DMC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钴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Co-Zn DMC)和铁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Fe-Zn DMC),元素分析和粉末X射线衍射对其表征结果为高结晶度DMC催化剂。用这两种催化剂分别催化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均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效率,并对产物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等方法进行表征。100℃反应15h,Co-Zn DMC的催化效率达7000gPolym/g Cat,碳酸酯键含量为45%,-Mn=35900。80℃反应15h,Fe-Zn DMC的催化效率为410gPolym/g Cat,碳酸酯键含量为71%,M-n=13300。通过DSC分析,共聚物的Tg随碳酸酯键含量的增加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4.
系统考察了以负载戊二酸锌为催化剂的二氧化碳(CO2)和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体系中添加不同含量的杂质水、乙醇和丙醛分别对催化效率、反应产物组成及含量和共聚物结构、分子量及其分布等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醇的存在显著降低催化效率,水和丙醛次之。1H-NM R及13C-NMR表明,所得聚合物为聚碳酸丙烯酯(PPC),且三种添加物对共聚物分子链中碳酸酯结构单元含量影响不大,都在49%以上。GPC测试表明三种添加物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PPC的分子量,同时使分子量分布变宽。副产物环碳酸丙烯酯(POC)及聚醚(PE)的含量都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以钴锌双金属氰化络合物(Co-Zn DMC)为催化剂,高催化效率地合成了CO_2/StO二元共聚物,以及CO_2/StO/CHO三元共聚物,并对催化剂和聚合产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1H-NMR)等进行表征。二元共聚催化效率高达3600 g Polym/g Cat,碳酸酯键含量达94.5%,(?)n=13000 g/mol,分子量分布PDI=1.29;三元共聚催化效率为890 g Polym/g Cat,碳酸酯键含量为92.6%,(?)_n=16700 g/mol,PDI=1.61。通过热重分析(TG)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聚合产物的热性能,三元共聚物的T_g较聚碳酸苯亚乙酯提高了10℃左右,其碳酸酯键热分解温度都比相应的二元共聚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反应挤出法制备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反应挤出方法制备了聚乳酸(PLA)与马来酸酐(MAH)的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工艺条件和配方对产物接枝率和熔体流动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乳酸的接枝反应主要依赖于大分子侧链自由基进行,过高的螺杆转速或过高的挤出反应温度会引发聚乳酸的降解反应,不利于产物接枝率的提高;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马来酸酐含量2%,DCP含量0.35%,温度180℃,螺杆转速100 r/min),可以方便制得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产物(接枝率≥0.45%);SEM观察显示,马来酸酐接枝聚乳酸有效改善了PLA/淀粉共混材料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