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对相应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移动终端始终受到计算能力、存储空间和网络带宽的限制。笔者设计了一种基于移动终端位置特征信息的无损数据压缩方法,利用移动终端提取当前位置特征信息,建立位置信息与对应特征词汇的云端数据库,对移动终端的缓存数据进行周期性数据压缩、数据去重和数据还原操作,有效减轻了移动终端的存储负担,提升了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2.
介绍移动终端定位技术的主要组织、技术体系、发展现状与趋势,讨论了移动终端定位的应用模式及其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阐述了发展移动终端定位技术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我国发展移动终端定位技术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移动终端服务系统的基本内容,设计出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系统的结构框架,给出了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系统中客户端、服务器端及第三方内容和地理移动服务3个关键部分的实现模式,最后展望了移动终端位置服务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因不可信移动终端非法接入内网导致的信息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加密SD卡的内网移动终端可信接入方案。通过可信计算技术,以加密SD卡作为可信硬件设备实现了移动终端设备的可信启动、完整性验证与内网可信接入,并对接入后移动终端与内网的数据交互过程提供了一种加密通信安全存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不改变移动终端基本架构的前提下,较为高效地对移动终端进行安全性认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内网环境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日前发布了《移动终端白皮书》,首次披露了部分关于移动终端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数据,并展示了近年来在移动终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旨在与业界分享观点、建立共识,谱写我国移动终端智能化发展的新篇章。移动终端作为简单的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的基因突变,从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至此,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持移动终端技术逐渐成熟,使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生活方式。构建远程教育移动管理与服务平台,不但能够加强对学生的无缝化管理同时又能提升学生个人归属感。通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了远程教育学生在线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多元化的为学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终端应用模式下的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的优势,然后具体分析了电大云移动终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计算迁移技术设计了大电网调控系统移动终端.以计算迁移技术为载体,基于人机移动交互协议,通过调控人员行为数据分析,移动终端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相关体系,个性化推荐.通过系统测试,结果表明在大电网调控系统移动终端中引进计算迁移技术,可转移终端计算任务,降低终端能耗.  相似文献   

8.
基于嵌入式GIS系统、移动互联网、卫星定位等技术,实现一种多目标资源管理实时化系统;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详细介绍移动终端各个模块功能与实现;用MG758GIS数据采集终端进行系统测试,实现了一个比较完善移动终端管理移动目标的监控平台。  相似文献   

9.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LwIP协议栈的车辆监控系统移动终端的设计方案。分析了系统结构和移动终端的硬件组成。讨论了TCP/IP协议栈LwIP和操作系统协同工作和终端Internet接入的软件设计与实现。实验表明,该移动终端能实现系统各项功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终端移动化趋势日趋明显,移动互联网在移动终端、接入网络、应用服务端的信息安全与数据保护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新的、更严峻的挑战。文章主要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与特性入手,以当前典型移动互联网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威胁与风险,提出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与防护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鑫  杨晓元  朱率率 《计算机应用》2016,36(8):2231-2235
针对终端接入移动网络缺乏可信性验证问题,提出一种移动网络可信匿名认证协议,移动终端在接入网络时进行身份验证和平台完整性认证。在可信网络连接架构下,给出了可信漫游认证和可信切换认证的具体步骤,在认证时利用移动终端中预存的假名和对应公私钥对实现了用户匿名隐私的保护。安全性分析表明,协议满足双向认证、强用户匿名性、不可追踪性和有条件隐私保护。协议中首次漫游认证需要2轮交互,切换认证需1轮即可完成,消息交换轮数和终端计算代价优于同类可信认证协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TrustZone的可信移动终端云服务安全接入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波  冯登国  秦宇  张英骏 《软件学报》2016,27(6):1366-1383
可信云架构为云计算用户提供了安全可信的云服务执行环境,保护了用户私有数据的计算与存储安全. 然而在移动云计算高速发展的今天, 仍然没有移动终端接入可信云服务的安全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 提出了一种可信移动终端云服务安全接入方案, 方案充分考虑了移动云计算应用背景, 利用ARM TrustZone硬件隔离技术构建可信移动终端, 保护云服务客户端及安全敏感操作在移动终端的安全执行, 结合物理不可克隆函数技术, 给出了移动终端密钥与敏感数据管理机制. 在此基础之上, 借鉴可信计算技术思想, 设计了云服务安全接入协议, 协议兼容可信云架构, 提供云服务端与移动客户端间的端到端认证. 分析了方案具备的6种安全属性, 给出了基于方案的移动云存储应用实例, 实现了方案的原型系统. 实验结果表明, 可信移动终端TCB较小, 方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安全可控性, 整体运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移动终端维护安全的必要性,提出一种移动终端维护安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应用可信计算技术来保证整个过程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为增强移动终端可信网络接入认证与评估协议的可用性,降低网络通信负载及终端计算负载,提出一种轻量级的身份认证与平台鉴别评估协议。协议基于接入双方在首次接入时共享的认证密钥以及对方的可信平台配置信息,在不需要可信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完成快速的身份认证与鉴别评估。协议减少了网络数据交换次数以及接入双方的计算工作量,在保证接入认证与评估所需的安全属性的同时,还增强了平台配置信息的机密性以及抵抗重放攻击的能力。安全性和性能分析表明,所提协议适合无线网络通信环境下的移动终端可信网络接入。  相似文献   

15.
移动互联网可信匿名通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彦伟  吴振强  乔子芮 《计算机应用》2010,30(10):2669-2671
针对移动互联网对通信过程的匿名性需求,提出基于签密和可信计算技术设计移动互联网下的匿名通信模型,以实现通信双方间的匿名通信。该模型中,中间节点根据前驱节点的签密信息鉴别转发数据的完整性,验证转发链路的真实性。分析表明该模型在实现通信匿名的同时具有安全性与可信性,满足移动互联网下移动终端匿名通信过程的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云计算业务平台的广泛应用强化了研究人员对于移动设备的依赖性。员工携带自己的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s, BYOD)已经成为当前移动办公的主要趋势。针对BYOD环境中的数据泄露和恶意代码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跨平台的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应用无客户端网络准入控制方式获取终端属性,并在向量表示法的基础上,为CPU空闲率等特殊属性设计了一种动态数值型评估方式。因此,该方案能够对进入网络的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准确地可信评估,将终端分别判入可信域、非可信域和隔离域,确保最终进入网络的BYOD设备处于可信状态,以实现网络入口边界安全。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案比现有方案在移动智能终端安全状态的评估和防止对数据的非法访问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当前的终端数据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可信计算和DBLP模型的终端数据分类保护方案。给出在DBLP模型下主体对客体的读、写规则,以及迁移到移动介质上的客体保密原则,避免因无法实现进程隔离而带来的信息泄露。密文集客体的安全由TPM支撑的TSS接口实现密封存储保护。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对称密码学的传统信息交换机制中,通过密钥实现信息保密及平台身份认证的方式存在较多安全不足.由此,基于可信计算研究的新PC体系结构提出一种实现传输终端配置安全性认证和保障数据传输及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方案,并且基于属性封印的思想,采用Pederson承诺和离散对数不等的零知识证明该方案,设计了具体密码协议以实现该方案.通过随机预言模型证明了该协议的安全性,并将该协议应用于一个真实的移动支付实例,展示了其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TCM的嵌入式可信终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各种嵌入式终端的安全需求,借鉴普通安全PC中TPM的应用情况,结合操作系统微内核技术,提出一种嵌入式可信终端设计方案,该方案基于可信根TCM,实现了自启动代码、操作系统到上层应用程序的"自下而上"的可信链传递,适用于嵌入式终端的安全应用.最后,通过设计一个试验系统,重点阐述了可信启动的具体实现步骤,并分析了因此带来的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