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湘潮》2016,(11)
正2016年10月2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长征中的一个小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据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龙新民介绍,当时会场所有的代表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还轻轻地用手擦拭着眼角的泪水。  相似文献   

2.
《湘潮》2020,(1)
正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发生之后,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2018年4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资兴村民为三名女红军扫墓八十四载》的报道,报道称这三位女红军牺牲地距"半条被子"发生地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不足100公里,牺牲时间  相似文献   

3.
正先从两个小故事说起。第一个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路上。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送给老人。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  相似文献   

4.
我是江西省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的教师。江泽民同志的"三问"勾起我对一段往事的回忆--一天踏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徒步考察万里长征的一位记者要离开一个小村庄时有个大娘问他"我的丈夫在哪?3个红军女战士在哪?"原来50多年前有3个长征路过该村的红军女战士在大娘家住了一晚。临别时红军女战士将她们惟一的被子剪成两半坚持给大娘留下了半床被子。大娘让丈夫送红军女战士翻过大山就回来,可这一走就没了消息。大娘在村口眺望、等待了50多年……后来大娘去世了就在记者怀抱着一床新被子去看望她的前3天。临终前大…  相似文献   

5.
正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党和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有3名女红军留下"半条被子"的故事;在贵州剑河县中都村(现镇江村),流传着"毛主席送毛衣"的佳话。从"半条被子"到"一件毛衣",成为军民鱼水情深、党群血浓于水的生动注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取得长征胜利、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党建》2020,(6)
正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的罗霄山脉巍峨耸立,陡峭的山势骤然停止在一片开阔处,滁水河从山中百转千回流经这里,沉积的泥沙承载起一座静谧的村庄——沙洲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曾深情讲述过发生在沙洲村的一个真实故事: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  相似文献   

7.
“半条被子”映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晚上她们拿出仅有的一条被子与徐解秀母子合盖,临走时剪下一半送给她们母子度冬。“半条被子”故事虽然情节简约,但蕴含了“践行初心、服务人民,军民情深、守望相助,纪律严明、秋毫无犯。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0,(4)
正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谈到"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时,引用了"半条被子"的故事。1934年11月6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抵达湖南省汝城县文明司(今文明瑶族乡),红军卫生部干部团驻沙洲村。红军来到沙洲村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许多人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阐释"初心"的深刻内涵时,常深情地讲述一些动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是对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最好昭示。"半床棉被"把时针拨回到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艰难长征的时候。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部队驻扎休整时借宿  相似文献   

10.
“半条被子呦好温暖百姓疾苦哟常挂牵共产党的大恩情山高水长爱无边”……感人肺腑的旋律一直回荡在心底。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 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相似文献   

11.
王文珍  彭岗 《湘潮》2022,(11):32-35
<正>2016年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述了“半条被子”的故事。他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深入探讨“半条被子”故事的精神内涵,对于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红军长征没有两万五千里"、"红军长征胜利是由于蒋介石的放水"、"九九密电不存在"、"红军长征不是为了北上抗日"等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在"重读历史"、"历史解密"等外衣的掩盖下甚嚣尘上。这些观点歪曲篡改历史事实、丑化红军的形象,试图动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通过系统分析、辩驳以正本朔源,弘扬长征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红军长征里程甚至超过了两万五千里;从结果来推测目的,将蒋介石的军事失误同于"放水",无疑是颠倒黑白;"九九密电"虽然原稿缺失,但大量当事人形成的证据链不容虚无;红军不仅打出了北上抗日的宣传口号,而且进行了抗日宣传和抗日斗争。只有破除长征史话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才能保证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相似文献   

13.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也是红军长征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程.在阿坝州境内,红军经历了四个"最":①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在州境内先后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常委会议等10次政治局会议.②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4.
《湘潮》2016,(6)
正四川,历来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当中,历时最久、里程最长、活动范围最广、召开的会议和进行的战役最多的省份。四川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可以说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输血机"。据不完全统计,长征中四川有4.5万余人参加红军,居各省前列。数以万计的四川儿女与红军将士一道,支援长征、保护红军、救治和掩护失散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为红军长征的  相似文献   

15.
正爱了一世,痛了一世,念了一世,等了一世,我没有过悔,即便再等三生三世。我叫王泉媛。1934年,恰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党中央提出"扩大百万红军"的口号,我成了长征途中仅有的30名女红军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正关于红军长征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评价道:"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  相似文献   

17.
正这些年,我"走走党史",首先断断续续地走完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同时也走了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这里,根据我"走走党史——长征行"的体验,谈谈对红军长征若干问题的一些看法。一、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但对它的研究仍然是个常研常新的课题。在走长征路的过程中,我萌生一个疑问: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全面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说红军长征是"3+1"的长征?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  相似文献   

19.
江山 《党建》2011,(5):54-55
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三渡在贵州省习水县境内。在习水县的土城镇有条中国唯一的女红军街。街内的小巷直通赤水河边,仿佛女红军的离去就在昨日……  相似文献   

20.
正在红军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红军。她们当中既有中央苏区党政军领导的妻子,也有普通的女干部、女士兵。女红军人数最多的要数红四方面军,包括了一支成建制的妇女部队——妇女独立师。人数最少的是红25军,只有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等7名随军医院的女护士,人称"七仙女"。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女红军一样要面临频繁的战斗、高强度的行军,一样要经受疾病、饥饿,以及雪山草地等严酷环境的考验。此外,女性生理期痛苦和怀孕、分娩的折磨,又使她们承受了比男红军更多的艰辛。她们用女性特有的柔韧与艰苦的环境和命运进行殊死抗争,用浓浓的情与爱谱写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