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谷刺是《内经》五刺之一,又名"合刺",但非刺合谷穴也。《灵枢·官针》说:"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脾之应也。"属于"五刺以应五脏"的刺法。何为合谷刺历代医家对于合谷刺的操作存在争议,主要有一针多向刺和多针刺两个观点。《医学纲目》中明确指出:"鸡足取之,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如鸡之足之爪也。"《类经》曰:"合谷刺者,言  相似文献   

2.
"温针"之法最早见诸《伤寒杂病论》.该文从针具材质形状与"温针"、"白针"与"温针"、"温针"利弊之争、《明医杂著》之温针、从"烧针尾"到"温针疗法"5个方面,对"温针"的发展演变予以探讨.认为《伤寒论》中的"温针"为针后复灸;《明医杂著》之"温针"为针刺之时行隔物灸;《目经大成》以艾绒裹针后,燃烧加热,接近今日通行之"温针"法.此法经陆瘦燕推广,并在理论上予以阐发,从而创立了"温针疗法",并成为上海陆氏针灸流派之代表针法.  相似文献   

3.
正循经按已刺指在针灸临床操作中,以经络辨证为指导,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对所取腧穴采用先指按后,若有效,再针刺的一种方法。《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按而后刺之法,言简意深,循经按而后刺在临床用于痛症时,有立竿见影,针到痛除之效。1运用范围《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4.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有温热感循经传导的现象,参考历代对于“烧山火”手法的解析,提出岐黄针疗法“输刺”和“合谷刺”的复合操作手法也可能达到针下热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岐黄针的复合刺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喉证类型繁多,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此类病症起病急骤,碍于饮食,痛苦异常,变化迅速,甚有转向危境。笔者运用针刺内决法,辨证治疗喉症,便捷而效佳。现报告如下。1针刺内决法的操作和配穴本法属于"九刺"中的大泻刺法。基于《内经》"盛者泻之","血实宜决之"之旨而用。《针灸大成》亦载:"咽喉肿痹者:以细三棱针藏于笔尖中,戏言以没药调点肿痹处乃刺之"。1.1方法:将三棱针(古称锋针)针柄,紧缚于约15cm长的竹筷上,针尖儿长于筷头2cm固定,常规消毒。令患者张口,充分暴露咽  相似文献   

6.
"关刺法"为《灵枢》中治疗筋伤的刺法.《灵枢?官针》云:"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关"取四肢肌肉(筋)的尽端附着于关节附近之意.关刺"以取筋痹"为治疗筋伤之意."关刺法"将毫针刺入临近关节的肌肉、肌腱附着点,具有松解筋膜、缓解张力、舒缓拘急之效.笔者结合《灵枢》"经筋理论"及《解剖列车》"肌筋膜经线理论"阐释运用关刺法治疗肘痛连及腰痛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灵枢 .官针》说 :“凡刺有十二节 ,以应十二经 ,……八曰短刺 ,短刺者 ,刺骨痹稍摇而深之 ,致针骨所 ,以上下摩骨也。”“凡刺有五 ,以应五脏 ,……五曰输刺 ,输刺者 ,直入直出 ,深内之至骨 ,以取骨痹 ,此肾之应也。”前者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 ,在近骨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短”是接近骨骼的意思。后者是直进针 ,直出针 ,深刺至骨骼的刺法。两者都是深刺靠近骨骼 ,与肾气相通 ,以治疗骨痹等病证。笔者采用《灵枢》之短刺、输刺法治疗多种筋骨疼痛病症 ,效果显著 ,现举例如下。后颈项筋膜综合征症状特征 :自觉项后部僵硬感、紧缩感…  相似文献   

8.
冯文战  张传涛  王幸栓 《河南中医》2019,39(12):1789-1791
经络理论的形成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文献中已有描述,《黄帝内经》中的经络学说相比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经络学说已经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对比《难经》和《黄帝内经》,在针刺补泻的手法上或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脉法》《五十二病方》的"灸"到《黄帝内经》《难经》丰富的刺法,治疗方法的理论及工具日渐丰富。基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可以看出仲景时代的医疗是继承了前人的经络及针、灸成果,当时存在烧针、温针、灸、刺穴位等多种治法,尤其是"烧针"一法,在治疗伤寒时经常被使用。仲景作为经方一派,对经络及刺、灸等方法也有继承和发展,针药并用,论述了疾病从经络入脏腑的发病规律,并在治疗伤寒和杂病中应用了刺、灸方法。但对于仲景时代广泛应用"烧针""温针"治疗伤寒的社会现象给予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正> 温针是一种针刺与针柄上加艾灸并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协同作用而加强针刺疗效,为病家所欢迎,值得推广使用。据笔者所知,至今全国应用本疗法的地区并不广泛,爰不揣浅陋,试加讨论如下。一、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温针一名烧针,《内经》无“温针”之称,而有“燔针”之说。查《素问·调经论》:“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王冰注:“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内热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中风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热针组47例和温针灸组45例。取穴均以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阿是穴为主,分别对患者采用内热针及温针灸疗法治疗4周,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愈率、有效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生命体征、相关血液指标及治疗环境满意度,对内热针及温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及评价。结果:在治愈率方面,内热针组(20/47,42.55%)明显优于温针灸组(5/45,11.11%,P0.01)。在总有效率方面,内热针组(41/47,87.23%)明显优于温针灸组(31/45,68.89%,P0.05)。在皮肤损伤发生率方面,内热针组(6.9%)明显低于温针灸组(11.9%,P0.01)。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生命体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及肌酶等检测结果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环境满意度方面,内热针组(95.74%)高于温针灸组(80%,P0.05)。结论:内热针疗法对中风后肩痛有效,且安全可靠,在皮肤损伤发生率和治疗环境的满意度方面,内热针疗法明显优于温针灸疗法。  相似文献   

11.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刺络法在针灸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尤其治疗某些急证,每每取效神速,且选穴少,易于掌握。所谓刺络法,俗称放血法,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宛陈则除之”,《灵枢·官针》篇“络刺”、“赞刺”、“豹文刺”等、均为刺络法的记载。临床实践证明,此法确有醒脑开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等作用。一、刺络法的操作依据选用的针具及病情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1.点刺法: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圆利针点刺穴内一分左右,操作要迅速,随即挤出少许血液。 2.散刺法:用皮肤针重重叩打或用小三棱针轻轻点刺数针,使皮肤表面出血。用  相似文献   

13.
郝峻  彭娟  赵楠 《江西中医药》2020,51(2):19-22
经筋病(疼痛病)为临床常见病,"筋针"疗法对此病疗效较为突出。笔者在多次治疗中发现,将灸法与之结合,针灸合用,可称之"温筋针"法。此法可提助卫阳之气,提升通达经络、解痉止痛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导引,结合《内经》中"燔针劫刺"概念和经筋理论与卫气学说进行分析,探究温筋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临床应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输刺法是《灵枢·官针》五刺法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疗效显著。笔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分析原文后明确其相关操作要领,归纳其临床应用范围,总结其治疗原则,同时与《灵枢·官针》"九刺"、"十二刺"中的"输刺"相鉴别,旨在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由于《窦太师针经》《针灸集成》《盘石金直刺秘传》三书的重见于世,故对窦汉卿学术成就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归纳总结。窦氏学术成就主要有六大方面:融汇先贤之要,厘正前人之误;刺法创新;穴法创新;继承发展宋代针方,创立针灸诊疗模式;启发明代诸家针法;以"赋"载道。最后,立足于现代,对窦汉卿学术成就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观察《灵枢·官针》中"输刺"和"齐刺"法结合刃针松解对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第1日以刃针代替针灸针,并按"输刺"法松解;第2至第7日按"齐刺"法针刺。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及6个月的VAS评分与显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均可减轻患者疼痛,但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灵枢·官针》中的针法运用于临床,并适时以刃针代替普通针灸针对颈源性头痛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偶刺发微     
正偶刺法为《灵枢》"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云:"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经文不但指出了偶刺法之主治,而且较翔实地指出本法的具体操作。今人从偶刺法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称阴阳刺,广泛用于临床~([1])。然就偶刺本身而言,历代医家针对此法的注述应用却少之又少,笔者在师承的基础上,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其  相似文献   

18.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1恢刺法释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对上句《灵枢》原文作一番解  相似文献   

19.
浅谈留针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下面仅就留针的有关问题,谈谈粗浅体会,供同道参考。一、留针的作用(一)候气:针刺必须“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说明针刺后一定要留针候气,待得气后才能出针。(二)调气:《灵枢·刺节真邪篇》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谓调气,就是调节经络脏腑之气的偏胜,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使其  相似文献   

20.
刘景全 《光明中医》2010,25(9):1720-1721
<正>刺血法是用三棱针、梅花针或其他针具在人体特定部位的浅表血管放出少量的血液,排出血脉中郁积的病邪,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灵枢·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属针灸疗法的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