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阿司匹林(1、2、5、10mmol/L)分别培养3、6、12、24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将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F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blot)半定量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结果阿司匹林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并且EPCs数量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减少。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和iNOS含量亦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结论阿司匹林通过EPCs中iNOS含量,降低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灯盏花素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功能及iNOS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功能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灯盏花素(分别为5、10、20、40mg/L)培养24h,同时,对照组与灯盏花素20mg/L组分别培养6、12、24、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将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杂交法半定量测定iNOS含量。结果:灯盏花素能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并且其数量、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随灯盏花素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灯盏花素还能增加EPCs中iNOS含量。结论:灯盏花素增加EPCs的数量、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与其增加iNOS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芪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骨髓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蕾  张怀勤  尹娟  范旰  陈骁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154-1156
目的:研究黄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长的影响,并探讨黄芪对冠心病临床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体外分离培养EPC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经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荆豆凝集素(FITC-UEA-I)和体外成血管试剂matrigel观察细胞成血管功能来鉴定EPCs,检测细胞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兔冠状动脉可见斑块或脂纹;DiI-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阳性;培养6d的EPCs可见血管腔样的结构;动脉粥样硬化组EPCs的数量、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芪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组兔骨髓EPCs的数量的增加及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以20g/L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促进EPCs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一氧化碳(CO)对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功能及分泌NO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被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培养1周后鉴定EPCs。将培养1周后的EPCs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分别加入25μM、50μM、100μM、200μM的一氧化碳释放分子-3(CORM-3)培养24 h。测定EPCs的增殖、迁移、黏附和分泌NO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增强,培养上清液中NO浓度增加(P0.05),且在100μM时作用最显著。结论:CO可促进体外培养的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生成NO,提示CO可能通过改善EPCs功能加速血管再内皮化和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阿司匹林(1、2、5、10 mmol/L)分别培养3、6、12、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将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形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免疫印迹杂交法(Western blot)半定量测定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结果阿司匹林减少外周血EPCs数量,并且EPCs数量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减少。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和iNOS含量亦随阿司匹林浓度和作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结论阿司匹林通过EPCs中iNOS含量,降低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 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确诊为CSF的患者61例,分为A组(30例)和B组(31例),B组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治疗4周。研究CSF患者治疗前后c EPCs的数量及功能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能显著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同时也显著改善其c EPCs的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增殖能力。结论:短期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增加CSF患者c EPCs的数量且伴随着c EPCs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弱恒磁场对体外培养大鼠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EPCs分为对照组及不同强度(0.1、0.5、1.0 mT)磁场组,磁场作用时间为24h,用四唑盐比色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并检测EPCs的黏附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0.5、1.0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5、1.0 mT磁场组细胞迁移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P<0.05);0.5、1.0 mT磁场组细胞黏附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01),0.1 mT磁场组细胞增殖、迁移及黏附能力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弱恒磁场可以促进大鼠EPCs增殖、迁移、黏附,具有预防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狭窄发生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探究EPCs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机制.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2例、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45例和健康志愿者4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EPCs数量;体外培养观察EPCs迁移能力.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和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EPCs数量明显减少(P<0.01);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EPCs数量减少(P<0.01).2型糖尿病合并ACS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EPCs迁移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较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EPCs迁移能力也有下降(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循环EPCs数量减少、功能受损,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分化及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32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结果 EPCs的数量、增殖率、贴壁细胞及迁移细胞数量均随阿托伐他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提高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及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变化.方法:选择2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慢血流的患者为CSF组,冠脉造影血流正常的患者20例为NCF组.以校正TIMI帧数>27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分别抽取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于第10天对EPCs进行鉴定,并于倒置像差显微镜下计数EPCs克隆形成单位,评估两组患者外周血EPCs水平的差异.结果:(1)两组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CSF组外周血EPCs水平较NCF组明显下降(11.2±2.9 vs.17.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对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离心法获得的SD雄性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于明胶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雷帕霉素(0.1μg/mL,1μg/mL和5μg/mL)及紫杉醇(0.1μg/mL,1μg/mL和5μg/mL)培养24h。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I.)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单叶豆凝集素1(FITCBS-1Lectin)双染色阳性的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对其进行计数。然后分别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法和黏附能力检测实验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黏附能力。结果:EPCs数量随着雷帕霉素及紫杉醇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及黏附能力亦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浓度的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对EPCs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可降低EPCs的数量及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且两种药物对EPCs的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EPCs)功能的影响。方法:将代谢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38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替米沙坦80mg/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取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EPCs,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EPCs,流式细胞仪、30min贴壁法观察EPCs的体外增殖、粘附能力,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分泌量,RT—PCR半定量测定内皮型一氧化合酶(eNOS)基因表达。结果:与常规组相比,治疗后试验组EPCs的体外增殖、粘附能力明显增强,NO分泌量明显增多,eNOS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尸均〈0.05;而常规组相比则无明显改变。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EPCs功能,这与上调eNOS基因表达,促进NO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结合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侧枝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PCI后患者,其中25例采用三阶段康复运动程序,作为康复运动组(运动组),18例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体外反搏治疗,作为康复运动+体外反搏治疗组(运动反搏组),20例为单纯PCI对照组(对照组)。3个月后采用Bruce方案亚极量分级运动试验进行康复评定,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并于术后第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判定侧枝循环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患者的康复训练进展均较快,其中运动反搏组第3阶段RPP和RPE值明显低于运动组(P〈0.05)。(2)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评定结果显示,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均达较高康复程度,运动耐量和运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3)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较治疗前提高(P〈0.05和P〈0.01),而且运动反搏组的NMD也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运动组和运动反搏组侧枝循环计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运动反搏组明显高于运动组(P〈0.05)。结论PCI术后给予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从而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运动条件对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是否会产生的影响目前尚无公识。目的:观察急性运动对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健康男性成人志愿者12例参加急性平板运动锻炼(9.3±2.1)min。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运动前后CD34和KDR双标阳性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ac-LDL及lectin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内皮祖细数量,检测内皮祖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测定运动前后血浆和内皮祖细胞分泌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变化。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健康志愿者运动后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较运动前增加(P〈0.05)。荧光标记法证实运动后ac-LDL及lectin抗体双阳性内皮祖细胞数量较运动前增加(P〈0.05),内皮祖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5),但黏附能力无明显变化。急性运动能明显增加健康志愿者的血浆一氧化氮水平(P〈0.05),健康志愿者运动前后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和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增加倍数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回归关系(P〈0.05)。结果证实,运动可明显增加健康成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其机制与其诱导一氧化氮释放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黏附及一氧化氮(NO)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人外周血分离培养获取单个核细胞(MNCs),接种在包被有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上,在EBM完全培养液中培养。EPCs与不同浓度丹参多酚酸盐及辛伐他汀共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其对EPCs增殖、黏附和分泌功能的影响。结果丹参多酚酸盐能促进EPCs增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335±0.005 vs.0.292±0.005,P<0.01);并且能增强细胞黏附能力(32±0.8 vs.30±0.8,P<0.05),使NO分泌量增加[(51.3±1.8)μmol/L vs.(22.4±1.1)μmol/L,P<0.01]。结论丹参多酚酸盐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EPCs增殖并增强其功能。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介导的内皮祖细胞(EPCs)动员在生理性缺血训练(PIT)促进远隔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42只兔进行可控性心肌缺血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入以下6组:假手术组、单纯生理性缺血训练组、单纯心肌缺血组、生理性缺血训练组、阿托伐他汀组、雷帕霉素组。生理性缺血训练共4周,每次3min,间隔5min,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3次。实验终点时,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实验室检测: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VEGF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EPCs数量;微球技术检测缺血心肌侧支循环血流量。 结果:4周PIT后,VEGF含量在PIT组和PIT+组显著增加,与SO组、TO组和MI组相比,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VEGF含量在PIT组显著增加,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IT+组的EPCs数量在外周血和缺血心肌中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IT组与其他各组相比,外周血EPCs数量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意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量(CCBF)和CCBF/冠状动脉血流量(CBF)在PIT+组和PIT组显著高于SO组、TO组和MI组。PIT-组的各项指标与SO组和TO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EPCs数量的增加最高有43%可以被VEGF含量的增加解释,CCBF和CCBF/CBF的增加最高有90%可以被EPCs数量的增加解释。 结论:PIT可促进EPCs动员,通过其远隔效应归巢到缺血心肌生成侧支循环,改善冠脉血流,最终实现“生物搭桥”;通过促进和抑制EPCs,证实EPCs在PIT介导的缺血心肌侧支循环生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建立小型猪心肌梗死模型,引起不同程度心功能变化,进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除与血管新生相关外,是否与动物基础心功能水平和侧枝循环变化相关。方法:结扎小型猪不同部位左前降支血管,造成不同程度心功能变化,2周后经冠状动脉内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或盐水。冠脉造影评估侧枝循环情况;左室造影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组织学检测新生血管数量。结果:移植后4周,注射PBS组动物LVEF呈进行性下降,各降低15.5%和14.2%(P〈0.01);低EF+BMT组较移植前增加14.4%(P〈0.01),而高EF+BMT组较移植前仅增加5.6%(P〉0.05)。冠脉造影显示,骨髓干移植组侧枝循环数量较移植前增加,但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PBS组也无显著变化(P〉0.5)。碱性磷酸酶法显示,骨髓干移植组新生血管密度较注射PBS组增加(P〈0.01),而低EF组移植骨髓干细胞引起的新生血管密度较高EF组增加63%(P〈0.01)。相关分析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引起低EF组的心功能增加幅度与新生血管和基础心功能呈良好正相关(P〈0.05),与侧枝循环级别增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细胞移植更有利于低基础水平心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与血管新生和基础心功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egmentelevation myocar dialinfarction,STEMI)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就诊的STEMI择期行PCI术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两组术前均给予抗凝、抑制心室重构及抗心肌缺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PCI术前7天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d。比较PCI术前及术后12周时两组氨基酸N端脑钠肽(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6min步行距离(6MWT)、超声心动图数据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MACE)。结果术后12周时两组的6MWT及正常心脏舒张功能的比例较手术前明显增加,观察组的6MWT、正常舒张功能的比例、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NT—proBNP、hs—CRP及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行择期PCI术患者术前7d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其炎性指标,明显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与其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提取34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EPCs培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贴壁细胞的特异性标志(CD34、CD133)。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糖尿病组EPCs(CD34/CD133)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HbA1C、LDL-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PCs数量与HbA1C、LDL-C均呈负相关(r=-0.538,-0.343,均P〈0.05)。结论体内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均可导致EPCs数量减少,严格控制血糖、血脂有利于改善体内EPCs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黏附及迁移能力的变化及与Child-Pugh分级和血清糖链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BCS患者30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外周静脉血中CD34、CD133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3种抗体阳性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率(即循环EPCs的数量);通过黏附能力测定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EPCs的黏附和迁移能力。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PCs的数量、黏附和迁移能力与Child-Pugh分级、血清CA125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EPCs的数量[(0.021±0.006)%]、黏附能力[(15.7±1.4)个]、迁移能力[(15.6±1.6)个]均低于对照组[(0.038±0.007)%、(35.0±2.5)个、(23.9±2.6)个](P0.05);EPCs的数量、黏附和迁移能力与Child-Pugh分级均呈负相关(r=-0.628,P=0.000;r=-0.568,P=0.001;r=-0.635,P=0.000),与血清CA125水平均呈负相关(r=-0.365,P=0.047;r=-0.387,P=0.034;r=-0.446,P=0.013)。结论 BCS患者EPCs的数量越少、黏附和迁移能力降低越明显,Child-Pugh分级及血清CA125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