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揭示菊苣抗高脂血症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公共数据库中获取菊苣的活性成分、潜在药物靶点以及高脂血症的相关基因,并结合相关软件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包括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结果 从TCMSP数据库共筛选菊苣活性成分12个,包括β-谷甾醇、木犀草素等核心成分,涉及相关基因靶点156个。PPI网络涉及56个潜在药物靶点,Degree值排名前5的核心靶点分别是AKT1、IL6、TP53、TNF、VGEFA。GO功能分析共获得269个条目(P<0.05),KEGG通路富集得到71条信号通路(P<0.05),包括VEGF信号通路、脂肪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凋亡等通路。结论 菊苣抗高脂血症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参与脂质合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枸杞子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取枸杞子的活性成分,设定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并筛选出枸杞子作用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Cards数据库筛选出枸杞子治疗M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枸杞子活性成分45个,MAFLD差异基因1 656个,交集靶点87个,涉及60条通路,可能通过AKT1、IL6、IL1B等关键靶蛋白,参与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表达、RNA聚合酶Ⅱ特异性转录、肽链内切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枸杞子可能通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MAFLD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MAFLD的作用。结论 枸杞子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MAFL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黄芪-川芎药对治疗脑卒中的药理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调研检索黄芪、川芎的有效化学成分和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绘制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以CTD在线分析平台挖掘脑卒中的相关靶点,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化合物靶点蛋白互作网络、脑卒中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网络合并获取核心网络,并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共筛选出黄芪、川芎中49个有效化合物,靶点蛋白272个,核心靶点蛋白39个,KEGG富集通路10条。作用通路涉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低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oll样信号通路、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结论 黄芪-川芎药对中槲皮素、山柰酚等化合物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治疗脑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相关信号通路和疾病等几方面的关联性,揭示其发挥药效的作用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中获得三七的化学成分,并把口服生物利用度(OB)≥ 30%和类药性(DL)≥ 0.15作为筛选条件,获得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和相关作用靶点。通过UniProt数据库提取作用靶点的基因名称,并用CTD网络在线分析平台获得与靶点相关的疾病和信号通路。最后用Cytoscape 3.6.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靶点-信号通路"和"靶点-疾病"网络图,采用Cytoscape 3.6.1的Network Analyzer插件分析网络图,探讨三七的多重药理作用机制。结果 共获得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人参皂苷rh2等9个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作用于176个靶点,其主要靶点有PTGS2、PTGS1、HSP90AB1、ER、PDE3A等,这些靶点与肿瘤、高血压、中枢神经系统障碍、自身免疫疾病等45种疾病相关,涵盖癌症、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几大类疾病。三七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靶点而影响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其影响的信号通路主要包括信号转导通路、免疫通路、Cytokine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其中肿瘤、免疫相关的占绝大部分。结论 三七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的协调作用发挥治疗疾病的作用,其中在治疗肿瘤疾病和增强人体免疫力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仙风汤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可能机制。方法 白仙风汤剂中白芍、甘草、青风藤、威灵仙4味草药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经口服吸收率(OB)、类药性、半衰期条件筛选得到药物有效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从OMIM、TTD、PharmGKB和GAD数据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靶点进行检索;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核心化学成分及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通路分析和KEGG生物过程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白芍有效成分10个,甘草有效成分66个,青风藤有效成分6个,威灵仙有效成分8个,删除共有的有效成分,共有83个有效活性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共得到260个药物靶点;对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检索,共得到58个疾病靶点。通过对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节点的拓扑学分析得到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甘草素等19个核心化学成分,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雌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9个核心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发现药物治疗疾病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11条通路。结论 白仙风汤剂主要通过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实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表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机制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分子网络研究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 借助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四逆散的活性成分,筛选条件为口服利用率、药物相似性和血脑屏障透过率,并挖掘四逆散活性成分靶点和抑郁症的治疗靶点。利用韦恩图找到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对应相应成分定义为四逆散抗抑郁的有效成分。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预测,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使用Cytoscape 3.6软件进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有效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的构建和拓扑分析。结果 筛选出了四逆散107个有效成分和28个重要的抗抑郁症靶点。四逆散抗抑郁症的重要靶点显著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钙信号通路等10个信号通路中。结论 本研究从分子网络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其主要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为中心的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使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黄芪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TCMSP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和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数据库,预测和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和MAFLD的相关基因,得到黄芪治疗MAFLD的潜在靶点,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和STRING数据库,构建黄芪活性成分与MAFLD相关靶点的成分-靶点网络,分析网络获得重要靶点,并利用Metascape数据库对其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从黄芪中筛选得到叶酸、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20个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91个MAFLD相关靶点,其中IL4、EGFR、MAPK8、TNF、HIF-1α等27个靶点是重要靶点,可能通过调控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参与调节MAFLD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过程。结论 黄芪可以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参与MAFLD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娇  周蓓  易蔚  陈明惠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10):2451-2458
目的 探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甲型流感的网络药理学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筛选药物成分及靶点,并借助GeneCards、OMIM、TTD、PharmGkb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利用Cytoscape 3.9.1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借助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图,筛选出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Tool运算分子对接结合能。结果 筛选出245种药物活性成分,269个药物靶点,2 045个疾病靶点,交集靶点131个。确定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β-谷甾醇、豆甾醇、黄芩素、汉黄芩素、柚皮素为药物的关键成分,确定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TP53、白细胞介素-6(IL-6)、IL-1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胱天蛋白酶3(CASP3)。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各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结合能力良好。结论 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作用机制复杂,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可通过联合多靶点、多通路、多效应达到治疗甲型流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探究知柏地黄丸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活性成分、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TCM-ID数据库和BATMAN-TCM数据库,筛选知柏地黄丸的有效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TTD数据库和GEO数据库检索获得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的相关靶基因,并与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取交集得到共同靶点;通过String 11.5数据库构建知柏地黄丸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并借助Cytoscape 3.8.2软件的CytoNC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通过Metascape基因功能注释分析工具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获取核心活性成分。结果 共筛选出知柏地黄丸活性成分80个,与疾病的交集靶点117个,主要涉及肿瘤蛋白p53(TP53)、蛋白激酶B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雌激素受体1(ESR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MAPK、核因子-κB(NF-κB)、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可能是知柏地黄丸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关键信号通路,由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得出槲皮素、山柰酚、脱水淫羊藿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等是发挥作用的核心活性成分。结论 知柏地黄丸中的槲皮素、山柰酚、脱水淫羊藿素、β-谷甾醇、薯蓣皂苷元等核心活性成分,能够作用于TP53、Akt1、TNF、IL-6、ESR1、MAPK1等多个关键靶点,调节PI3K-Akt、MAPK、NF-κB、雌激素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耐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逍遥散治疗肝癌并抑郁症的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 TCMSP 数据库,以逍遥散组方中药中文名称为检索词,设置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 和类药性(DL)>0.18 为筛选条件获取中药活性成分与靶点,从 GeneCards 数据库中获取肝癌和抑郁症疾病相关靶点,并将疾病靶点与药物成分靶点相互交集,获取共同交集靶点后,导入 DAVID 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和基因本体(GO)功能的富集分析,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亲和力。结果 获得逍遥散 161 个活性成分和 238 个靶点,而疾病靶点共计 11 204个;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共同靶点 69 个;KEGG 通路富集在 AGEs-RAGE、癌症、HIF-1 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核心成分 3β-乙酰氧基苍术酮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靶点结合活性良好。结论 逍遥散主要通过 3β-乙酰氧基苍术酮介导 ILIB、TNF、BCL2 等靶标,调节 AGEs-RAGE、癌症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免疫调控、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从而改善肝癌和抑郁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整合用药网络与靶点网络方法分析文献中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方剂的核心处方及药理机制,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 检索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生物医学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收录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文献中的方剂,建立处方-药物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平台(V2.3.5)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寻求核心处方。利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靶点网络。将有效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整理后共得到方剂295首,涉及中药204味,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35味,用药频次最高的是丹参;关联规则发现药对黄芪→丹参和黄芪→麦冬的支持度最高;根据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结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出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核心处方:丹参、黄芪、麦冬、川芎、五味子、瓜蒌、当归、茯苓。现代中药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该核心处方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黄芪紫檀烷苷、山柰酚、木犀草素等,核心靶点AKT1、TP53、IL-6、CASP3、VEGFA、ESR1、HSP90AA1、EGFR、PPARG、STAT3等。GO功能富集通路为激活剂结合等,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得出文献中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核心处方组成为丹参、黄芪、麦冬、川芎、五味子、瓜蒌、当归、茯苓,其核心成分为槲皮素、黄芪紫檀烷苷、山柰酚等,这些成分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作用于AKT1、TP53、IL-6、CASP3、VEGFA、ESR1等靶点,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分析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并基于网络药学方法探究核心药材组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潜在作用机制,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药融云数据库中收录的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成药,对其所含药味、功能主治等信息进行摘录,经过数据筛选、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从中药频次、中药属性、聚类分析、药物关联分析等方面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用药特点,筛选核心药材组合。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核心药材进行靶点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药材-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核心药材作用机制。结果 药融云数据库共收载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成药114种,除去不同剂型,共计80种,涉及中药材279味,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中药有黄芪、丹参、虎杖、当归等15味中药。药性多见于寒、平、微寒、温;药味多属甘、苦、辛味;归于肝、脾、肺、心4经的较多;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占比最高。核心药材组合虎杖-白花蛇舌草-丹参的17个主要活性成分可作用于132个核心靶点,调控包括HIF-1、IL-17、PI3-Akt、TNF、乙型肝炎等信号通路。结论 临床中成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为主,同时兼以活血化瘀、补虚止痛,达到虚实同治的良好效果。核心药材虎杖-白花蛇舌草-丹参通过多个成分干预多个靶点、进而调控多条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卢旭  李玲  张宁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3,38(7):1597-1605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苗药土大黄防治功能性子宫出血(DUB)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得到土大黄主要活性成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预测土大黄的作用靶点,利用OMIM、DrugBank、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确定DUB的疾病靶点,并通过Venny 2.1.0在线工具将其与土大黄靶点取交集后获得土大黄防治DUB的潜在作用靶点;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网(PPI)分析,结合Cytoscape 3.8.2 软件筛选关键靶点。将筛选得到的交集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ck Tools软件将筛选出的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结合文献研究与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筛选得到药物活性成分26个,药物靶点392个,疾病靶点436个,共同靶点74个;经PPI及网络拓扑分析后,获取核心靶点7个,分别是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磷脂酰肌醇3-激酶催化亚基α(PIK3CA)、雌激素受体(ESR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转录因子p65(RELA);经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网络的构建及网络拓扑分析,得到土大黄防治DUB主要活性成分9个,分别是槲皮素、阿魏酸、豆蔻酸、羟基大黄素、决明柯酮、大黄素甲醚、委陵菜酸、大黄酚、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GO富集到基因功能303个(P<0.01),KEGG富集到基因通路122条(P<0.01),结果表明,土大黄防治DUB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低氧诱导因子-1(HIF-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蛋白激酶B(Akt)等信号通路来发挥防治DUB的作用。分子对接验证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可自发结合。结论 初步揭示了土大黄防治DUB的有效成分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深入研究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人参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靶标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获取人参活性成分及其所对应的靶标.通过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靶标.利用Venn在线工具获得人参活性成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作用靶点.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人参、活性成分、靶标间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图...  相似文献   

15.
威灵仙是我国常用的、多基原大宗中药材,具有抗炎镇痛、保护软骨、保肝、抗癌、抗菌抑菌、降糖等多种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炎性因子、抑制信号通路等发挥抗炎镇痛作用,通过调节相关因子、相关通路表达而抑制细胞凋亡等发挥保护软骨的作用,通过调节肝脏免疫、降低内毒素水平等发挥保肝作用,通过调节相关基因表达发挥抗癌作用,通过破坏细胞膜发挥抗菌作用,通过调控信号通路、平衡胰岛细胞数量发挥降糖作用。对近年来威灵仙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三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潜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在TCMSP数据库筛选三七有效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构建三七“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在GeneCards、OMIM数据库检索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靶点,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Cytoscape 3.8.2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并使用R软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MOE软件对有效成分与潜在靶点作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共筛选三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活性成分8个、有效药物靶点33个,其中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9、细胞趋化因子2等靶点基因可能起着关键作用。GO富集分析选取43个条目,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等生物过程;膜筏、膜微区等细胞组分;内肽酶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等分子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获得了涉及炎症、细胞凋亡、代谢、免疫、肿瘤等102个条目,其中IL-17信号通路起着关键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三七主要有效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 三七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的入血成分,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特征。方法大鼠ig给予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提取物,收集血浆样品并采用UPLC-QTOF/MS法鉴定入血成分,由半定量分析比较配伍前后血中移行成分的变化。结果检测配伍组20个成分,均为来自于生川乌的原形成分,配伍组中双酯型生物碱的相对质量分数均显著降低,单酯型生物碱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醇胺型生物碱中宋果灵的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其他没有显著性变化。结论生川乌配伍白蔹、白及能够改变其血中移行成分的体内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黄芪进行多成分、多靶点研究,分析其在卒中相关性肌少症中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 采用TCMSP数据库收集黄芪活性化合物并进行初步筛选;采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活性化合物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预测卒中相关性肌少症作用靶点,取两者交集获得交互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Network analyzer功能构建共同靶点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并结合Cytoscape软件对共同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 收集筛选出黄芪20个活性化合物,616个作用靶点,卒中相关性肌少症136个作用靶点,交集出25个交互靶点,其中AKT1、IL-6、TNF、IGF1R、ESR1等蛋白相互作用最明显,主要在细胞基质中影响类固醇结合、锌离子结合、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雌激素受体活性、胰岛素及能量代谢等生物过程,通过胰岛素抵抗、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在卒中相关性肌少症中发挥作用,AKT1、PI3CG、mTOR、IL-6、TNF等交互靶点在各通路中参与次数较多。结论 黄芪在卒中相关性肌少症中体现了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其可能通过调控IRS-1/PI3K/AKT2/mTOR信号通路,靶向调控胰岛素抵抗途径相关能量代谢障碍,进而治疗和预防卒中相关性肌少症。  相似文献   

19.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具有清热凉血、通经及清肝消痈的功效。本文通过调研国内杂志及近十年的国外杂志,对赤芍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中药复方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为其研究开发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疾病的药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