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22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麻醉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 《重庆医学》2011,40(5):482-483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适宜的麻醉方式。方法 422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随机分为局部麻醉组和硬膜外麻醉组,观察麻醉效果、主要并发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及患者对麻醉技术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均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局部麻醉可作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麻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低位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Ⅰ期根治术。方法患儿入室开放静脉,基础麻醉后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术中交替应用氯胺酮、丙泊酚维持麻醉。连续监测SpO2、HR、无创血压及手术时间、观察麻醉效果。结果患儿SpO2、HR、无创血压维持平稳。患儿麻醉效果满意,全组麻醉无意外及并发症发生。结论氯胺酮、丙泊酚复合低位硬膜外麻醉可以安全地应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Ⅰ期根治术中。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麻醉方式有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及全身麻醉3种。硬膜外麻醉常用于开放疝手术,全身麻醉多用于腹腔镜疝手术及无法应用硬膜外麻醉患者。随着微创外科的进一步发展,局部麻醉下行无张力疝修补对患者机体干扰更小,恢复更快,更能体现微创理念。2010-05-2013-06本院开展了36例局部麻醉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刘兆杰  支海娟 《吉林医学》2010,(24):4148-4149
目的:探讨脑外伤的麻醉选择及管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无麻醉意外及并发症,无手术当时死亡记录。结论: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合理使用麻醉方法及麻醉药物,可以提高患者手术的成活率及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腰硬联合阻滞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360例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及腰硬联合麻醉组,分别采用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统计学意义,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持续时问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腰硬联合麻醉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硬膜外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硬膜外~腰麻联合阻滞麻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麻醉效果较好,适宜于下腹部及下肢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项目主要通过图片辅助麻醉前访视,帮助患者了解麻醉环境、麻醉流程及麻醉风险,提高麻醉前访视效果,观察其对减轻患者麻醉前焦虑,及患者对麻醉镇痛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对促进医患关系的意义.方法:100例患者在行手术前1天进行麻醉前访视.随机分两组:麻醉前访视无图片组(T0)、采用图片辅助麻醉前访视组(T1).访视前和访视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考察患者焦虑程度,通过监测麻醉前及麻醉中血压、心率变化了解患者生理变化.结果:两组之间在焦虑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是采用图片辅助麻醉前访视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过程中生理变化较轻微,同时患者对麻醉过程及麻醉风险的了解程度高于无图片组.结论:与单纯麻醉前访视相比,对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无明显减轻.但可以减轻患者生理变化,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降低了医患纠纷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何加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23-23,29
目的比较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硬膜外麻醉与局部麻醉效果。方法将我院160例行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麻组及硬膜外麻醉组,局麻组患者采用局部神经阻滞麻醉,硬膜外麻醉组患者给予硬膜外浸润麻醉。结果局部麻醉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首次小便时间、生活自理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麻醉下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对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低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快速和高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中对手术操作空间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的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硬膜外麻醉16例,腰硬联合麻醉22例.结果 38例手术3例中转气腹手术.硬膜外组麻醉术中管理较为困难,肌肉松弛效果相对欠佳,腰硬联合麻醉组麻醉相对满意.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阻滞广泛、肌肉松弛效果好、麻醉可控性强等特点,更适用于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30例普鲁卡因静脉复合全麻患者血浆心钠素在麻醉前、麻醉诱导后、麻醉后1小时、2小时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经放免测定无显著性差异,与MAP也无关系。说明麻醉中药物、病种、手术方法及术中体液对血浆ANF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95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7例采用穴位注射麻醉,对照组48例采用颈丛阻滞麻醉。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对比,在手术开始、剥离甲状腺、术毕及术后24小时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术前、麻醉后5分钟、手术开始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无显著性;剥离甲状腺、术毕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霍纳氏综合征等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可起到与颈丛阻滞麻醉同样的效果,无颈丛阻滞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占军 《吉林医学》2013,(27):5578-5578
目的:临床研究在腹股疝无张力修补术中采用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腹股沟疝行无张力修补术患者临床麻醉资料。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局部麻醉组均优于硬膜外麻醉组(P<0.05)。结论:在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采用局部麻醉不仅减轻患者疼痛、缩短手术时间,还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率,术后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由此在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同时还拓宽了手术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张煜 《吉林医学》2010,31(15):2196-2196
目的:探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麻醉在高龄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52例高龄患者用上述麻醉法,监测并记录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及麻醉后恢复情况和麻醉中意识情况。结果:诱导后均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插管、切皮前后无明显改变,睁眼时心率明显增快,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苏醒较快,无呼吸再抑制现象,麻醉完全。结论:异丙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麻醉在高龄患者中是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麻醉对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6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患者根据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麻醉,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苏醒时间及认知功能。结果麻醉前、麻醉1 h、麻醉2 h及麻醉结束时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分别为(12.6±3.4)、(28.4±2.5)min,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麻醉前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结束后6、12 h,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结束后24 h,2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2组患者词语记忆能力、简单计算能力及图片再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结束后12 h图片再认能力评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麻醉结束后12 h词语记忆能力、简单计算能力评分均低于麻醉前(P<0.05);麻醉结束后12 h,观察组患者词语记忆能力和简单计算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七氟烷麻醉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正>无抽搐电休克是临床中治疗精神类疾病常用方法,主要通过使用麻醉类药物及肌松药物使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后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快速控制病情及减少不良反应等优点~([1]_。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患者麻醉苏清醒易出现躁动不安并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坠床及攻击行为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患者后期治疗~([2,3])。右美托咪定是手术常用麻醉类药物,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作用,且对呼吸系统无明显抑制,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但目前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能够改善麻醉恢复质量相关报道较少~([4])。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麻醉恢复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 对150例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共161眼),分别采用两种麻醉方式,其中81眼行表面麻醉、80眼行球后麻醉,比较麻醉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术后1周视力恢复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麻醉方式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面麻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球后麻醉组. 结论表面麻醉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优于球后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110例经皮肾镜碎石术患者的临床麻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点法连硬外麻醉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选择110例经皮肾镜碎石术的肾输尿管结石患者,麻醉采用两点法连硬外阻滞麻醉。结果麻醉优良率为96.4%;与麻醉前比,麻醉后30min及术毕后MAP下降明显(P〈0.01),麻醉后30min及术毕后MA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麻醉前比,麻醉后30min HR加快,但无统计学差异;术毕后。与麻醉前及麻醉后30min比,HR明显加快(P〈0.01)。患者SpO2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两点法连硬外阻滞麻醉在经皮。肾镜碎石术中起效快、效果确切,但在术中要严密观察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66例老年ASAⅢ~Ⅳ级病人行经尿道电切手术,采用小剂量地卡因(7.0mg~8.0mg)低位蛛网膜下腔阻滞。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收缩压值麻醉后10分钟与麻醉前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麻醉后30分钟及手术终收缩压、舒张压与麻醉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数值相差很小(0.025<P<0.05)。心率无明显变化,麻醉前与麻醉后10分钟、30分钟及手术终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麻醉平稳,效果确切,无意外及死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阻滞麻醉方式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88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4例,观察组接受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比较2组麻醉前、切皮时、骨折复位时的心率及无创血压;手术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2组不同时间点的心率及无创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9%,对照组为83.8%,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对照组为10.8%,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阻滞麻醉方式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伟波 《右江医学》2005,33(5):499-500
目的观察宫腔镜手术中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及骶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将50例需要行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A组25例采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B组25例采用骶神经阻滞麻醉。结果两组术中HR、SpO2及MAP下降幅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骶神经阻滞麻醉无呼吸抑制、皱眉或肢体扭动等发生,麻醉效果明显好于丙泊酚芬复合太尼静脉麻醉(P<0.05)。结论骶神经阻滞麻醉在宫腔镜手术中麻醉效果好,实用、简便,对患者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高龄患者前列腺汽化电切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80例高龄患者在CSEA下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手术。随机分为左布比卡因组(观察组)和布比卡因组(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注射重比重左布比卡因注射液2~2.5 mL(0.75%左布比卡因1.5 mL+10%GS1 mL),对照组注射重比重布比卡因注射液2~2.5 mL(0.75%布比卡因1.5 mL+10%GS 1 mL)、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持续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麻醉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者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P〉0.05),起效时间(10±7)min,术中无恶心呕吐,术后无头痛及神经损伤等麻醉并发症。结论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干扰小、效果确切,可安全应用于高龄患者前列腺汽化电切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