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护存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颅内压(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86例TBI患者经CT证实有17例为DTIH,其中15例需手术治疗,发现时间为伤后6~74h,平均19.6h。监测结果显示迟发血肿侧ICP较对侧明显增高[(380±62)mmHg:(254±56)mmHg,P〈0.01],而且明显高于69例伤后24h无DTIH患者的平均ICP[(380±62mmHg:(242±65)mmHg,P〈0.01]。16例监测到ICP增高与CT检查结果吻合(94.1%)。结论NICP监护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TBI监护技术.对早期诊断DTIH可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及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06—2021-02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2.15±3.68)%vs(86.87±4.59)%,P<0.05],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对照组[(85.02±6.93)cm/s、(37.12±3.85)cm/s vs(79.38±6.24)cm/s、(34.95±4.07)cm/s,P<0.05],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颅内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保守组单纯保守治疗,予控制血压、降颅压、抗脑水肿等。微创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行颅内血肿穿刺加侧脑室前角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死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微创组病死率低于保守组(P〈0.05);术后临床疗效评价微创组有效率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加脑室引流走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05—2014-07采用侧脑室外引流、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加侧脑室外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加侧脑室外引流术等方法治疗50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老年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50例患者3周后以GOS评分结果1分(死亡)7例(14%),2分(植物生存状态)3例(6%),3分(重度残疾)10例(20%),4分(中度残疾)19例(38%),5分(恢复良好)11例(22%)。结论侧脑室外引流、微创颅内血肿穿刺引流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手术是治疗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有效治疗方法,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普及,根据老年人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手术等治疗方式可降低老年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穿刺引流术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后穿刺引流术和药物保守洽疗对脑水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2例,随机接受经额叶血肿穿刺引流术(微创组)或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分别于治疗第3和14天时评价治疗前后血肿和脑水肿体积改善程度、再出血发生率、血肿完全吸收时间,以及微创组患者血肿引流时间、血肿清除率、手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安全性。结果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再出血,对照组有6例患者(20%)于治疗开始3d内因严重脑水肿致脑疝形成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刨组穿刺引流术后无一例发生穿刺相关性脑出血、颅内感染及死亡。微创组患者血肿完全吸收时间[(7.41±5.84)d]短于对照组[(23.15±8.4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00)。治疗第3天时两组患者脑水肿体积比较,对照组[(58.42±11.56)ml]明显大于微创组[(8.47±7.7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42,P=0.000);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比较,微创组(30例,93.75%)优于对照组(20例,66.67%;P=0.007)。结论穿刺引流术可减轻脑出血后脑水肿程度,具有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重型自发性脑室出血112例,其中54例采用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手术+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58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时间[(4.9±2.4)d]、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3.0%)、脑血管痉孪发生率(14.8%)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0.9±3.4)d、22.4%和31.0%;P<0.05],治疗有效率(77.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 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效果良好,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经硬膜下引流管监测颅内压(ICP)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前瞻性选择开颅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术中将ICP监测探头置入脑室并使用Codman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护1周(金标准);同时,应用液压耦合装置经术后留置硬膜下引流管测量ICP(硬膜下法)。结果 56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34±5.41)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96±5.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去骨瓣减压术25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76±5.14)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4.68±4.71)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未去骨瓣31例金标准测得的ICP[(13.00±5.66)mmHg]与硬膜下法测得的ICP[(15.03±5.80)mmHg]无统计学差异(P>0.05)。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与金标准的差值为(1.6±2.1)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例(1.78%)、颅内少量出血1例(1.78%)。结论 与脑室ICP监测相比,开颅术后使用液压耦合装置经硬膜下引流管可以较为准确地监测ICP,方法简单、经济,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具有手术指征的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126例,其中出血量〈50ml者67例,/〉50ml者59例。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64例(出血量〈50ml者39例,≥50ml者25例),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62例(出血量〈50ml者28例,≥50ml者34例);分别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①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血肿量〈50ml的67患者中,微创钻孔引流术的疗效优于小骨窗开颅术(P〈0.05)。③血肿量≥50ml的59患者中,小骨窗开颅术的疗效优于微创钻孔引流术(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对于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出血量〈50ml的患者宜选择微创钻孔术治疗,而对于出血量〉150ml的患者则宜选择小骨窗开颅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细胞,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微创侧脑室引流,丘脑血肿〉10ml者行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比较2组的血肿清除时间、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肿清除时间缩短,临床疗效好,统计学结果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微创侧脑室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骨窗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微创技术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将128例需手术而不必去骨瓣减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采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B组73例,采用“∩”皮瓣骨窗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肿残留量及术后6个月GOS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72±6)min]较B组[(114±42)min]显著缩短(P〈0.01);A组术中出血量[(189±32)ml]较B组[(344±52)ml]明显减少(P〈0.01);A组术中输血量[(70±40)ml]较B组[(180±60)ml]亦显著减少(P〈0.01);A组术后血肿残留量[(8±2)ml]较B组[(5±2)ml]明显多(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A、B组分别为(4.95±0.23)分和(4.93±0.25)分,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窗清除硬膜外血肿,能达到常规手术清除血肿的预后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患者223例,其中包括采取颞部体表定位急诊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的研究组115例,以及先行急诊脑室外引流,病情稳定后再行立体定向丘脑血肿引流术的对照组108例。对比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的差异,评价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丘脑术后再出血率(5.2%vs.4.7%)、血肿清除率(87.5%±7.3%vs.90.2%±8.5%)、死亡率(13.9%vs.15.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带管时间、术后颅内感染、分流依赖型脑积水、治疗有效、预后良好分别为(75.5±18.4)h、3.5%、19.1%、53.9%、51.3%与(130.8±22.9)h、13.9%、35.1%、38.7%、3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颞部体表定位单引流管双靶点丘脑血肿脑室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侧脑室引流管测压进行实时颅内压(ICP)监测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行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传感器置入术的28例患者,同时采用压力传感器连接侧脑室外引流管测量脑脊液传导压力(P1),通过临床监测数据采集软件系统每分钟实时采集P1和同期监测的有创ICP数据,每频段连续采集30 min,分析和对比2组数据的一致性。同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颅内感染和浅表手术切口感染、颅内再出血等进行分析。 结果28例患者共获得87个频段和2610对P1和ICP数值。有创ICP监测的平均值为(14.217±6.729)mmHg(1 mmHg=0.133 kPa),引流管测压P1的平均值为(14.263±6.765)mmHg,ICP与P1的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977(P<0.001),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组数据Band-Altman散点图显示P1与ICP的差值为(0.046±1.435)mmHg(95%CI:-2.767~2.859)。28例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颅内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颅内再出血等。 结论经侧脑室引流管连接压力传感器测压与有创ICP传感器监测所得到的ICP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较高,可作为持续监测ICP的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以及术后如何控制血压.方法 对与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引流术,同时对每例患者行颅内压和平均动脉压连续监测7 d,同时监测术后1、3、7、14 d行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值.结果 开颅术对于血肿量>50 ml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6月后ADL分级)与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比较有显著差异;另外术后1 d、3 d、7 d、14 d的TCD参数结果分析,开颅术对于缓解颅内压力、改善脑血流优于钻孔引流组.对所有患者术后ICP、MAP监测能有效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结论 对于血肿量>50 ml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对所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应常规进行ICP、MAP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外引流术在全脑室出血铸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71例,采取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第四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65例,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出血后28 d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46.5%,33/71)明显高于对照组(29.0%,20/69;P〈0.05),观察组死亡率(16.9%,12/7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23/69;P〈0.05)。观察组脑室引流时间为4~7 d,平均(5.0±1.3)d;对照组为6~14d,平均(10.0±2.5)d;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2.8%,2/71)、脑疝发生率(0)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7%(6/69)和5.8%(4/68);P〉0.05]。结论第四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可改善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降压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对血压超过140-150mmHg的患者在入院后1h内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并维持24h,对照组按指南标准降压。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入院24h后血肿增大情况,计算血肿扩大发生率;观察对比治疗后第7天、第28天2组的NIHSS、MRS、BI评分。结果与对照组血肿扩大发生率50.0%比较,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率12.0%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与对照组5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治疗28d后,观察组IHSS、MRS、BI分值分别为(5.31±1.21)分、(2.90±1.19)分、(76.91±17.8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脑出血后强化降压可以缓解出血,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5例,根据出血量分成3组:小出血量组(出血量〈30ml,25例),中等量出血组(出血量为30-50ml,25例),大量出血组(出血量〉50ml,25例)。选择同期正常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水平[(8.35±0.92)mg/L]及IL-6水平[(23.26±2.0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17±0.54)mg/L、(4.26±0.69)pg/ml;P〈0.05];随着脑出血量增多,CRP和IL-6血清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出血后30d根据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血清CRP和IL-6水平越低患者良好越好(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CRP及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它们血清浓度与脑出血量呈正相关。这提示血清CRP及IL-6的水平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20~40 ml)高血压壳核出血的手术时机。方法 将156例中等量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组(76例,在发病7~24 h内进行微创手术;B组80例,在发病后72 h进行微创手术)。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血肿排空时间、再出血发生率、近期疗效[Fugl-Meyer评估量表(FMA)评分]和远期疗效(Barthel指数法)。结果 血肿排空时间:A组(5.5±1.2)d,B组(3.5±0.9)d;发病后1个月FMA评分:A组为(18.23±6.03)分,B组(12.34±3.45)分;发病后6个月Barthel指数:A组为(67.34±11.03)分,B组(83.34±9.45)分;再出血发生率:A组14.5%(11/76),B组2.5%(2/80);以上指标两组均相差显著(P<0.01)。结论 立体定向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壳核出血,以发病后72 h手术血肿清除快、排空彻底,再出血率低,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丘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44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4例丘脑出血患者中,高龄(年龄〉60岁)、意识障碍重(GCS〈8)、血压高(MAP〉145mmHg)、血肿大(≥30ml)及血肿破入脑室的病死率高。结论丘脑出血的近期预后与年龄、血压、意识情况、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早期脑室内血肿清除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36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ETV,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32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EVD)并联合尿激酶血肿腔注入。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23±2.1)个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6.1%,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0/32;P<0.05)。观察组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时间[(1.8±1.1) d]较对照组[(4.8±1.8) 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2.9%,5/36)明显低于对照组(37.5%,12/32;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0%)与对照组(6.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过度引流、脑疝、再次出血。结论 神经内镜下早期血肿清除联合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与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伤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0例(颅脑损伤组),伤后4h时内测定血清GFAP浓度;并与同期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30例和急诊科就诊的四肢外伤患者(无头部外伤)25例血清GFA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1.42±0.24)ng/L;P〈0.05]和四肢外伤患者[(1.38+0.29)ng/L;(P〈0.05)],而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75+0.27)ng/L;P〈0.05]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1.63±0.19)ng/L;P〈0.05]。头颅CT检查阳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79±0.23)ng/L]显著高于阴性患者[(1.57±0.21)ng/L;P〈0.05)]。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血清GFAP水平[(1177±0.25)ng,L]显著高于保守治疗患者[(1.60±0.23)ng/L;P〈0.05]。结论血清GFAP可以作为早期评估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